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决术 - 鬼谷子 - 于江山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鬼谷子 >

第12章决术

第12章决术

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原文】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其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译文】

决断事疑,一定是因为有了疑惑。人大都喜欢得到福祉,厌恶产生祸患。对于有害的事,即使有什么东西引诱,但能明辨是非,诱得实情,自然不会因此而困惑。决断应该产生利益,否则就不会被接受,这就需要制定奇谋。如果有利的决策隐藏在不利的表象下,就不会被接受,从而导致疏远。所以对事物做出决断,有的会使人失去利益,有的会使人遭受损害,这都是行事失败的表现。

智慧典例

平原君舍财救赵

秦军攻打赵国,平原君去楚国求援,虽然楚王答应了出兵救援,但援兵迟迟未到。邯郸的形势迫在眉睫。秦军攻势日甚一日,步步紧逼,赵国军民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收缩防线。邯郸城外尸横遍野,赵军战死者不计其数,负伤者得不到及时治疗。百姓倾家荡产,涕泣哀告,全城笼罩在一片哀伤、忧郁的气氛中。久战不决,对赵国十分不利。在内乏粮草、外援未到的情况下,不出几日,赵国就得投降。国人忧心如焚,可又无计可施。

危险之际,门客李谈对平原君说:“赵国也是公子之国,赵国将亡,公子不为之忧虑吗?”

平原君说:“赵亡,我也不能独存,就要做秦人的俘虏了,我怎么能不忧虑呢?我曾去楚国搬救兵,可至今援兵未到,我正为此忧心忡忡呢!”

李谈说:“现在邯郸的百姓,易子而食,濒临绝境;而公子的后宫累金积银,嫔妃婢妾衣食有余。前线将士刀剑用钝,削木为矛;而公子府库里钟磬如山,秋毫无损。如果邯郸失守,公子还能拥有这些东西吗?而如果邯郸解围,赵国保全,公子还担心得不到这些东西吗?现在公子若能把家人编入士卒,与百姓共同抗敌,把家中财物拿出来供应血战将士,前线将士定会大受鼓舞,必誓死保卫邯郸,与敌军血战到底,公子以为然否?”

平原君本是慷慨之人,当即对李谈说:“先生所言极是!为救邯郸,我愿尽遣家人为军,尽散家财助战。”

平原君听从李谈的建议,很快组织起3000人的敢死队,李谈也在其中。这支由男女老少组成的队伍在与秦军作战中,不怕牺牲,奋勇拼杀,大乱秦军,使秦军不得不后退30里。秦军后撤,为赵国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平原君又数次写信请求魏国援助。魏国公子信陵君率8万精兵侧击秦军。楚国公子春申君也派大将景阳领兵杀到。赵、魏、楚三国联军内外夹击,秦军大败。秦将郑安平被围困数日,最后带两万人投降赵国。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由此而减慢。

邯郸解围,赵王封赏将士。由于平原君功勋卓著,策士虞卿为平原君向赵王请赏。他面见赵王说:“公子平原君于国难之际,出使不辱使命,搬来楚魏援兵,解邯郸之围;又编家人入伍,散私财助战,击退秦军进攻。其心耿耿,其功无量,大王不可用其力而忘其功,请大王为赵公子加封。”

赵王听从虞卿之言,打算封平原君为相,赐给东武城。

平原君的门客公孙龙听说此事,对平原君说:“舍下听说赵王要赐封公子,舍下以为公子不宜受封。”

平原君说:“愿听先生细说。”

公孙龙说:“在保卫邯郸的战役中,赵国将士伤亡惨重,连一些王公大臣都参加了战斗。公子为赵王出使楚魏,不辱使命,当然功不可没。但论功行赏,许多人都应当受封赏,论才能也有像公子这样智勇双全的人。而赵王封公子为相,赐封公子土地,外人则会认为您是沾了王室的光。您若受封,必然损害您在赵国人心中的形象。您不受封,其他人也不好请求加封。这对大战后赵国的复兴有利。所以我认为公子还是不受封为好。”

平原君高兴地说:“先生说得极有道理,就依你之言吧。”

平原君辞功谢赏的仁义之举赢得了国人的尊重,从而使自己的威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评析】

“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可以看作替人出谋划策的评定标准,因为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平原君也不例外。他之所以接纳了李谈的建议,就是看到了赵国被灭自己也不能独活,如果舍财救赵成功,自己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所以才接受了李谈的建议。保卫邯郸成功后,平原君又依公孙龙之言拒绝受封,那是为了更长远的利益,暂时的放弃也使自己赢得了国人的更大的尊重。

利而诱之降众匪

宋仁宗当政时期,朝廷腐败,官员贪婪,群盗并起,百姓苦不堪言,大臣富弼请求宋仁宗惩治匪徒。

仁宗皇帝叹息道:“各地盗匪多如蚁群,一时蜂拥而至,我哪有这么多的财力兵力来对付他们呢?”

富弼说道:“难道就任他们在各个州郡横行霸道、涂炭生灵吗?百姓本来就难以生存,现在又遭此厄运,天理何在啊?皇上您尊贵,岂能任他们胡作非为?应该替天行道啊!”

宋仁宗满脸愁容地对富弼说:“我的臣民受苦,我怎么能不心痛呢!你有什么好的计策,不妨告诉我,替我分担忧愁啊!”

富弼想了想回答道:

“世间的凶恶险诈之徒,并不是天生如此。起初他们也是寒窗苦读,胸中有一番抱负的。他们期待参加科举考试,大展宏图。怎奈长大后,却发现自己并未学业有成,最后名落孙山,仕途之路原来是南柯一梦!于是他们开始眼中厌世,胸中嫉俗,郁郁不得志,彻底毁了自己。这种人往往学富五车,经史子集兵书无所不通,无所不融。他们略微知道一些朝代兴亡的缘由,于是便转而习武,潜心钻研兵法,由此寻找出路。于是他们结党成群,煽动民众,扯起大旗,占山为王,行事狡诈。这些人虽然成不了什么气候,但给朝廷带来了危害。”

仁宗皇帝见富弼分析得非常有道理,便试探地问道:

“你既然分析得如此透彻,一定有平定他们的好办法吧?”

富弼摇头道:

“对待这样逆天而行的人,不能强行消灭他们,只能采取亲和的办法。”

“什么是亲和的办法?”

“所谓以柔克刚。水乃天下之至柔,看似无力,却可以冲刷万物,遇山绕山,逢石避石,而山石都作为它的陪衬存在。所以,臣请求皇上命令有关官员以朝廷的名义拜访这些人,把他们当作被朝廷遗忘的草泽英雄,重新推荐给朝廷。然后根据这些人的能力,适当地给予官职任用。”

宋仁宗半信半疑道:

“他们肯为朝廷效力吗?”

富弼笑道:

“他们之所以落草为寇,还不是为了让自己有权有势!既然给他们封官,哪有不效力的道理?”

于是宋仁宗依照富弼的办法通令全国。

不久,朝廷里散发了数千份招降的书信。不到半年,盗寇竟消失了大半。

【评析】

“善至于诱也,终无惑。”人人都喜欢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更何况是匪徒呢。由此可知,朝政腐败,吏路不畅,有才能的人无用武之地,只得聚众生事,另谋出路。这些人多半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并没有什么报国爱民的理想,只要有当官发财的机会,他们就会放下“替天行道”的大旗。富弼建议采用招安的方法,以利诱之,可谓对症下药。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

【原文】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

【译文】

圣人之所以能成就大业,手段大致有五种:有用正面的道德感化的,有用暗地里的手段来对付的,有作出诚信的姿态与对方结成真诚的联盟以借用对方力量的,有的用蒙蔽手段迷惑对方,有的却用一般化的手段按平常程式解决问题。

智慧典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