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十九)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与和
第20章(十九)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与和(十九)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与和
匈奴是聚居中国北方大漠南北的游牧民族,“居于北边,随草木而转移”(《汉书·匈奴
》)。其最高首领称单于,单于以下为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
都尉,左、右大当户等。单于同时是最高军事首领,以下至当户,均领兵作战。匈奴实行民
兵制,成年男子均为甲骑,平时游牧狩猎,战时从事攻伐。其骑兵快速、轻捷,作战时“利
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汉书·匈奴传》)。其战法飘忽不定,聚散无常,善于奇袭
和突袭。
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一直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秦时,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南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修筑了西起
临洮
(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匈奴退往大漠以北,10余年不敢南下。秦
朝覆灭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
,四面出击,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西汉王朝建立后,匈奴依
然是汉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胁:“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
,“攻城屠邑,殴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给西汉北方地区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
西汉初,由于长期战乱,中原地区经济残破,人口锐减,百姓贫困,国库空虚,军力衰弱
;又有异姓诸王为心腹隐患,急需一个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时间。
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0年曾亲率32万大军打匈奴,却被匈奴40万军队围困在白登山(今
西大同市东南)七天七夜,最后陈平施美人计,欲献美人给匈奴单于,匈奴阏氏怕汉美女与
之争宠,遂劝冒顿单于撤兵,“白登之围”由是得以解除。此后,刘邦为了全力对付内部封
建割据势力,对匈奴暂时采取了“和亲”政策,把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每年送去一定数
量的黄金、绢、米、酒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在军事上,汉朝则主要
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尽量避免与匈奴进行决战。
此后,历经惠帝刘盈、高后吕雉、文帝刘启、景帝刘恒至武帝刘彻初60余年,西汉一直对
奴采取“和亲”和防御策略。匈奴南下的次数减少,使西汉获得巩固政权和进行战略反击
准备
的时间。西汉实行重农抑商,鼓励生育,崇尚节俭等一系列与民“休养生息”的措施,经济
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也得到较大增长。汉高帝时平定了异姓诸王,文帝、景帝时,又采取
多措施削弱了形成割据势力的同姓诸王,特别是景帝时期,周亚夫平定了吴、楚等七国的叛
乱,加强和巩固了中央政权。
“和亲”政策并不能遏制匈奴的袭扰活动,汉朝的边患依旧相当严重。
汉初的“和亲”政策是在匈强汉弱的形势下实行的,虽然出嫁汉家公主,赠送大量财物,
但匈奴
并没有完全停止对西汉边郡的侵扰。汉武帝即位时,西汉王朝经
济繁荣,国力强盛,他决定对匈奴实行反击,于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开始对匈奴进行
战争。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匈奴以五万骑南袭,杀辽西太守。汉武帝派大将卫青以3
万骑从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击,收复了河套地区,置朔方郡(今内蒙古杭锦旗北)
,移民10万以充实之,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他又命大将
去病率数万骑自陇西出兵,过焉支山,西入匈奴境内千里。同年夏,霍去病复由北地(治所
在今甘肃庆阳西北)出击,过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南下祁连山。匈奴浑邪
王杀休屠王,率四万多人归汉。汉朝夺得二王居地河西地区,设酒泉、武威(今甘肃民勤东
北)、张掖、敦煌四郡,隔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又为汉通西域提供了重要通道。后来,
匈奴单于将主力撤至漠北。匈奴失去水草肥美的河西走廊,经济上大受损失,他们悲伤地唱
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史记·匈奴传
》注引《河西旧事》)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再也
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
匈奴失去水草肥美、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和河西两大基地,远徙漠北苦寒之
地,人畜锐减,开始走向衰落了。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胜利,也为汉王朝加强和巩固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