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符言术
第13章符言术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原文】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有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译文】
假如一个人能安详、从容、正直、沉静的话,那么他的人格自然能达到应有的节度,为人处世就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要善于与人交际而不沉静无为,态度谦虚、心平气和,以预防倾覆和损害。以上所说的就是君王要安于本位的道理。
眼睛贵在明亮,耳朵贵在灵敏,心灵贵在有智慧。身为人君,若能以天下人的角度去看,就没有看不到的东西;若能以天下人的角度去听,就没有听不到的声音;若能以天下人的角度去思考,就没有无法知晓的事情。假如真的能做到以上几点,天下万民就可以像车轮的辐条都集向车毂一样归心于君主,君王的视听也会如日月照临,不会被阻塞和蒙蔽。以上所说的是君王明察秋毫、了解民生疾苦的道理。
智慧典例
汉昭帝善辨忠奸
汉武帝去世的时候,他所立的太子即后来的汉昭帝,年龄才8岁。汉武帝并不放心,就把他托付给霍光、金日碑、上官桀、桑弘羊四位大臣,让四人辅佐昭帝。四人之中,霍光是大司马、大将军,掌握着朝廷军政大权,地位最高。
霍光为人正直,又忠心耿耿辅佐汉昭帝,把国家大事处理得有条有理,因此,威望日益增高。但是霍光为人耿直,做事不讲情面,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有上官桀、桑弘羊、盖长公主等人。
当时燕王刘旦(汉昭帝的哥哥)因为自己没有做成皇帝,一心想废掉昭帝,但又畏惧霍光,于是他便和上官桀勾结起来,想设计除掉霍光。
于是,在汉昭帝14岁那年,上官桀趁朝廷让霍光休假的机会,伪造了一封刘旦的亲笔书信,又派人冒充刘旦的使者,把这封信送给了汉昭帝。
汉昭帝打开信一看,只见上面写道:“霍光外出检阅御林军时,擅自使用皇上专用的仪仗。而且他经常不守法度,不经皇上批准,擅自向大将军府增调武官,这都有据可查。他简直是独断专行,根本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我担心他有阴谋,对皇上不利,因此我愿意辞去王位,到宫里保护皇上,以提防奸臣作乱。”
信送出后,上官桀等人做好一切准备,只等汉昭帝发布命令,就把霍光捉拿起来,谁知汉昭帝看完信后毫无动静。
第二天,霍光前去上朝,听说了这件事,就在偏殿中等候发落。
汉昭帝在朝堂上没有看见霍光,便问道:“大将军在哪里?”
上官桀回答道:“大将军因为被燕王告发,所以不敢进来。”
于是,汉昭帝派人请霍光上殿。霍光来到殿前,摘掉帽子,磕头请罪。
汉昭帝说:“大将军只管戴上帽子。我知道那封信是假的,你没有罪。”
霍光既高兴又迷惑不解,问:“皇上是怎么知道的啊?”
汉昭帝说:“大将军检阅御林军只是最近几天的事情,增调武官校尉到现在也不过10天,燕王远在北方,他怎么知道得如此之快啊?如果将军要作乱,也不必依靠校尉。”
上官桀等人和文武百官听了都大吃一惊。
汉昭帝又说:“这件事只需问问送信人就可以弄明白!不过,我想他肯定早已逃跑了。”
左右下属连忙命人去找送信人,送信人果然逃跑了。
一计不成,上官桀等人又生一计,他们经常在汉昭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最后,汉昭帝大怒,对他们说:
“大将军是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以后谁再敢诬蔑大将军,我就治谁的罪!”
上官桀等人看到这个方法不行,就密谋让盖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喝酒,然后借机杀掉他,废掉汉昭帝,立燕王刘旦为帝。但他们的阴谋还没来得及施行,就被汉昭帝和霍光发觉,全部被杀。
【评析】
“主明术”说的就是君主只有耳聪、目明、心智,才能做到明察秋毫,而不至于被事物的外在假象蒙蔽了眼睛。霍光如果碰上一个昏庸的皇上,恐怕早已被斩首了。而昭帝从信中的时间准确地推算出燕王不可能知道近期发生的事,而且又令人去追查送信之人,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给诬陷霍光的人一个威吓,上官桀果然吓得半死。更为可悲的是,上官桀等人仍不死心,意图谋反,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雍正帝杀一儆百
康熙和乾隆掌政时期,国家呈现出太平盛世的局面。康熙时期的繁荣得益于康熙治理天下有方,然而康熙晚期,国家却一直走下坡路。一方面是他晚年多病,不能勤政;另一方面是确立皇储的问题搅得朝中一片混乱。因此,在他统治晚年,朝中官员渐渐疏于政治,因循敷衍、懒散拖沓、贪污行贿把官场弄得乌烟瘴气,一直蔓延到雍正初年。
雍正登基后,决心全面整顿,改变朝廷大臣玩忽职守的态度和消极懒散的作风。他清楚这种作风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彻底废掉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如果对他们仅仅宣传一些大道理,恐怕收不到较好的效果。
雍正想来想去,觉得不如来个杀鸡给猴看,说不定能产生大的影响,震住其他大臣。但是,到哪儿去找这只“鸡”呢?不久,雍正就找到了突破口。
一天,雍正让手下趁别人不注意时,把刑部大门上的匾额拿回来,藏在屏风后面。然后雍正耐心地等待,看看刑部有什么反应。
一天过去了,刑部没有什么异常。
两天过去了,刑部依然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第七天,雍正再也沉不住气了。他命令召见刑部主管官员。一见面,他突然问:
“你们主管衙门外的大匾额还在吗?”
官员不知雍正有何用意,毕恭毕敬地回答说:“在!”
可是当他们抬头看皇上时,只见雍正脸色阴沉,不知自己说错了什么,慌忙补充说:“应该在吧!”说罢,不敢言语。
雍正向近旁的侍从招招手,两个内侍便把刑部大门外的匾额从屏风后抬出来。刑部主管官员一看,吓得直哆嗦,一时不明白究竟怎么回事。
雍正指着放在大殿中央的匾,厉声说道:
“这块匾额已经放在这里七天了,可你们却没有任何人发现!这么大的缺陷你们居然都没有注意到,不知你们平日会疏忽多少事务!堂堂一部之首尚且玩忽职守到如此地步,又怎么能以身作则、教导下面的人勤于公务呢?”
雍正大发脾气,刑部主管吓得双腿发软,连连叩头,俯首请罪。他在皇上面前立下誓言,决心痛改前非,整顿吏治,提高效率。
雍正对其他部门什么都没说,但自从这件事传开后,朝廷六部的办事作风很快就有了起色。
【评析】
面对因循敷衍、懒散拖沓、贪污行贿等劣行,雍正帝心知肚明,一时难以解决,于是便想到了杀鸡给猴看的招数。这也是历来古代官吏乐此不疲的行事策略。为什么呢?因为与各个击破相比,罚一儆百的影响更大,而且要省时省力得多。可见,雍正帝的高明之处贵在其心智。
乾隆帝收买人心
乾隆皇帝当政时,以宽仁为本,对南部新疆问题,他一直抱和平解决的愿望,但最后他不得不使用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