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十八)董仲舒的思想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9章(十八)董仲舒的思想

第19章(十八)董仲舒的思想

(十八)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于公元前179年,生在广川(今河北景县董故庄)的一个大

地主家庭。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度过的。据说他自

幼养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孔孟书的习惯,特别对儒家经典《春

秋》,更细心钻研。在他家房后有个小花园,他3年没进去一次,号称“三

年不窥园”。到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

“博士”。

董仲舒潜心钻研孔子学说,曾任江都(今江苏扬州)王相和胶西(今山东高密西南)王相。

汉武帝时,召试天下贤良文学之士,他以“天下三策”相对,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

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他的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

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他将天道和人道相联系,论证

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在法律思想方面,他倡导的“三纲”成为后来

导封建立法、司法的基本原则,他主张的“德主刑辅”被奉为统治人民的基本方法。董仲舒

对“三纲”和“德主刑辅”作了神秘主义的解释,力图说明它们都符合“天意”,同时把它

绝对化、永恒化,终于形成了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教育方面,他

张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设庠序。后来他托病辞官,专心著述,朝廷

遇有大事商

议,常常派人到他家里听取意见。其著作有《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董仲舒以儒家思

想为

主,吸收阴阳五行家、法家以及殷周的天命神权等各种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因素,创

造了一种新儒学。

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王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政治需要

。他吸取秦王朝任刑而不尚德,因而被推翻的历史教训,提出刑和德并用而以

德治为主的统治原则,主张“限民名(占)田”,“塞兼并之路”,“去奴婢,除专杀之威”

,“薄赋敛,

省徭役,以宽民力”,缓和阶级矛盾,防止农民起义。他引用《春秋》“大一统”的思想,

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孟之道”和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加以改造和发展,

建立起一

套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神学思想体系。他的哲学和社会伦理思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天创万物与天人感应

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是有意

志、

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天,使其神秘化、伦理化。同时,

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他认为阴阳四时、五

都是由气分化产生的,天的雷、电、风、霹、雨、露、霜、雪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

用的结果。董仲舒又把天体运行说成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认为天任阳不任阴,好

德不好刑,四季的变化体现了天以生育长养为事的仁德。董仲舒给天体加上了道德的属性,

自然现象成为神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甚至日月星辰、雨露风霜也成了天的情感和意识

的体现。

他宣称“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神,能创造和安排万物和人类,并进行严

的赏罚。在他看来,代天而治民的君主,其行为的好坏,能直接地影响到天。如果君主施行

仁政,上天就会降下“符瑞”或“祥瑞”现象,以示奖励或授命;如果君主施行暴政

,上天

就会降下灾异现象, 以示“谴告”, 而这种谴告也是天对君主的爱护与挽救。

(二)皇帝至尊与君权神授

他鼓吹皇帝是代表“天意”的绝对权威,“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

而伸

君,屈君而伸天”。他还说地主阶级国家机器的官僚系统,也是天按照自己的形象构制成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