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二十)《史记》
第21章(二十)《史记》(二十)《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今陕西韩城县)。他约生于公元前145年(景帝中元五
年),卒于公元前90年(武帝征和三年),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司马迁自称于公元前145年生在夏阳龙门。事实上,司马迁世代居住的地
方在韩城县以南二十里的芝州镇,后来他的墓和祠均在此。司马迁生于龙门,无非是想表现
他祖居关中的优越感。
司马迁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
司马氏世典周史。司马氏家庭自从“去周适晋”以来,分散在东周各地做官。
到父亲司马谈时,任武帝的史官。司马迁出
生于这样一个家庭,不仅受到家风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地方文化浓烈的熏陶,这就为他后天
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少年时代的司马迁,自谓“年十则诵古文”,而一生中对他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则是他的
两位老师董仲舒和孔安国。司马迁约在公元前130年左右随父移居长安,师从于西汉著名
的大经学家董仲舒。司马迁从董仲舒那里承袭下来的哲学思想,经过他的探索和运用,
最终转化成为他后来的史学观点。同一时期,司马迁还随孔安国学习过《古文尚书》。
司马迁20岁时,得到父亲的支持,开始周游全国,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后又奉诏出使
西南腹地,尽观当地之奇风异俗。通过游历,使他亲自感受到汉之强盛,当时这样一个大一
统的中央帝国的荣辱兴衰,时时刻刻激发着他写一部反映华夏民族的历史巨著。
司马迁游历归来后,在25岁左右做了一名郎中。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东巡到泰山封禅,司
马谈作为史官本应参加,大概汉武帝对他有些不满意,竟让他留在洛阳,“不得
与从事”。司马谈遭如此冷遇,伤心至极,竟“发愤而卒”。临终前
司马迁“俯首流涕”地答应了父亲的遗愿,下决心写成一部继《春秋》之后
的伟大史作。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37岁的司马迁承父之职,被汉武帝任命为太史令
,这是他成为用学术著作和思想影响社会的治学者的开始。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他
又主持了修改历法的工作,修成的新历法就是有名的“太初历”。汉武帝对此历大为
赞赏。这一年,司马迁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司马迁与汉武帝同时代,汉武帝固然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同时又是一个好大喜
功,专横跋扈,崇尚武功的皇帝。
而司马迁自以为有“世
典周史”的光荣家史,况且又秉承父志,尽可能秉笔直书,尊重历史事实。史官
与统治者之间便不可能达到一致了。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李陵出兵酒泉、居延,击
匈奴。李广利军队损失十之六七,逃回。
李陵被迫无奈投降匈奴。消息传到朝廷
后,引起极大的震动。司马迁认为李广利实际上是无功而归,惟有李陵将军与匈奴打了硬战
他只是讲了句公道话而已,而汉武帝武断地罪责于司马
迁。
公元前98年(汉武帝天汉三年),有人说李陵要带着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
真,杀了李陵的全家。司马迁也因李陵之案被判了死刑。在汉代免除死刑有两种办法:一种
是用五十万铢钱来赎死罪,另一种是受宫刑(或称腐刑)。司马迁只是一般的小官,哪有这
么多钱来赎罪,
选择了受宫刑。他忍奇耻大辱,立誓完成一部伟大的史著,让后人广
为传诵,让人们以史书为镜,看到当时社会里的种种黑暗和不平。
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太始元年),司马迁受大赦出狱。汉武帝此时也因李陵案深疚于
司马迁,升他为中书令。中书令一般由宦官担任,司马迁任此职,无疑又被压上一块屈辱之
于头上,他更加发愤,要将《史记》顺利完成。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
史记》基本完成了。他从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到正式完成,一共用了14年时间。司马
迁死后,他的外孙才将这部历史巨著公之于世。
《史记》最早叫《太史公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纪传体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