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实现新愿望
第145章实现新愿望环境可以靠勤劳的双手去改变,但生活条件的改善就离不开钱的支持了。但对于学校而言,向学生收取的那点为数不多的学杂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好当时大兴勤工俭学之风,学校一干人等商议后,决定顺应潮流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
学校当时搞的勤工俭学模式是小鸡换大鸡。具体操作是,春学期给学生发小鸡,到了秋学期收大鸡。搞了一年,家长意见太大,散步谣言说鸡收上都让老师吃了。当然老师们也不否认吃了两三只,但其余的都卖给了鸡贩子,用卖下的钱为灶上添置了几样灶具。
为远离是非,第二年改成了向学生收杏核。老师们理直气壮地说,收杏核你们家长总不会说是收上我们吃吧!任务下达后,每天放学后都是满沟遍地拾拣杏核的学生。
再后来,又创新了带领学生去农场摘苹果、掰玉米这些新模式。
硬是靠着勤工俭学,学校逐步替换了老师宿舍里的旧桌椅,也添置了灶上吃饭的新餐桌,老师们的生活条件算是有所改观。
有了新房子住,有了新桌椅用,老师们的心情都是愉快的。但愉快之余,他们也有遗憾,那就是土地皮的问题仍旧没有解决。地面是土的,每天打扫卫生就成了头疼事。不打扫的话,地面很脏,打扫的话,尘土飞扬。另外,地面是土的,学生活动起来很不干净。早上学生穿着新衣服而来,下午只能背着一身尘土回家。
时间长了,老师们又有了新愿望——要是校园能硬化该有多好!这样孩子们就不会每天都带着尘土回家了,遇到下雨下雪天,他们也就不怕脚下的鞋袜被弄脏弄湿了。
当然这个愿望也是赵建华心中所想。可这个愿望,直到他成为这所学校的校长时才得以实现。这一等就是七年时间。
赵建华当校长这年,年满四十二岁。在这之前,他在学校里任教导主任一职。干了五年教导主任,老校长退休,他接替了老校长的班。对于一个从教学点走出来的民办教师而言,能当上校长这是他一辈子的荣耀,何况担任的是自己家乡学校的校长,所以在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一份无形的压力。
硬化学校地坪,这是赵建华走马上任校长一职后为自己定下的首个工作目标。
在多次与村上领导沟通协商后,学校地坪硬化工程终于提上议事日程。经村委会研究决定,此项工程由学生家长来完成,不仅要出工,还要自筹硬化地坪所需的沙石料,至于水泥则由村委会提供。方案定下,在村上领导的主持下,学校召开了家长会。会开了一晚上,家长也争论了一晚上,最后少数服从多数通过了这个硬化学校地坪的方案。
会开完,书记感叹说,社会进步了,可这群众的思想却退步了。前些年集资新建学校的时候,家长的积极性有多高,又出钱又出力,发牢骚的没几个。现在只硬化个地坪,摊到每位家长头上也就一车沙石料,出工也顶多干上一天活,说烂话的大有人在。
开工之日,家长分批次进驻学校参加义务劳动。劳动场面可谓热火朝天,有和浆的,有送浆的,有抹浆的。在赵建华的亲自指挥下,在合理的分工机制保障下,家长们硬是靠着自带的手工工具完成了地坪硬化的任务。
历时一个星期,师生们盼望已久的水泥地坪终于呈现在了大家眼前。尽管工程质量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但想到远离了尘土飞扬的日子,大家的心情还是愉悦不止。
时至今日,学生们终于有了一片干净的活动场地,他们再也不用担心身背尘土回家被父母数落了。另一个,水泥地面的诞生,也为学生打扫卫生减轻了负担。不仅地扫起来远离了飞扬的尘土,还减少了一日洒地的用水量。
在学校没有用上自来水的时候,日常卫生用水和生活用水全依赖学生到附近涝池里面抬取。早上,中午,课外活动,你都会看到学生抬水的身影。他们两人一组,往返于校园和涝池之间。每逢周末大扫除,更是全员出动,那抬水的场面煞是壮观,说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毫不夸张。夏天还好办,同学们玩玩闹闹就把水取了。到了大冬天,可就遭罪了。挨冻不说,冰面上摔跤也是常有的事。碰到涝池封冬,他们还得找石头将冰窟窿砸开取水。
有了水泥地坪后,学校的卫生用水是少了,但老师们的生活用水依旧停留在靠学生手提肩抬的方式上。除了取水的不方便,吃不到干净水也是老师们的一块心病。由于涝池防护措施不到位,人畜共用一池水的现象决定了水质差的事实。什么时候才能用上干净的自来水,这似乎又成了老师们的新梦想。而这个梦想离他们并不遥远,随着三道弯村第一口水井的成功问世,梦想变成现实。
这一年,是赵建华当校长的第二个年头。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通上了自来水。在通水的那一刻,师生们都难掩心中的喜悦。老师们喜悦的是终于吃上了干净的地下水,学生们喜悦的是不再往涝池里往返去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