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吃得亏中亏,方享福中福
第一节好汉要吃“眼前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幸福与灾祸之间,我国古人已发现了它们的辩证关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最好的例证。古时有一老翁,住在两国的边境,不小心丢了一匹马,邻居们都认为是件坏事,替他惋惜。老翁却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呢?”众人听了之后大笑,认为老翁丢马后急疯了。几天以后,老翁丢的马自己跑了回来,而且还带回来一群马。邻居们看了,都十分羡慕,纷纷前来祝贺这件从天而降的大好事。老翁却板着脸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坏事呢?”大伙听了,哈哈大笑,都认为老翁是被好事乐疯了,连好事坏事都分不出来。果然不出所料,过了几天,老翁的儿子骑马玩,一不小心把腿摔断了。众人都劝老翁不要太难过,老翁却笑着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呢?”邻居们都糊涂了,不知老翁是什么意思。事过不久,发生战争,所有身体好的年轻人都被拉去当了兵,派到最危险的前线去打仗。而老翁的儿子因为腿摔断了未被征用,他在家乡大后方安全幸福地生活。这就是老子的《道德经》所宣扬的一种辩证思想。基于这种辩证关系,便可以明白,即使是看起来很“吃亏”的事,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他们做事时一门心思考虑不能便宜了别人,却忽视了于自己是否有利。所以做事要有智慧,不要怕便宜了别人,“便宜”别人又得益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真正聪明的人,总是能从吃亏当中学到智慧。“吃亏是福”是一种哲学思路,其前提有两个,一个是知足,另一个就是安分。知足则会对一切都感到满意,对所得到的一切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安分则使人从来不奢望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没有妄想,也就不会有邪念。所以,表面上看来“吃亏是福”、“知足”、“安分”有不思进取之嫌,但是,这些思想也是在教导人们如何成为有清醒认识的人。
不要因为吃一点亏而斤斤计较,开始时吃点亏,是为以后的不吃亏打基础,不计较眼前的得失是为了将来不必患得患失。只有那些没有智慧的人才总怕便宜了别人,到头来吃亏的反而是自己。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想必,你一定听过“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句话,它向我们形象地传达了舍小是为谋大的智慧。小陈最近心情不好。她的团队最近正在参加一个化妆品品牌夏季推广会的比稿,她很努力,而且她对自己这一次的创意很满意。她觉得这次是她在业内崭露头角的机会,所以,她和她的两个搭档连续加了好几个周末的班。就在她通过一次次的比稿,快要把项目揽到手的时候,老板让她把这个项目给另一个同事操作,理由是那个同事与客户的关系更好,把这个项目揽到的把握更大一些。老板让小陈理解,为公司利益有时需要做点个人牺牲。
眼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同事拿走,自己的美好前景化作了泡影,小陈感到心里堵得慌。从小到大,她的长辈都这么教导她,为人要谦逊,为人要礼让,可她现在真不知道职场到底还要不要谦让。她怀疑,到了21世纪,到底谦让还是不是一种美德?人非圣贤,谁都无法抛开七情六欲,但是,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刘邦与项羽在称雄争霸、建立功业上,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最终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苏东坡在评判楚汉之争时就说,项羽之所以会败,就因为他不能忍,不愿意吃亏,白白浪费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胜,就在于他能忍,懂得吃亏,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弊端,最后夺取胜利。两王平日的为人处世之不同自不待说,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当项羽听说刘邦已先入关,怒火冲天,决心要将刘邦的兵力消灭。当时项羽四十万兵马驻扎在鸿门,刘邦十万兵马驻扎在灞上,双方只隔四十里,兵力悬殊,刘邦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先是请张良陪同去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再三表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并与之结成儿女亲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然后,第二天一清早,又带着随从,拿着礼物到鸿门去拜见项羽,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化解了项羽的怨气,缓和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刘邦忍气吞声,项羽挣足了面子,实际上刘邦以小忍换来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一定会遇到这样的敌我关系,但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懂得“吃亏”是一种隐性投资。
不怕吃亏才是真正的聪明者
一个犹太人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大模大样地坐了下来。
“请问先生,我可以为你做点什么?”贷款部经理一边问,一边打量着这个西装革履、满身名牌的来者。
“我想借些钱。”
“好啊,你要借多少?”
“1美元。”
“只需要1美元?”
“不错,只借1美元,不可以吗?”
“噢,当然,不过只要你有足够的保险,再多点也无妨。”经理耸了耸肩,漫不经心地说。
“好吧,这些做担保可以吗?”
犹太人接着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放在经理的写字台上。
“总共50万美元,够了吧?”
“当然,当然!不过,你真的只要借1美元吗?”经理疑惑地看着眼前的怪人。
“是的。”说着,犹太人接过了1美元。
“年息为6%,只要你付出6%的利息,1年后归还,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股票退还给你。”
“谢谢。”
犹太人说完准备离开银行。
一直站在旁边观看的分行长,怎么也弄不明白,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来银行借1美元,于是他急忙追上前去,对犹太人说:“啊,这位先生……”
“有什么事吗?”
“我实在弄不清楚,你拥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要是你想借30万或40万元的话,我们也会很乐意……”
“请不必为我操心。在我来贵行之前,已问过了几家金库,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嘛,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东西,一年只需要花6美分,租金简直太便宜了。”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这个犹太商人的精明,他虽然吃小亏,却占了“大便宜”。事实往往就是这样,那种不怕吃亏的人,其实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不怕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也是处事的一种睿智。人生一世,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在乎“装傻充愚”的表面性吃亏,而是看重实质性的“福利”。正如古语所言:吃得亏中亏,方得福外福。贪看无边月,失落手中珠。
个性灵活
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竞争各方为了跻身竞争前列,无不使出浑身解数,不断推出新思想、新办法、新技术、新产品。激烈的角逐和竞争,使社会变化迅速异常。现代社会变化的速度,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生活于这样一个变化多端的社会,需要人们具有灵活、敏捷的应变能力,审时度势,纵观全局,于千头万绪之中找出关键所在,权衡利弊,及时做出可行、有效的决断。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素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存能力。谁能最及时地正确洞察社会变化,并能最迅速地做出反应,谁就将走在前头。而头脑封闭、反应迟钝、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人,会一再地坐失良机。不能深察明辨、盲目轻率地追随潮流的人,也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造成决策的失误。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变通为人,做到方圆通融。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部题为《让这个世界停下来吧——我要离它而去》的音乐喜剧片轰动了伦敦和纽约,反映了一部分西方社会的人对节奏加快的生活的反感。托夫勒说,他们是“情愿和这个世界脱离,也要按自己惯有的速度闲混下去”。在变化面前无法入门的人,自己也难以享受新生活带来的乐趣。老年人害怕变化,希望按照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安度晚年,这没有什么奇怪。害怕变化,这是心理衰老的一种标志。但是,青年人却应当欢迎变化,不应当对变化采取漠视甚至固执的态度,因为那将有使自己的心理发生衰老的危险。
个性的灵活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世的适应与变通上。大致可以归为三个不苛求。
1.不苛求环境
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成员的自由流动提供了日益充分的物质条件,人们对环境的选择要求日益强烈。然而,即使是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人对环境的选择却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在我们这个正在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更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的主导面,恐怕还是通过人对环境的适应来改变环境,而不是通过新的选择来调换环境。
善于适应环境表现了人的个性灵活,它具有多方面好处:
(1)能协调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2)能优化自己的心境与情绪;
(3)能调动自己内在的积极性;
(4)能为进一步发展准备条件。
所以,适应有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之分。我们提倡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消极、被动地顺应环境。因此,适应环境与改造环境又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不苛求他人
与适应环境同步存在的问题是人也不应苛求他人。就是要承认别人能同自己一样选择、保护、发展他们的个性、习惯、兴趣和观念等。这是不苛求他人的第一个要求,也是灵活性格的重要表现。
现代心理学认为男性的女性性格化、女性的男性性格化,具有适应环境、适应他人的更大灵活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也就能获得更大的生活自由度。
在人际交往中,和谐融洽是人人希望的,但是矛盾、隔阂常要光顾我们的生活,于是,对不苛求他人的灵活性格,又提出了宽容待人的要求。尊重别人的个性、习惯等,是一种宽容;当别人对自己表现出进攻的姿态时,能做到合理的谅解、忍让,则是更大的宽容。当然,宽容并不是不讲原则,更不是寄人篱下,而是以退为进,能宽容别人,在人际交往中保持性格的灵活性,是有益的交往态度。
3.不苛求自己
不苛求自己,首先要做到情感上的超脱。生活中有快乐、幸福,也有痛苦和不幸,生活是痛并快乐着的。当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不要被低落的自责情绪左右,要理性地去分析使自己陷入困境的各种原因并积极寻找走出困境的方法,相信失败是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磨炼,乐观圆融地去看待人生的苦与痛,这样才能超脱一味的情感折磨,理性地去筹划你的生活,克服挫折,迈向人生的新境界。
其次,不苛求自己还要做到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善于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给自己一个适合的人生定位,不做自己难以企及的事,脚踏实地,从客观情况出发,制定人生奋斗目标。切记,只有适合自己的目标才能激发你去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