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史书难记,医书难著
大千世界,物各有性,性各有用,振纲分目,科学分类,开创先河,怀平生夙愿,查历代典籍,踏万水千山,穿风霜雨雪。 只求一书而成,转瞬之间,便是芳华已逝。
李时珍亦是老了,可他之心愿却完成了,本草纲目修成了。
然,却不得刊印。
花甲之年,望着一生之心血即将荡然一空,是何等的凄痛?
望着那记忆之中的李时珍颓然的坐在地上,不知所措,茫然无助的时候,宁安的心略微的颤动了一下。
谁能想到?后世之流传千古的人物,在当时,竟是如此凄惨,可怜。
李时珍似乎有所感触,到了伤心处。
“当时,无人愿意刊印,时珍一度崩溃,后有人提议,若能得到当代大儒王世贞大人作序,必然会有书商争相出版,如此,我便前往了素未谋面的王大人府上求序。”
李时珍几句话便将事情概括,可没人知晓,当时,这么做,有多难。
王世贞乃文坛泰斗,李时珍不过区区郎中罢了。纵然略有名气,可又如何?未曾留在京城,显露本事,又有几人知他李时珍姓名?
就像是如今的一个小主播要去见天王刘德华一样,希望对方给自己谱曲的歌填词。
花甲之年,怀着平生的夙愿,于对方府邸之外等候。
那彻骨的寒风,炎炎烈日都在灼烧着,消耗着这位老人的身体,生命。
可李时珍不撞南墙不回头,为了本草纲目,他拼了,哪怕耗尽余生,也要让其面见世人。
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天下医道。
灵芝医书写能成仙,诸多民众信以为真,如此谬论,若不纠正,便是害人。
三七便是最佳的金疮药,后世之云南白药便含此方。
过去之医书,前人盖未深加体审,惟据纸上猜度而已。
诸多错误,药物形状,药效皆记录为错。
医书,当是救人,不该,是害人。
李时珍便是抱着这个念头,哪怕多次拜见无果,亦是坚持不悔。
他此生未求人,唯有从医求父亲三次,而后,便是这次了。
宁安望着记忆之中不断咳嗽却倔强的那个老头,像极了后世某些可爱的前辈。
“世上两种书最难写,一种是史书,一种是医书,史书难记,医书难著。您没有想过放弃吗?耗费近三十年岁月,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已经到了花甲天龄,当在家享受呀。”
谁知当李时珍听到这话,却是轻微摇了摇头,目光之中闪烁着泪花,似有回忆蹦出。
“父亲临走时,放不下的便是这本草纲目,如若我都放弃了,又会有谁愿意为此书奔波一生呢?那我李家三代之心血,就荒废了。天下万民,再难看到如此全书了。”
他捂着自己的心口,面容露出了悲泣和悲恸,似乎是勾起了不好的回忆。
“我只希望不要再有病患于我面前死去,而我无能为力。对方却一遍一遍的呼唤着我的名字。”
说着,那痛苦的回忆仿佛浮现了出来,一个年轻的壮汉正躺在地上满脸痛苦的望着李时珍,充满了哀求,他的家人跪在地上朝着李时珍磕头,拽着他的衣角,放声痛哭。
“先生,先生,救救我吧,救救我吧,我不想死,我还有父母妻儿,我若死了,谁来养他们呀,先生,救救我吧。”
“求求您了,先生,救救我父亲吧,求求您了。”
李时珍的声音急促了起来,声调也是提高了几分,面容更是红透而出。
可他的声音是颤抖的,牙齿是碰撞的,面容是羞愧而红的。他呆滞的望着原地,望着记忆中的自己,坐在王府的门口蜷缩着身子等待着模样。
为何固执?
“因为,我不想在看到病人于医者面前逝去。不求能求天下众生,但求医术精进一分,那便,万民得利一生。”
那些因为病痛折磨而死,李时珍束手无策的病人皆是他的心魔呀,是他久久难以平复,此生也终将难以忘却的心结。
那日一切,他终身铭记。
宁安无法用词语来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官方每五百年编撰一次前人之医书。
那是动用全国的力量,浩浩荡荡,却依旧存在错误,谬论。
可本草纲目是以一家之姓,三代之努力,耗费心血和生命而铸就的巨著。
如此,错误,却是应当的。
世人却只将眼光放到了他的一些错误之上,却未曾想过,编撰此书的初心和困难。
屏幕外,许多人忽然恍然大悟了。
“我突然明白了,或许本草纲目是有不少错误。但,那样的巨著在那个时候,能完成已经是极为不易了。”
“那个时代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任何资料都要去查阅古籍。更何况,书籍在那个时代昂贵至极。许多记录有误的地方,更是要亲身考察,如此,还不够吗?”
“忽然想起来了刚开始的一幕,李时珍先生探寻山丛之中,遍布大江南北。他不是不想全面,不是不想全对,而是他没有时间了。”
“他临死前,也不过是想看到本草纲目能够利于万民罢了。为什么,一定要盯着先生那一丁点的错误,不放呢?”
“平日里偶像明星发个动态,字都能打错。各种洗白,医学之深奥却容不得半分错误。这些人,可真棒。”
便是连许多医学生,都是一改之前观念。
原来,他们乏味不屑一顾的晦涩难懂医书,是别人一生之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