第24章(二十三)光武中兴
第24章(二十三)光武中兴(二十三)光武中兴
东汉建立以后,社会矛盾仍然很尖锐,西汉末年和王莽时期的苛政束缚着人民。作为一个明
君,一个从战争中走出来的皇帝,刘秀并未荒于朝政,沉湎于后宫,而是积极地缓和矛盾,
人民安居乐业,使国家免于分裂。他吸取历史教训,做了轻法、除霸、平狱、释
奴和恤民
等五大工作,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他又尊贤重学,褒扬气节,而且听从每个人的建
议,可谓从善如流。他注重农业生产,也加强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这样,东汉前期出
现了一个和平稳定、国富民强的盛世社会,史称“光武中兴”。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南阳豪强地主刘秀及其兄乘机加入起义军,
逐步夺取政权,恢复了汉,史称东汉(后汉)。
光武帝刘秀乃西汉王室之后裔,幼时曾求学于太学,知书达理;而且,王莽时期的混乱和长
期战争的经验使得他对于如何治理好国家有了清醒的认识。
刘秀采用一种屈伸得宜、以柔克刚的政治策略治国。
刘秀称帝后,多次颁布法令释放奴婢,仅从建武二年到建武十四年,就连续六次颁布释放奴
的诏令。诏令规定:凡属于王莽以来吏民被没为奴婢而不符合西汉法律的,吏民遭饥乱而嫁
妻卖子为奴以求得离去的,一律免为平民;奴婢主人如果不听法令,拘执不放,那么就按西
汉的“卖人法”和“略人法”治罪。建武十一年,刘秀又连续颁令:杀害奴婢的人不得减罪
炙灼奴婢的人按法律治罪,被炙灼的人免为平民;废除奴婢射伤人就弃市的法律。光武帝的
些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使部分奴婢得以解放,对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是极为有
利的。
刘秀从各方面采取西汉的宽舒政策。他废除了王莽的繁密法令,恢复“
文景之治”时期的轻罚。他对百姓施行宽大政策,而对那些横行霸道、无视法律的“豪杰之
”实行无情镇压。他几次下诏,大赦天下有罪之人,又平反了王莽时期积累的冤假错案,
宣布凡是没有犯应当处死的罪行的案件都不予追究。
为恢复和发展经济,保证农民的务农时间,光武帝减轻了徭役。战后初期,由于国力积弱,
他不得不实行什一税;但不久,经过军民屯田,国库有了积蓄,便下令推行“田租三十税一
”。
鉴于战乱之后农户稀少,光武帝决定精简国家管理机构。此外,由于长期没有战争,光武帝
便使军队复员,从事生产活动。
除了这些政策以外,光武帝还下令治理河渠,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以恢复由于战乱而
遭破坏的社会经济。
由于政策深得人心,由于牛耕的推行、黄河的治理、水利的开发、新工具的发明,东汉前期
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使得东汉的实力逐渐增强,周边的少数民族也不敢同东汉政府相抗衡,纷纷归附
。东汉政府接受了他们的归附,并赠以大量的礼物;又在各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官员,
保证当地的稳定和他们同汉族的交流。特别是当时最强大的少数民族匈奴,由于旱疫及争权
等原因,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公元49年,南匈奴单于栾提比打败了北匈奴,北匈奴
向北撤退1000多里,其两个骨都侯,3万多人都投降了
南匈奴。公元50年,栾提比遣送王子到东汉政府充当人质,与汉和好。北方边疆,又恢复了
昔日的安宁繁荣。
刘秀之所以成为光武帝,全靠他那一群功臣武将。统一大业完成后,刘秀便封他们为侯,给
们封地。但他知道,大多数武将只知道打仗,不懂得政治,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因而,他
认为不应该让功臣掌握政权。刘秀让他们保全了功臣的爵位和封邑,不再叫所有功臣都担
任官职,各回各的封地去了,不再参与朝政。这样,功臣对朝廷的威胁就解除了。
刘秀一边安置了在统一过程中作过贡献的功臣武将,一边又广为征举贤能之士来治理国家
。
西汉后期、王莽时期,由于政治昏乱,大批贤能之士都隐居起来,不理世事。刘秀称帝后
,极力推崇隐士。他曾多次颁布诏令,征召隐士出来做官,还规定:倘若隐士不就仕,以褒
名节,那么政府也不勉强,而且要定期地进行慰问。诏令发布之后,便有许多隐士出山治理
国家,但更多的则是终生不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