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调光经于中蕴奥
第135章调光经于中蕴奥腊酒,又名米酒、酒酿,是一种以糯米为原料的家酿土酒,因在腊月酿制而取名为腊酒。
色白,酒水稍显浑浊,性若黄酒而口味淡,香甜清醇,后劲较足。
医术上载,“米酒性太热,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清忧发怒,宣言畅意,热饮之甚良。”
在被赵隰用嘴强行渡了一口腊酒下肚后,朱衣呛得连声咳嗽,一张小脸咳得通红。
为了防止再次被占便宜,她只得乖乖端起盛腊酒的大碗,一口气饮了个底朝天。
“她很爱喝。”
赵隰含笑对着旁边眼睛都看直了的老两口说道。
“不知这腊酒是如何酿制的?”
“酿造之法说简单也简单,但要酿得醇香绵软,的确需要费些工夫。做酒用好水。酿造之前,可赶往绍兴府的梅子真泉或赭山的陆家泉挑水,再将糯米掏净浸胀数个时辰,上甑蒸熟,取出拨散摊凉,掺进适量酒曲拌勾,用缸子密封三至五日,便可出酒。”
老丈说得简单,朱衣听着一知半解,连着恼赵隰的念头都给忘了。
赵隰看起来倒十分认真,追问道:“这‘拨散摊凉’,可需要以水浇淋?”
“对,用甄桶蒸成干饭后,摊在竹匾之上,用凉水浇淋,使米饭松散而不黏结,接着将酒曲碾碎拌入。酒料入缸前,须用热水温一温缸。入缸后,将酒料表面抹平,并在中心处打一酒涡。整个酿造过程中,酒缸须得保温,不仅缸口覆上草盖,缸壁也要裹好稻草、棉絮。”
朱衣越听越糊涂,而赵隰则反之,越听越来劲。
“三四天后,视酒渗至半酒涡,即可放冷水,米、水过秤,各占一半为宜。再过一两天,酒料表面会出现花纹细裂,这时就用棍棒搅拌。”
“这便是俗称的‘开挬’么?”
“对,须隔日搅拌一次,共搅拌三次,分别称‘头挬’、‘二挬’、‘三挬’。一月后,即可开缸饮用。‘开挬’时,酒料表面有否细裂,是决定腊酒好坏的主要标志。放水至出现细裂的时间,以短为好。一般过一夜即出现细裂,表明发酵正常;若三四天尚未细裂,则酒难成,不如放弃,另酿一坛。”
朱衣不禁问道:“这酒还分好坏吗?”
老丈点头道:“人有优劣,物亦有好坏。有细裂者,酒不甜,味醇厚,迎合了善饮者的口味。如果不然,则味过于甜腻,后力不足,适宜供妇人小儿饮用。”
朱衣少闻乡间轶事,一时十分稀奇,指了桌上几个觉得美味的小食问东问西,俨然一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深闺妇人做派。
“这是面蚕。”
不等老丈释疑,赵隰率先开了口。
“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
朱衣:“……”
求别咬文嚼字的成吗!
其实她半句话都没听懂,但是当着外人的面,她不想给人留下粗俗无知的印象,所以只能假装听懂了。
“那个,叫做面灯。民间以荞麦面蒸盏燃灯,按十二月,以卜雨降。面灯通常是在正月十六落灯之日蒸煮而食。”赵隰微微一笑,“今日正是十六。”
朱衣懵懵懂懂地点头。
哦,正月十六吃面灯,挺应景。
“你手上夹的唤作年糕,《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记载,‘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
年糕,朱衣是认得的,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煮、炒、炸、片炒、汤煮,吃法众多,口感黏糯,咸甜皆宜。
“喜欢么?”赵隰眼眸深深地看着她,语调缱绻,“哪日得空,我替你张罗一桌,教你吃个肚圆胃撑。”
呃?
朱衣眼睛瞪得滴溜圆。
“小郎真是好福气啊。”那老嬷倒是先笑了起来,“檀郎在老身这儿学过数日手艺,青出于蓝,想必不会让小郎失望的。”
朱衣尴尬地笑了下,瞥了赵隰一眼。
后者正目光灼灼地盯着她,侵略性十足,令她脊背发凉。
她实在是怕极了他这个眼神,正好借着吃东西的机会埋头避开,假装没留意,更不愿回应。
世子爷到底在想些什么?
好端端的,说什么给她做一桌吃的?
他们没那么熟吧……
胡思乱想间,不知不觉吃空了一整桌。
二老连连佩服朱衣有一个好胃,撑到打嗝的朱衣频频傻笑,一开口就跟快断气似的,想喝水缓解下吧,可满肚子的汤汤水水,确实塞不下更多茶水了。
“吃浮元子好,吃了以后啊,一辈子团团圆圆。”
二老说着吉利话,用一种不知是祝福还是惋惜的眼神看着他们二人。
赵隰弯着嘴唇幸灾乐祸,谢过二老,付了银钱,捎着朱衣和她满肚子的糕点汤水在街头慢吞吞地溜达,美名其曰“消食”。
朱衣差点被她肚子里晃来晃去的汤水给晃吐了!
她忿忿地戳着赵隰的脊梁骨,“主子,我真走不动了。”
“那便歇一歇。”
赵隰停了下来,将她拉到一边僻静处站好。
不远处摆了几张桌凳,正有说书人口沫横飞地在鼓吹什么“调光经”“爱女论”。朱衣听了几耳朵,除了啐一口“猥琐,嗝——”,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