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无法想象的快乐
在古时候的印度,有许许多多高级的宗教家,他们有部分的人禅定功力相当深厚,于禅定之中,对于六道里面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虽然确知轮回的存在,但对于轮回是怎样产生的,他们却无法突破。正因为世间人实在无法解决,佛菩萨才示现在人世间,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佛告诉我们,六道轮回是从因果律演变而来的。而众生之所以会种六道的因,是因为他们内心存有“贪嗔痴慢疑见”。若所有的众生都能断除见思惑,六道轮回马上从整个字宙之中消失。广义一点来说,十法界的超升与堕落都是从因果律演变而成的,看你修何种“法”而入何种“界”。
譬如说,你修的是“衰格法”,老是欺骗人、占人便宜,甚或杀人放火,你就会落入最后的三法界(俗称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如果你修的是“五戒十善法”(五戒是指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即十善业,见前),你就会落入“天、人、阿修罗”三法界(俗称三善道)。如果你修的是“戒定慧法”,你就会落入四圣界:佛、菩萨、缘觉、声闻。这就是因果律——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一个人若要恶果永远不现前,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要超越六道轮回。而这个“超越”对我们凡夫来说,唯一可行的就是念佛(这是最佳的善行功德,远超过以金钱或其他方法去累积的善行功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人生第一等大事,又何止消灾免难这么简单。我们念佛人无须再用其他的方法,如什么拜“梁皇忏”,拜“水忏”,“普佛”等等去消灾免难。正如慈云灌顶法师(是清朝乾隆皇帝时代一位很有名的法师)所说的,极重的恶因,将会招致极严重的恶果,一切经忏都消除不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方法,那就是净念相继,老实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够把它消除。
在此,我们不妨多看一段有关元音老人的开示:此三宗(指禅净密)在现阶段说来,最适合国人修持者莫过于净土宗。净土宗只有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圣号,别的什么也不用修,真是最适合国人之契理契机之教。一句圣号看似简单,实则深广。“阿弥陀佛”这句圣号可以说是包含三藏十二部经典之教义,摄尽一切宗派之法。它在心中密密提持一句圣号,令人在不知不觉中将凡心转为圣心,犹如人的头发和指甲,不见其长,却自然生长出来一样。
《观无量寿经》云:“下品人念佛能消60至80亿劫生死重罪。”可见念佛是消业成道的最好法门,我们只要诚心敬意的念佛,所有业障皆能消除,不用担心业障深重,难生西方。
元音老人是一位有大成就的密宗大德,而另一位有大成就的密宗高僧大德是晋美彭措上师,很多人都称他为法王。中外著名的五明佛学院就是由他来主持。在索达吉堪布写的一本书《法王晋美彭措传》里,也谈及法王在弘扬净土法门,见该书的第216页:法王开始普遍弘扬净土法门,劝诫众人念诵阿弥陀佛名号。他鼓励人们说:“凡是能念诵一百万阿弥陀佛名号的人必能往生极乐世界。”
“堪布”的意思是“教授师”,佛陀及历代高僧大德都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教导我们最佳的修行方法,最佳的灵性追求方法——净念相继的天天念阿弥陀佛。但如果灵性的追求者内在的心智不纯洁,老师的努力将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往生不到西方极乐世界,难道是老师的错吗?
最后,我们就以广钦老和尚的一句名言作为此节的完结吧:唯有阿弥陀佛才是我们究竟归依处,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故乡。
其实啊,严格来说,佛教是教育而非宗教,不要太着相,佛教是佛陀释迦牟尼佛教化九法界众生的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净空法师语),希望众生明白自己周围生活环境的宇宙人生真理。有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后,才能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修行。如此逐步提升自己的层次,达到某个高水平的境界后,就会获得一些不求自得的副产品,那就是金光闪闪,神通显现。但佛门并不强调这些东西,恐怕世人本末倒置,以追求神通为目的,而忽略真正修持的目的是彻底解脱、离苦得乐。
一个人如果未曾接触过佛法(佛法难闻),他通常对生命真相漠不关心,且会有三个重大错误的观点:(1)认为人死后什么也没有,六道轮回只是佛教编织出来的虚假故事,目的在劝人为善;(2)宰杀动物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动物是给人吃的;(3)认为因果律是不可靠甚或是多余的,因为他们眼看社会上一些好人得不到好报而坏人却在享受人生。因而思想上偏向于一切事情都是偶然而非必然。就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观念,因而觉得累积善行功德是没有用的,修行更没有这个必要。结果就是趋向于享受人生,为名为利而不择手段,损人利己,肆意欺骗,以为金钱才是最重要的。尤有甚者,谋财害命,为钱而杀人放火,在社会上亦时有所闻,令人痛心疾首!由此亦可看出教育的重要性。
学识有两种,世间学识与出世间学识。文学、历史、经济、政治、数学、物理学、化学及种种高低水平的技术等等是世间学识。出世间学识则涉及命运、因缘果报律、六道轮回、十法界、对无形宇宙的存在及其认识、超度、解脱方法、对种种修行的认识等等。可以这么说,出世间学识是佛法的重点。一位拥有世间学识的人,他可能有几个博士衔头,是专家学者或大学教授,在社会上很有地位,受人尊敬。但不管他拥有多少知识,那仍只是世间的知识,是无法使他得到解脱的。世间的学识很多时会令一个人留连于世俗目标的追求上:积聚财富、追求享受、取得地位、抓紧权力、渴望名誉、寻求赞美。从佛教的角度看,这些都是一团的“无明”,世人很快地被束缚住了。他们没有能力抗拒,因为这些东西是如此的甘美!不然怎会有大官被枪毙,富豪被判处无期徒刑?你能说他们没有学识吗?他们的学识比一般人的要超出很多,但非常可惜,那些只是世间学识。拥有大量世间学识而不懂得守住正心正念,很多时都会堕一个人到无底深渊,这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位高僧曾经这样开示过:人们在拥挤的人生窄路上,要使自己立高台,衣锦还乡,仍然要藉着名与利,才能独步高耸的人生舞台。世人尊敬的是名与利啊!
因而,世人于世,就以名与利为其目标的,将自己局限于这个有限的目标之中,成为最可悲的世俗人。
刘邦在打败项羽后做了皇帝,他曾拍拍大腿说:“原来当皇帝是这么过瘾的!”如此甘美,如此赏心悦目,如此随顺己意,没有佛门的定力,世人又怎能抗拒这些俗世的诱惑呢?
一个看穿了俗世的诱惑的人,才有资格做一个灵性的富翁,你是一个灵性的富翁,才能够教导别人,获得成就。而佛陀就是一位灵性的富翁,他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曾经教导我们说,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全都是毒,它们是危险的陷阱,你若随顺世间,身陷其中,就难以自拔,必堕落到三恶道中去。
世俗人很多时都会在欢场中打滚,不明白宇宙人生真理、人生的意义与目标的人,都很高兴的沉迷于滚滚红尘之中,追求世俗的欢乐。但欢乐后的寂寞、失落、与无奈,将会令世俗人再去追寻第二天的欢乐,反复循环,整天盲县地在欲望中打滚,心中失去了圆融,失去了和谐,直到人生最后的一刻,成为世俗陷阱的牺牲品。
一位泰国高僧阿姜查大师曾经这样说过:“这就是世间法愚弄我们的地方,我们就是这样子的陷入反复循环的行为之中,而不知道自己的可悲。”
世人不会明白那些只是感官上的快乐,而非解脱的快乐。感官所感受到的那些短暂片刻麻醉性的快乐与刺激,绝不能令我们的“心”得到解脱。快乐过后,贫穷的仍然贫穷,身体有病的仍然有病,有问题未解决的,那些问题仍然留待你去解决,所有痛苦烦恼的东西仍然会留在你的身边,绝不会因为你寻找快乐之后就会消失。而事实上,只有增加而不会减少。所谓快乐与痛苦,其实只不过是一些因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因为有人、有物、有事及他们之间的种种关系而产生出来的一种内心的情绪,这些东西没有任何实质,它们只是升起与消失。快乐升起,快乐消失;痛苦升起,痛苦消失;烦恼升起,烦恼消失。快乐、痛苦、烦恼、好吃、不好吃等等都只是一些生灭相,它们在你的内心升起,跟着在你的内心消失,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你能够把握得到的。你以前的快乐或好吃到了哪里去呢?痛苦或不好吃又到了哪里去呢?了无所得啊!!而只是一些生灭相。你所感受到的快乐、痛苦、烦恼、好吃、不好吃等等,很快就会变成“空”。
而事实上,“存在”与“空”只是一回事,是一不是二。这一刹那的存在,当你感觉到时,这一刹那就已经消失了,变成空。在整个人生的过程中,你将会感觉到刹那的存在(缘聚则生),跟着刹那刹那的消失(缘散则灭),这就是“空”,空无自性的。而这也就是佛陀明白告知世人的伟大宇宙人生真理。
缘生性空,且是当体即空,一切法了不可得。是否能明白个中的道理,就要看你的悟性如何了。因此在佛门达到高层次的境界后,就会觉得一切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是生灭同时啊!因而阿姜查大师教导我们:“你必须对你的喜欢和不喜欢,你的痛苦和快乐,两者都放下。须知道,这是佛法的要旨。当苦生起时,我们执着于苦,因此必须真的去受苦。同样地,当快乐来时,我们执着于快乐,结果也经验了欢乐。执着于这些感受,会经常的让‘自我’和‘小我’的观念,以及‘我们’、‘他们’、等种种分别妄想在心中缠绕。呐!这就是一切的始因,把我们卷人那永无休止的轮回之中。”
执着一些生灭相的好坏,就会阻碍我们的心得到解脱,并且蒙蔽我们对佛陀教导的真理的了解。至于什么是解脱的快乐就很难描述,这是要经过艰苦修行达到某个水平之后才能获得的,这是一种清净的快乐,灵气充满,一身自在,法喜无限。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困难或烦恼的问题,内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日日是好日”,这种解脱的清净快乐远远超出世俗人所能想像!但对曾经死亡过而又再次复活的人(通常是在一段短时间内),其中一部分就曾有过解脱快乐的经验。
综合他们所说,可作如下简短扼要的叙述:“我看到一大片无尽的光芒,那感受是充满能量、充满宁静、身心舒畅、温馨无比、纯粹的爱、美得无限的巨大世界。与它相比,人生显得毫不重要。我无法以我曾经有过的感觉来描述我所见到的一切。我不能把它比喻为父母的爱,妻子的爱,儿女的爱,甚或男欢女爱达到高潮时的性爱。因为即使这些爱都统统加在一起,还是不能和我从这个光中所得到的爱相比!”
而一位从修行之中寻回自己的心性(亦叫做佛性或真性)的修道者曾经这样说过:“如果你想描述这种从证悟到真性时所产生的喜悦,诚如诸佛菩萨所说的,即使你将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喜悦、快乐和幸福都聚集在一起,还不及你证悟心性时所经验的喜乐的千万分之一!”
因此说这种解脱的清净快乐是世俗人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