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糊涂做人,精明做事
第一节机关不可算尽,聪明适量即可
大智若愚,该糊涂时就糊涂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可谓是家喻户晓。王熙凤何等的冰雪聪明,简直就是女人中的精品,恐怕这世上有很多男人都不及她。她八面玲珑、九面处世、外柔内刚;她笑里藏刀,表面向你微笑,心里却在给你下套子。迷上她美色的贾瑞被她整得一缕孤魂上青天;看上她老公的尤二姐被她给逼得吞金自尽;而她的“偷梁换柱掉包计”李代桃僵,则送掉了颦儿脆弱的性命。王熙凤的能耐大,荣宁两府在她的整治下服服帖帖,一个秦可卿出殡这样的大事到了她手里简直是小菜一碟。她能说会道,贾府上下无人不晓她琏二奶奶的。
可王熙凤却是一个精明过火的女人,精明到处处好强、事事争胜,哪儿都落不下她,终于得罪了大太太,加之贾母撒手人寰,她的靠山没了,终于反送了卿卿性命。红学家们感慨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最终结局如此悲惨,全在于她毕竟是一介女流,毕竟没有看透官场上的处世哲学——难得糊涂。
为人处世,是精明一点好,还是糊涂一点好,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答案。但是卡耐基认为,人脉中还是“糊涂”一点好,当然这种糊涂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希望我们学会一点大智若愚的技巧,避免一些弄巧成拙的尴尬。英国首相丘吉尔频频向罗斯福发出告急求救,恳求美国伸出援助之手,面对整个社会对战争的反对态度和国会的僵硬立场,罗斯福总统心有同情却无力行动。但罗斯福一方面顺应人们的和平愿望,另一方面又以政治家的智慧注视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保持对希特勒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理性认识。在1940年最后几个星期,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罗斯福终于赢得了一次胜利。
其实“糊涂学”就是做人的智慧,这包括了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知”的方面,“糊涂”就是承认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不过分依靠和卖弄自己的智慧。勿恃小智,勿弄奇巧,息竞争心,它包含了大智若愚、藏巧于拙,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谨言慎行、因势利导,精益求精、善于其技,虚心纳谏、博采众长,居安思危、留有余地等范畴。在“情”的方面,就是安贫乐道、隐忍退让、息贪婪欲,它包含安守本分不要凡事强做,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乐天知命等。在“意”的方面,就是淡泊明志、立身端方、守清正节,包含宠辱不惊、功成不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等。
当然,糊涂的范畴很广,我们在这里无法把所有的都涵盖,只能说真正的大智若愚还要在日常的积累中感悟。真正能巧用模糊语言,偶尔装装糊涂,将有助于经营你的人脉,改善你的人际关系。
看穿是非得失,心中有数即可
虽然说人生如戏,但是真正的高人,不在戏中迷失自己。是是非非、纷纷扰扰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值得挂怀。面对再多的诱惑,也知道该放弃时则放弃,在混杂中活得清楚明白。一切势态,一切将来,都心中有数,智慧者当如是。
其实,什么是看穿是非,说直白一点就是懂得跳出来,懂得放弃。平日里,我们的心像钟摆一样在得失间摇摆,懂得放弃是一种智慧。
庄子提出,人得了道就是真人,真人有真智慧。什么叫真人?“不逆寡”,即顺其自然,一切不贪求,摆脱常人贪多的通病。“不雄成”,走出自大的机械心理,得道的人不觉得自己了不起,一切的成功都是自然,看淡成败得失。
汉代司马相如所著《谏猎书》有云:“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意思是,明理的人在事物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预见到了事情的发生,聪明的人可以在危险出现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避免危险的方法。
得失都是一样,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所以一个人的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无得无失,但是人们通常都是患得患失,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我们的心,就像钟摆一样,得失、得失,就这样摆,非常痛苦。塞翁失马,你怎么晓得是福还是祸呢?所以,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
中国有句古语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偏偏有人就执迷不悟,因此,烦恼都是自找的。
超然忘我,放下得失之心,不苦苦执著于自己的得与失、喜与悲,便不会活得那么累。有人说,人的一生之中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别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爷的事”。
今天做什么,今天吃什么,开不开心,要不要助人,皆由自己决定;别人有了难题,他人故意刁难,对你的好心施以恶言,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干;天气如何,狂风暴雨,山石崩塌,人能力所不能及的事,只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过于烦恼,也是于事无补。人活得累,离道越来越远,只是因为,人总是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所以要想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爷的事”。
游戏人间不是玩世不恭,而是让自己的心境轻松,守住做人的本分,从俗事中解脱出来,不被物质所累。
生而为人,便应遵循人生的价值,为了国家、为了天下,乃至宗教所说的为了救人救世,明知道这条命要赔进去,也要活得十分坦然的,是“托不得已”的命之所在、义之所在。“以养中”这个“中”,即内心的道,自己修的道。诚心修道,掌握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真正的有道之士。
智者守愚
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一生中,皓首穷经,从世态炎凉和官场丑恶中总结出了一句至理名言——难得糊涂。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孔子的弟子颜回会“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诺诺、迷迷糊糊,其实他在用心功,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可见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
孔子年轻气盛之时,曾受教于老子。老子对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叫人轻易看见;君子之人,品德高尚,容貌却显得愚笨拙劣。
因此,老子警告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代者无功,自夸者不长。”
老子是第一个推崇“愚”的含义的人——宽容、简朴、知足的最高理想。
这种处世态度包括了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柔弱者的力量和真正熟识世故者的简朴。这种境界的达到,往往是一个高尚的智者在人生的迷恋中翻然悔悟后得来的。
即使在儒家思想中,没有任何东西比炫耀、漂亮、有意显示更遭批评的了。
金熙宗时期,石琚任邢台县令时,官场腐败、贪污成风,独石琚洁身自好,还常告诫别人不要见利忘义。
石琚曾经规劝邢台守吏说:“一个人到了见利不见害的地步,他就要大祸临头了。你敛财无度,不计利害,你自以为计,在我看来却是愚蠢至极。回头是岸,我实不忍见到你东窗事发的那一天。”
邢台守吏拒不认错,私下竟反咬一口,向朝廷上书诬陷石琚贪赃枉法。结果,邢台守吏终因贪污受到严惩,其他违法官吏也一一治罪,石琚因清廉无私,虽多受诬陷却平安无事。
石琚官职屡屡升迁,有人便私下向他讨教升官的秘诀,石琚总是笑一笑说:“我不想升迁,凡事凭良心无私,这个人人都能做到,只是他们不屑做罢了。人们过分相信智慧之说,却轻视不用智慧的功效,这就是所谓的偏见吧。”
金世宗时,任命石琚为参知政事,万不想石琚却百般推辞,金世宗十分惊异,私下对他说:“如此高位,人人朝思暮想,你却不思谢恩,这是何故?”
石琚以才德不堪作答,金世宗仍不改初衷。石琚的亲朋好友力劝石琚道:“这是天下的喜事,只有傻瓜才会避之再三。你一生聪明过人,怎会这样愚钝呢?万一惹恼了皇上,我们家族都要受到牵连,天下人更会笑你不识好歹。”
石琚长叹说:“俗话说,身不由己,看来我是不能坚持己见了。”
石琚无奈地接受了朝廷的任命,私下却对妻子忧虑地说:“树大招风,位高多难,我是担心无妄之灾啊。”
他的妻子不以为然,说道:“你不贪不占,正义无私,皇上又宠信于你,你还怕什么呢?”
石琚苦笑道:“身处高位,便是众矢之的,无端被害者比比皆是,岂是有罪与无罪那么简单?再说皇上的宠信也是多变的,看不透这一点,就是不智啊。”
石琚在任太子少师之时,他曾奏请皇上让太子熟习政事,嫉恨他的人便就此事攻击他别有用心,想借此赢取太子的恩宠。金世宗听来十分生气,后细心观察,才认定石琚不是这样的人。
金世宗把别人诬陷他的话对石琚说了,石琚所受的震撼十分强烈,他趁此坚辞太子少师之位,再不敢轻易进言。大定十八年,石琚升任右丞相,位极人臣,前来贺喜的人络绎不绝。石琚表面上虚与委蛇,私下却决心辞官归居。他开导不解的家人、故旧说:“我一生勤勉,所幸得此高位,这都是皇上的恩典,心愿已足。人生在世,祸在当止不止,贪心恋栈。”
他一次又一次地上书辞官,金世宗见挽留不住,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世人对此事议论纷纷,金世宗却感叹说:“石琚大智若愚,这样的人才天下再无二人了,凡夫俗子怎知他的心意呢?”
装“糊涂”有时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特别是当弱者面对强大的敌人时,装糊涂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智慧了。
1864年,在日本的德川幕府时代。西方列强瓜分了中国之后,又对日本虎视眈眈,他们用武力要挟日本签订割让日本彦岛的条约。日本方面派高杉普作为谈判代表。高杉普作曾到过中国,亲眼见到中国国土被列强割据的惨状。为了国家的安危,他尽自己的能力与列强在谈判桌上周旋。在签字仪式上,他滔滔不绝地说:“我日本国,自从天照大神以来,就……”把日本的历史一一述说出来。历史文字一般高深难懂,假若再译成其他语言,则更要费时费力。因为高杉普作的这一做法,使翻译大为头痛,很多地方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而西方列强代表听得更是云山雾罩。谈判最终无法分出谁胜谁负,据说签字之事也就不了了之,日本国土得以保全。
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志向,伟人从来都是志向远大而豪爽的。与他人交谈,尤其谈论的主题令人不快时,最好不要过于注重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即使是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也应该随意一点,因为把谈话变成琐碎的询问总是不好的。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需要的是彬彬有礼和宽宏大量,因为这是一种高雅的风度。善于支配他人的一大要诀就在于对事情表现出漠不关心。学会忽视发生在好友、熟人,特别是对手中的大多数事情,因为过分的谨小慎微是令人不快的。
每个人都有缺陷,对于别人的缺点,我们有时候需要“糊涂”一点。这种对人们缺点的“糊涂”,是一种难得的糊涂。有时候“糊涂”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音符,“糊涂”是为人处世时刻都用得上的。
这里所说的“糊涂”,是指在待人接物时,装装糊涂,讲点艺术。
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任启》中说:“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对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聪敏,装出很愚拙的样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可不做随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张扬,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实力。李贽也有类似的观点:“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并砌,以实其坚,这才是大智若愚。
人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并不是笔直平坦的,它是由许多曲折和迂回铸成的。聪明的人在不能直达成功彼岸的时候,就会采取迂回前进的办法,不断克服困难,最终走向成功。当面临困难,面对无奈和尴尬时,不妨学糊涂一些,只有这样,成功才会最终属于你。
为人切莫太聪明
伊索寓言里有一篇关于鸟、兽和蝙蝠的寓言。
鸟族与兽类宣战,双方各有胜负。蝙蝠总是站在胜利的一方。经过一段时间,鸟族和兽类宣告停战,争取和平,交战双方最终知道了蝙蝠的欺骗行为。双方都把很多罪名加在蝙蝠头上:内奸、叛徒、间谍……
因此,双方一致决定把蝙蝠赶出日光之外。从此以后,蝙蝠总是躲藏在黑暗的地方,只是到了晚上才能独自出来觅食果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