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第114章 - 状元郎弃子逆袭路 - 许百龄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14章第114章

第114章第114章

皮学士两鬓已生白发,须眉略黄,面相的确看上去和善。

见到俞慎思,微微挑眉睁大眼睛,上下打量,像见到新奇事物,笑道:“嗯?穿上官袍愈发英气俊俏了。”

这是认识他?

俞慎思却是第一次见皮学士,认真施礼。

皮学士满意地点头,面前少年远在安州时,名声就在翰林院传开,彼时是有盛以来最年少的解元。好嘛,现在成为大盛最年少的状元了,还是大三-元。

年少有才学,模样好身板好,知礼好性子,样样都占。

这样的人难得一见。

他与俞慎思浅聊片刻,例行地交代一番,便也不多耽搁,对白尧道:“你们早就老熟人了,便由你带着俞修撰熟悉熟悉,与他说说差事,御前侍奉搭班。”

“是。”

告辞出来,白尧带着俞慎思先熟悉了翰林院和御前办差诸事。

白尧带他四处转悠,看着信步闲走,却很有目的,因为总会“不经意”碰到想碰到的人。半日下来翰林院的诸位学士、侍读、侍讲全都碰了遍。

换句话说,半日下来俞慎思在翰林院的中高层领导面前全都刷了一遍脸,留了个印象。

相互言谈间,俞慎思才发现他印象中性情淡泊的白大人,在翰林院人缘竟这般好。可能和其白家几代翰林以及林家也有关系。

林家不在朝,但是朝野上下官员出自林山长门下不在少数,白尧不仅是林山长学生,更是林山长最看重的女婿。

随后白尧又给他介绍几位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以后要一起搭班到御前侍奉,提前熟悉。

其中两人亦是排云书院学子,陈修撰和刘编修。陈修撰陈璞,俞慎思曾在书院春秋两考的榜单上见过姓名。那会儿他是秀才,对方是举子,他抄对方文章学习过。和高晰是同一科春闱。

书院时未见过其人,今日倒是见到了。年近而立,瓜子脸儿,笑起来眼中好似有星光一样,特别亮,多了几分脉脉含情的意思。这样貌和眼神,再加才情,年少那会儿估计迷倒不少姑娘。

刘编修刘曙相仿年纪,模样普通,气质清冷刚正,看上去有些不太好相处。但往往这种人是最可放心相处。

俞慎思作揖施礼,“见过两位师兄。”他未以官职相称,拉近点关系,毕竟新手需要老员工帮忙的地方不少。

二人也回礼,称呼上呼应俞慎思,称呼“俞师弟”。

-

俞慎思如今只是修撰,即便御前办差,也就是记录和拟诏等笔墨差事,还不会参与朝政事务,除非陛下点名问。

眼下最要紧的就是要熟悉文书的一些格式、措辞、忌讳等,甚至是用词风格都要考虑是否是皇帝所喜。考上进士的官员对公文是没有不知的,只是具体操作和之前学习有些差别,熟悉起来也快,只是熟练不熟练的问题。

白尧当年一甲榜眼,是这么走过来的。如今是侍读学士,流程熟悉。

因为提前入翰林院,今科的榜眼、探花以及其他考入翰林院的二甲尖子们还没入职,倒也没让俞慎思着急去国史馆,毕竟他还要兼户部的差事。

已经够他忙了。

俞慎思此时无比羡慕休假未入职的同年们。

-

两日后俞慎思便到御前上岗,搭班的正是陈璞和刘曙,还有几位翰林院官员。

第一天当差,只负责誊写记录,相对简单些,俞慎思还是有些忐忑的。

这可不是在翰林院的署馆内,累了能偷会儿懒,起身活动下筋骨,喝口茶歇息和同僚侃两句。

两位师兄业务熟练,应对从容些,他还是有点生疏紧张。

御案上折子堆积如山,皇帝看了一会儿,眼睛疲累,便让白尧读折。

拿起来第一份折子是南安省总督秦耀先上的折子,此人接到旨意后便去了南安省,如今到了地方,上折子问安,奏明当地情况。

倭贼驱逐,但这一二年还是有小团体海盗偶尔在海上叫嚣,海面未平。

又某地丰收报喜的折子。

又西北端沙部落因为大盛禁止西盐入境,商队和西北边军出现摩擦,战事已平。

又满加苏等南海数国前来朝贺,使节船队已经抵达大盛南境海域。

白尧念着奏折,皇帝批着,或者偶尔征询意见,或者拟旨下发等。

俞慎思奋笔疾书记录皇帝处理的各种政事。

紧接着折子是关于信州、奉州等数州夏旱,收成大减,不足往年三成,夏种播不下去,已经耽误播种期,秋粮是没了,百姓过冬的粮食是没指望了。地方官请求朝廷拨银两赈灾,减免赋税。

皇帝眉头紧皱,今日的折子就没有几件让他高兴的。

特别是提到银粮,皇帝更是发愁。

发旨令任命御史钦差与户部官员即日出发前往核查,再议。

皇帝忽然想到什么,放下捏着眉心的手,眉头略微舒展,稍稍坐直身子,“俞爱卿。”

俞慎思愣了一瞬才反应过来叫的是自己,心紧了下,忙搁笔起身施礼应声,“臣在。”

“安州曾报朱薯是耐旱之物,可属实?”

俞慎思忙回话:“禀陛下,朱薯根系发达,的确是耐旱作物。”

明白皇帝为何一问,他继续回道:“信州、奉州一带土壤、日照、气温、湿度等条件皆适宜朱薯种植生长。如今安州的夏薯已经在育苗期,信州种植夏薯略迟,错过最佳时间,略受影响,然本月栽种亦来得及,能勉强赶在冬种前收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