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那一年,民众给了医者尊严,医者给了民众重生
李时珍听到宁安的问话,愣了一下,似乎是在回忆着,思索着那遥远而漫长的记忆。 他的眼眸之中渗出了点点光芒,在这一刻,周围的一切骤然变化起来,他们仿佛来到了李时珍脑海之中的记忆岁月。
这,便是系统之新功能。
追溯他人之记忆,镜中镜,画中画。
李时珍的记忆犹若一副美妙的画卷舒展开来,荡然出那深邃而消逝已久的时光。
年幼的李时珍躺在病床上,满脸痛苦,难以忍受,那种感觉,生不如死。
伴随着那张痛苦狰狞年幼的脸庞,李时珍沧桑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温暖。
“我年幼体弱多病,深知病患之痛苦,饱受折磨。所以自幼,便想要学医救人,让世人免遭疾病之苦。如此,便是我平生最大的心愿。”
画面一转,便又至李时珍少年时期。
其父斥责于他,满脸怒容。
“说了多少次了,医者,地位地下,如何能与科举相提并论?我李家不应再出医者了,好好科举,儒学才是正道!”
然而少年的李时珍并不服气,十四岁的他虽中了秀才,却无心科举,心中依旧牵挂着医学,难以忘却。
看着少年的倔强,李时珍的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那是心酸感慨自豪的笑。
“论语言小道,如农圃医卜之属。朱圣人更是注释为,小道,便是农圃医卜之流。此言此句,乃是要科举取士,父亲不愿我学习医学,自然是为我考虑。那时候,医学便是贱役之道。”
当李时珍将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很难想象当时的他究竟有多么大的勇气,才能把志向放于医学之上。
这一刻,许多反对李时珍的人都是沉默了,他们无法开口,也不知能说些什么。
“或许大家都难理解李时珍先生所说的这句话,那便想想现在的一些按摩店之类的工作人员,大家对其拥有的刻板印象。或许,能够理解一二吧。”
“我真的无法想象,能够将理想放到世人都鄙夷的学科之上是拥有了何等的心怀?若是平凡,又怎能如此?”
“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平日里也会吹吹牛,立下鸿鹄之志,哪怕是那些想要去当服务生,收银员的都会被嘲笑,如今想起来,是我们可笑。若是没有平凡的人,怎能铸就今日的社会?”
“我年纪小,父母对我没有过多的要求,只希望我健康长大,我也不想多么伟大,就想当一个普通人,以前觉得这不是志向。但今日,我明白了,这就是志向。”
诸多人都是深深感触,心中有所触动。
好比是别人家的孩子都励志去水木,京都大学,唯独自己家的孩子想要去上职业技校。
别说平等,世人的眼中,这些学校从未有过平等。
可如今,许多人都是深有感触。只要一样为这个社会做贡献,又何曾分高低呢?
画面之中,李时珍寒窗苦读,可心心念念的唯有医学。
宁安忽然开口:“先生,我曾翻阅资料,查到嘉靖年间,太医院可以保举,后清查一番,开除四十二个太医,一百六十二个人直接被开除医籍。您那个时候,想来医生更为难吧。”
李时珍听闻此言,脸上忽然浮现出一抹愤恨来。
“世间庸医甚多,皆是这些不学无术之人,毁坏了医者之名。诸多医者甚至学那文人雅客,自诩山人,享有盛名。可实际上,胸中毫无笔墨,只为附俗风雅,巴结权贵的手段罢了。”
李时珍是生气,是愤怒。
他愤怒医道艰难,却依旧有蛀虫为患,毁坏医者之清名。
他愤怒天下不公,医学可以救命,拯救苍生,却落个杂学小道之评判。
他愤怒世间愚昧,无人可以知晓医学之作用,于阎王手中夺人,当知晓医者之仁义不逊于儒家之仁。
可叹,他所在的世界,终究是难以剔除人们的偏见。
李时珍轻叹了一口气,面容带着一丝的悲戚。
“我只渴求日后医学不沦落为谋财之利器,骗人之把戏,愿医者皆能仁心对待,以轻贱之药物便能治人性命,而非庸医坑害。”
“亦是愿世人对医者多宽容,少偏见,愿天下之医患能齐心协力,击败病症,于这世间多陪伴家人几年。”
“吾之心愿,仅此……而已。”
眼泪在宁安的眼眶中打转,始终未曾流出,此刻,他才知晓,何为医者仁心。
这,方才是我华夏之医者。
后世之医院冰冷化,机械化是多了一些便利,少了一些纠纷,可终究,没了一些感情。
风,轻轻地吹灭了少年屋中的烛火,却点燃了另外一盏不灭的长灯。
那一年,他二十三岁,正当风华。
那一年,或许大明的历史上丢了一位酸儒腐儒,可却多了一名千古流芳之药圣。
当李时珍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不由自主的笑了起来,亦是眼泪喷涌。
多么艰难呀,从小渴望学医,却未曾得偿所愿。二十三岁,父亲终究是理解了他,从了他。
李时珍是幸运的,父亲起码是开明的,哪怕晚了一些。
日后的岁月里,李时珍便追随着父亲的脚步一同去给那些病人看病,他喜欢穷人,穷人心善无毛病。
不像是达官贵人,给的钱多,便拿你当下人使唤。
或许,穷人给不起诊金,但那份情,却是暖的。
画面之中,李时珍遍布乡村,给那些穷苦大众看病。
每每那些民众见到李时珍的时候,都是蜂拥而至,面容带着欣喜若狂,极为兴奋,就犹若后世之人看到了偶像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