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二十一)王充著《论衡》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2章(二十一)王充著《论衡》

第22章(二十一)王充著《论衡》(二十一)王充著《论衡》

王充(公元27年~公元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

虞县境

)人。

他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无神论者。他通过对当时“唯我独尊”的

迷信神学及其唯心论的全面批判,进一步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创立了以元气自

然论为核心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其卓越的思想成就为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宝库增添了璀璨

的篇章。

王充在年幼的时候,就表现得相当聪颖。他6岁开始学识字,8岁进私塾学习,《论语

》、《尚书》等晦涩深奥的典籍,他一天就能一字不差地背诵1000多字。15岁时,他

凭借优

异的成绩,来到京都洛阳太学深造。王充置身于此,如鱼得水,他不仅熟读了诸子百家的著

作,而

且对自然科学和医学等也有一定的研究,这在他的传世之作《论衡》一书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王充曾投师于当时声名显赫的儒学大师班彪门下,这使他获益匪浅。但他并没有在先师

学说的圈子内裹足不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借鉴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桓谭(公元前23~

公元50年)反对谶纬迷信的观点。王充较系统地研究了儒学的经典篇章,深得其中三味。

在太学修完学业后,王充又回到了离别已久的家乡。起初,王充也曾在县衙等官场当

过幕僚一类的小官,但因出身寒微,加之思想“偏激”而不为统治者重用。怀才不遇,仕途

不畅,

促发了他潜心治学,以笔战斗,探求真理的意念。于是王充在“废退穷居”之时,开始了

讲学、著述,同唯心主义的儒学及其封建神学进行不懈斗争的生涯。

王充著述虽很多,但最终流传于世的只有《论衡》一书。

《论衡》分为30卷,共存85篇,其中《招致》一篇只存篇目,故实存84篇,总计

30万字。这部书是王充耗费30多年心血撰著的,堪称充满战斗精神的唯物主义哲学巨著

,王充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通过该书传承下来的。

王充继承了老子等人的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发展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辨明了天道

与人道的差异;客观地论证了形神的关系;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王充首先肯定了天地的物质属性。

至于人,王充认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禀受天地之气而形成的,“虽贵为王侯”,

但“性不异于物”。

在对人与物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王充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

禀受了元气中的精华成分,即“精气”。精气本身并无感知性,只有依存于人的形体之中,

才能够产生感知作用。

他破除了对鬼神及其禁忌的迷信。他是一个无神论者,较早地接触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对荀子的著作,他特别喜欢,所以树立了无神论的观点。在

王充生活的时代,各种鬼神迷信泛滥。王充在《论衡》中对各种鬼

神迷信及其禁忌,尤其是对“人死为鬼”的谬论进行了深刻的批

判。他指出:“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殂体配,配而成灰

土,何用为鬼?”“人之死,犹火之灭也,火灭而耀不照,人死而知

不惠。”“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他很风趣地说,从古到

今,死者亿万,大大超过了现在活着的人。如果人死为鬼,那么,

道路之上岂不一步一鬼吗?王充认为人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

“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精神”,“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血气常附

形体”,二者不可分离。他精辟地指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

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也就是说,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

世间根本不存在死人的灵魂。至于说有人声称见到了鬼,其实是由于

人的恐惧心理造成的。所见的“鬼”,只不过是一种幻觉。人们对

鬼神的祭礼,有的是为了报答先人的功德,借以勉励后人;有的

是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不得不乞灵于鬼神相助,以获丰收。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