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五)春秋五霸(一)
第6章(五)春秋五霸(一)
(五)春秋五霸(一)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
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一些。这些
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在历
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以
,周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权力落到诸
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新兴
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了。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
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襄公弟,公元前68
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
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小白进宫劝谏,襄公不听。他在鲍
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公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
动政变,杀了襄公,篡夺了王位。一个多月后,雍廪、高
备迎接出奔在鲁国的小白哥公子纠回国即位。而国内高氏、国氏等贵族支持小白继位。小
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齐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他重用鲍叔牙,不计前嫌,任命曾
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
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奠定了基础。
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占领了鲁国的遂邑。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
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声名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
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
,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
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鲍叔牙去世后,齐桓公重用了易牙、竖刁等小人,让他们掌握了国政。在位43年后
齐桓公于公元前643年病死。他的5个儿子因争位而忙于内战,尸体于死后67天才下葬。这
时的齐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他创下的霸业也就衰落了。
晋文公
齐桓公之后,中原没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晋文公(前636年~前628年执政)时才重
“尊王攘夷”之旗帜。文公早年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
后,他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良,整顿内政,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
安定王室,和好秦国,国力大盛。方文公即位之时,周室发生内乱,襄王蒙难出奔于郑。
赵衰向文公指出:“求霸莫如入王尊周。……方今尊王,晋之资也。”文公乃于公元前
635年独力勤王,匡扶周室,迎襄王复位,于是晋之声名大噪。周襄王二十年(前633)
,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领齐、宋、秦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
与楚军交战。
由于楚国立国至此,从未有败战记录,甚至齐桓公也不敢与楚人开战,因此当时所有人都
以为晋国必败无疑。
而晋文公为了回报昔日流亡时楚成王的接济之恩,坚持先退让三舍(约45公里)才接战
敌前退兵形同不战而逃,为此晋文公承受极大压力,甚至晋军内传出他梦到了被楚成王打
倒在地、吸食脑髓,所以才吓得想放弃决战之传闻。但这场战役最后晋国赢了。晋国的山
戎大军打破了楚国荆蛮大军的不败神话。
晋文公归途中大会诸侯于践上(今河南郑州北),天子遣人封其为“伯”(霸)。后来,
晋文公又
会诸侯于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亦被召与会。晋文公因战胜楚国而称霸于诸侯。文
公死后,晋国之霸业犹维持百年之久。
楚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