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十七)汉武帝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8章(十七)汉武帝

第18章(十七)汉武帝(十七)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代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

,也

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杰出政治家。他所实行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对于以后历史的发展有很大

的影响。汉武帝是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景帝刘启第三子,汉景帝后三年(前1

41年),16岁的刘彻登上皇帝位。第二年,首创年号为“建元"。从此,我国历史开始用年号

纪年。

从汉高帝至汉武帝即位的五六十年间,社会经济欣欣向荣。由于经济的发展,汉朝的国库

加充实了。汉武帝就是在社会经济相当发达、国力充实的情况

下,继汉景帝之后当了皇帝的。他有雄才大略,而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局面,又给了他施展

雄才大略的物质条件。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

裂因素依然存在,封建统治思想尚待确立。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

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政治方面,首先,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偃建议的“推恩”办法

,颁

行“推恩令",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授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而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

其他子弟做侯国;并且规定这些侯国不再受藩王的管领,而直接由各地的郡来管辖。这样一

来,藩国的土地越分越小,小的只有三五个县,大的也不过十几个县,势力越来越弱,自然

也就无法跟中央对抗了。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武帝就把原来在他身边掌管文

书的尚书

或中书(用士人称尚书,用宦官称中书,职务一样)的地位,加强起来,终至于使丞相成为

有名无实的职位。汉武帝以后的汉朝的历代皇帝,直到东汉,“中书”或“尚书”都是中央

发号施令的机构,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他又设置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在经济方面,他一方面稳定个体小农经济,宣布“重本轻末”的政策;另一方面则对地主

兼并和不法行为加以限制。同时他还注意兴修水利,先后修了引渭入河,引汾入河,引斜入

渭等渠道,这样既可通航,又可灌溉田地。在他即位后的20年里,又实施了新

经济政策:整理币制,将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直接控制起来;废止各种杂劣铜钱,统一推行

“五铢钱”,禁止郡国铸钱。实行盐铁官营,设立盐官和铁官,控制与经济命脉有关的大手

工业和大商业。这些政策的实行,充裕了汉王朝的财政,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在思想方面,董仲舒提出各家学派“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种主张

恰好符合汉武帝统一天下的愿望,因此,汉武帝大为称赞。丞相卫绾也向汉武帝上了一个奏

章,指出各地派来的贤良方正,有的是法家一派的,有的是纵横家一派的,还有其他各派的

,这些人不但不能治理好国家,而且各立一说,会把朝廷扰乱,应当一律不用。汉武帝接受

了董仲舒和卫绾的建议,只把公孙弘、庄助等几个儒家学派的留下,其余的人一律不加任用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儒家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治,还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制度。汉武帝为了取得地主

级的支持,采用了所谓“破格用人”的政策,把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大量提拔起来,充当中央

和地方的官吏,从而加强自己的统治力量。汉武帝还把以前实行过但没有被重视的“察举”

制度,大大地加以扩大和发展:命令各级官吏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听候甄别

试用。后来汉武帝又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命令郡国每年举孝(孝悌的人)廉(廉洁的官吏

)各一人。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条件而又不肯“出仕”的人,则由政府来“征召”。被征召的

人由汉武帝亲自召见,被认为合用的,就授给官职。汉武帝还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

吏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给皇帝建议国事,意见合他的要求的,就根据上书的人的特长授给官职

。汉武帝还设立“太学”,通过学校来选拔官僚。这样,汉武帝就把秦以前已经出现,秦始

皇曾经加以发展的官僚制度大大加强了。

汉武帝在位时,为了保卫北部边疆的安全,

于是于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对匈奴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