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谋术
第11章谋术
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原文】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译文】
大凡出谋划策都要有一定的规律和法则,也就是必然要得到事情的因果关系,进而才能探索出其实情。能详细得到实情,就要建立三仪。所谓“三仪”,就是上智、中才、下愚。三者相辅相成,才能产生奇计。而奇计并没有什么可以壅蔽的,而是在古代就开始了。郑国人入山采玉,就用装有司南的车子运输,目的是不迷失方向。度才、量能、揣情等等,也是行事的指南。心意相同而关系亲密的人,谋事一定都会成功;有相同的欲望而互相疏远的人,必有一方受到损害;同时受到憎恨而又相亲密的,他们都会受到损害;同时受到憎恨,却又互相疏远的,只会有一方受到损害。所以,相互有好处就亲近,反之,有坏处就疏远,这是很平常的事,也是判断异同分类的方法。墙壁有了裂痕就会造成大祸,树木有了虫毁就会折断,这可以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事情变化会生出事端,有事端就产生谋略,有谋略就会有计划,计划则是由议论发生,议论则是由游说发生,游说则是由进取发生,进取确立了规章制度,来制约事物。万事万物都遵循这个道理,而同样的道理又遵循一个法度。
智慧典例
将计就计败敌军
魏景元元年,姜维听说司马昭杀了曹髦,立了曹奂,便借机第七次出兵征伐中原。大军刚在祁山下寨,便听说敌将王罾率兵来投降。姜维令军兵阻住降兵,只放降将入帐来见。
王罾对姜维说:“我是魏国尚书王经的侄儿王罾,我叔父一家因曹髦而受牵连被司马昭杀害。今听说将军又出师伐中原,我要借将军之威,为叔父一家报仇雪恨。”姜维一听,高兴地说:“将军来降吾十分高兴,昔日夏侯霸将军降我,被我军重用,卿也同样。现在我军中粮草转运是件大事,你可率本部军马3000人,去川口把几千车粮草运到祁山寨中。我用你2000军马做向导,去攻邓艾营寨。”王罾本来是行诈降计的,知道姜维借魏朝中有变来伐中原。王罾便投其所好,诈称自己是王经的侄子,来投降姜维,企图使姜维像信任夏侯霸那样信任他。现在见姜维这样安排,不答应吧,恐怕姜维会产生疑心;答应吧,带来的5000军兵一下子就分出去近一半。为了大计,只好痛快地答应了。
王罾出营后,夏侯霸入帐对姜维说:“我听说魏将王罾来投降,将军怎么能信任他的话呢?我在朝中多年,未听说过王经有这样一个侄子,其中必然有诈。”姜维大笑说:“我已经看出其中有诈了。司马昭的奸诈不亚于曹操。他既然在朝中杀了王经一家,怎么会让他的亲侄子在边关统兵呢?我之所以允许他投降,是要将计就计而行,你未见我已把他的兵势分开了吗?”夏侯霸知道姜维有了防备,便放心出营了。
姜维在王罾率兵走后,派军兵在途中布暗哨设伏,切断王罾与邓艾之间的联系。果然,不到10天,巡哨的军兵捉到王罾派往邓艾大寨的信使。姜维见王罾在书中约邓艾8月20日运粮到魏营。请他在坛山谷中接应。姜维把情况盘问仔细后,杀了信使。把书中8月20日改为8月15日,另派人扮成魏军把书信送给邓艾,同时做好在坛山谷伏击邓艾的准备。
邓艾得到王罾的书信后,仔细盘问了信使,见信无伪。便如期率5万精兵向坛山谷中进发。到了谷口,邓艾登山一看,果然见远谷中有千余辆粮车,慢慢而来。邓艾见天色已晚,未敢贸然率兵入谷,便在谷口安营,准备在谷口处接应王罾。
姜维见邓艾不率兵入谷,便又遣人扮作魏兵向邓艾报告说:“现在粮车已经过界,被后面蜀军发现,正在追赶,王将军请邓将军速去接应。”邓艾听后,正犹豫不决,这时却听到谷中鼓声阵阵,杀声隐约传来。他以为这必是王罾与后面追兵在厮杀,于是率军入谷去接应。
当邓艾深入谷中后,谷口顿时被截断,谷内草车瞬间燃起,伏兵一齐杀出。邓艾听到蜀军内大喊“捉住邓艾的可封万户侯”的悬赏令后,忙弃马丢盔,混在步兵中,爬山而逃,其余数万军马皆降。
这时王罾在川口还等着准备20日举事呢,突然闻讯邓艾中计大败的消息,已知诈降行间败露,于是趁夜烧了蜀军粮草,见无路可走,便率兵向汉中方向杀去。
姜维正要继续搜寻邓艾,却听说王罾见势不妙,往汉中杀去了。姜维怕汉中有失,立即率兵抄小路截阻王罾。王罾见四面受敌,无路可逃,跳江自尽了。
【评析】
姜维知道了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之事,便决定兵伐中原,这就是“变生事”;王罾以诈降之计到蜀军,却被姜维识破。姜维便将计就计设下圈套,灭掉了邓艾的大军,取得了胜利,这便是“事生谋,谋生计”。
赵匡胤陈桥兵变
后周显德七年,赵普派人散布谣言,上奏朝廷说北汉和契丹会师南下,派兵进犯。
后周宰相范质、王溥等仓促之中不辨真伪,急派赵匡胤率兵从大梁(今河南开封)出发,北上防御。当大军行至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时,赵匡胤便驻足不进。
军中有一个通晓星象的人叫苗训,他指点门官楚昭辅等人观察天象,看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似乎两个太阳正在搏斗。古时候,人们认为太阳是皇帝的象征,另外出现一个太阳,就预示要出现一个新的皇帝。谣言于是不胫而走。当晚五更,军中将士们聚集在陈桥驿前,议论纷纷。赵匡胤于是派亲信煽动将士们说:
“现在皇帝年幼,不能亲政,我们冒死为国家抵御外敌,又有谁知道!不如先立将军为天子,然后再北征也不晚。”
这时,一直在幕后策划的赵普、赵光义等出来假言规劝将士们不要这样做。他们名为劝阻,实为激将,这一下果然群情汹汹。赵普等人见时机成熟,就派人连夜赶回通知大梁城内的守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让他们在京城领兵策应。
黎明时分,北征的将士们披甲执刃,团团围住赵匡胤的军帐。此时,赵匡胤正悠闲地卧于帐中饮酒,佯作不知。赵普与赵光义进来禀告外面的情况,赵匡胤这才慢慢起身出来。
将士们一见便高呼:“诸军无主,愿奉将军为天子!”
赵匡胤未及开口,就有人把象征着皇权的黄袍裹在他身上,高呼万岁。参加兵变的将士们不等他分辩,就簇拥他上马。赵匡胤手揽缰绳对众将士说:
“我有号令,你们能听从吗?”众将士纷纷表示愿听号令。赵匡胤接着说:“太后和皇上,我一直对他们称臣,你们不能冒犯;诸位大臣,都是与我在一起的同僚,你们不能侵凌;朝廷中的普通家庭,你们不能强行掠夺。听从我命令的重赏,违反命令的一律惩处。”
众将士听到这些话,都下马跪拜。于是,赵匡胤就整肃军队进入大梁。
赵匡胤进城后,命令将士们各归营帐。片刻之后,手下将领簇拥着宰相范质等群臣前来。赵匡胤一见之下痛哭流涕,对他们说道:
“我违抗了上天的旨意,当作叛军首领,都是诸位将士们下命令逼迫我的缘故,我不得不这样做啊!”
但还没等范质等开口说话,一个名叫罗彦环的将领随即手按利剑对范质等人厉声怒喝:
“我们诸位将士没有首领,今天我们奉赵匡胤为天子。”
范质等人面面相觑,无计可施,只好承认赵匡胤为皇帝。于是赵匡胤择日登基,是为宋太祖。
【评析】
从散布北汉与契丹进犯的谣言,到观天象、唆使将士拥立赵匡胤为帝,而后里应外合兵不血刃进入都城大梁,赵普等人将整个兵变过程安排得丝丝入扣、细致入微,甚至连加身黄袍和禅代诏书都已事先准备好。赵匡胤对将士们的约法三章,也是赵普等人谋划兵变的既定策略,既有利于稳定局势,巩固统治,也有利于日后北宋的统一事业。可见,谋大事贵在一气呵成,这就是所说的“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
【原文】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译文】
有仁德之心的人会轻视财货,不能以利益来引诱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捐出财物;勇敢的壮士对危难视而不见,不能用祸患相恐吓,反而可以让他们据守危险之地;有智慧的人通达数术、明晓物理,不能用不诚实的言行相欺骗,反而可以向他们说明道理,让他们去建功立业。这是三种有才干的人。
智慧典例
真君子趋义避利
郑板桥在潍县当县官时,遇到一个大灾之年,为了救济穷苦的老百姓,他不顾个人的身家性命,打开官仓,救济了当地灾民。
事后被皇帝怪罪下来,革了官职,把他放还老家。
郑板桥其实早就厌倦了官场生涯,有归隐之意,当下就雇了一条民船,载着自己的家小和行装,沿着运河向家乡驶去。
有一天,郑板桥见江面上冷冷清清,来往的行船不是停靠在码头,就是搁浅在岸边。后来通过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因为有一条官船要在此经过,于是通知所有的民船都要回避。
郑板桥一向孤傲,哪里管这一套,仍是吩咐船工照常行驶,不必理睬。
前行了一段路程之后,果然看见迎面来了一艘官船,排场甚是豪大。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随风摆动。
郑板桥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这条官船大,载量大,一旦让它撞上可就太不值了,但是,又不能畏缩地躲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