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反应术
第3章反应术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译文】
古代用大道教化平民、指导万事的圣人,其作为都是与无形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相伴而生的。他们往往通过追溯既往的历史,然后再据此向前去推测未来;通过回首以往了解历史,然后再了解当今的形势;通过审视以了解他人,然后再据此认识自我。动静、虚实之理,若与当今的现实不符,就需要追溯既往的历史,去寻找控制现实的规律和方法。有很多事情,往往需要在反求于远古的探索中而得到成功的启示,这就是圣人处理事情的见解,不可不认真地加以观察和研究。
【原文】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译文】
(就动静而言)别人在侃侃而谈,是动态的;而自己缄默不语、静心聆听,则是静态的。此时就要在静态中根据别人的言谈,来观察和分析出对方的真正意图。若听出其言辞有自相矛盾和不合情理之处,可以反过来诘难他,追问究竟,那么对方必定会有对应之词,自然就会吐露真情。凡是语言,都有其可以模拟的形象,而事物也都有其可以类比的规范;既然其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象,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就可以从中预见对方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表现事物本质的表征;所谓“比”,就是言谈举止中的同类共性。要用无形的规律促使有声的语言表露出来(借助无形的逻辑技巧让道理明白易懂)。首先要引导对方通过言辞表露自己的想法,如果所言与事实相一致,也就可以从中得知对方的真实想法。这种方法就如同张开网诱捕野兽一样,要多设几处拉网的地点,汇集在一起形成一张恢恢天网,才能捕获到野兽。如果将这个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引诱对方多说话,那么对方就会自投罗网,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这就是钓人的网。我们应该经常用这种钓人的网去诱导对方,如果对方的言辞并不符合平常的规范,反映不了实际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应时而动,改变钓人的方法,要以形象的事物去感化对方,触动其感情,进而了解其真实思想,这样就可能使对方暴露出实情,从而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控制他的思维。我们向对方的言辞提出反诘,对方做出相应的回复,如此循环往复,就有了模拟和类比,以此类推,便有了继续交谈、了解对方的基础。再经过反复推敲琢磨,观察验证,抛却其中妄谬的成分,那么所有事物都会通过对方的言谈有所反映,而不会因语言失实而导致失败。若像圣人这样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诱导智愚众人,所有事情都会遂顺通畅,这是毋庸置疑的。
【原文】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雌雄。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酟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译文】
所以,善于从反面听取他人言论的人,能通过鬼神般变幻莫测的方法诱导他人说出实情。能够采取随机变通谈话的方式,而且运用得当,就可以清楚地掌握实际情况,周详而有效地驾驭对方的思想,从而明察其真实含义。如果无法周详地掌握对方的情况,不能明察其言语的真实意图,那么得到的情况就不明确;得到的情况不明确,据以制定决策的基础也就不坚实、不周密。如果我们在谈话中改变了事物的表象和事理的类比,那么对方必定会有相应的问难和辩驳的言辞,此时我们就应该平静地听取对方的言谈,以观察其真实情况和意图。所以要想倾听对方的言论,自己就得先保持沉默;要想对方敞开心扉,吐露实情,反而需要先缄默、收敛;要想居高,反而需要先处于低势;要想从对方获取,反而需要先给予。由此而论,如果想让对方敞开情怀,吐露真言,就要先用形象的模拟和比喻去诱导他,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以产生共鸣,这样真情实理就会归我掌握,也能因相同的观点而彼此接纳。对方所谈的事情,有的因此而发端,有的因彼而产生,有的可用来侍奉君上,有的宜用来统御臣下。根据以上不同的情况,方可辨别真伪,比较异同,得到真实或者伪诈的情形。我方的行动、运作、言语、沉默,都要根据所掌握的情况作出反应,欢喜与愤怒的方式和程度应据此作出决定。总之,行动、运作、言语、沉默、欢喜、愤怒都应该根据事先所掌握的实情来确定实行的规则。用主动试探的方法求得对方的反应或答复,借以观察对方心理情感的依托。知人的关键在于了解其内心的情感,所以要运用这种策略。听取他人讲话的原则是,自己首先要平静下来,以便专心听取对方的言辞,进而分析事情的原委,论说万物的道理,辨别事物的真伪异同。即使所谈的内容并不是实际的信息,甚至无关紧要,但是仍可以从细微的征兆中探知重要的信息。这种做法就像为了探知对方的情况而深入其内部一样,首先要通过分析对方的能力,再进一步探测其行动意图。通过这种策略所得到的情况,就会像符契一样契合无误,像酟蛇预示祸福一样丝毫不爽,像后羿射箭一样百发百中。
智慧典例
郑庄公计擒太叔
周朝末,郑武公娶申侯之女姜氏为妻,生两子,长子叫寤生,次子叫段。因寤生出生时难产,姜氏很讨厌他;次子段长得气宇轩昂,很得姜氏宠爱。
姜氏时常在丈夫面前说长子的坏话,赞扬次子能干,劝他改立段做继承人。
武公却说:“长幼有序,不可紊乱,况寤生又无过失,依情依理,说不过去!”即立寤生为世子,只以一个小小的共城(今河南辉县)给次子为食邑。
及至武公去世,世子寤生即位,叫郑庄公,袭父职为周朝卿士。姜氏见到次子屈居在一个小城,毫无权威,心里十分不悦,便对庄公说:
“你今日继承了父业,段只有几百里土地,但同胞的弟弟却困守在一个偏僻的小城里,你于心何忍?”
庄公说:“母亲的意思要怎样?”
“那还用说?”姜氏一副教训的口气说,“当然给他一个大城了,把制邑封给他吧(即河南汜水县)!”
庄公告诉她说:“制邑是一个险要地方,父亲遗命是不能封给任何人的。除了这个地方之外,什么地方都可以!”
“那么把京城(即河南京县)封给他亦可!”姜氏说。
庄公听此一说,默不作声,沉思起来,不表示同意,也不反对。
姜氏生气了,袖子一拂,悻悻地说:“你再不同意的话,那把老二赶出国去好了,落得干干净净!”
“不敢,不敢!”庄公连声告罪,“孩儿遵命。”
第二天,庄公上殿,宣布封段于京城。大夫祭足上前启奏:“不可!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京城是一个险要之区,地广人多,其政治军事价值不下于皇城。何况段是夫人爱子,若以大邑封给他,无形中有了两个国君,一旦他恃宠生骄,后果不堪设想!”
庄公无可奈何地说:“不要说了,这是母命!”遂封段于京城。
段在走马上任前,入宫向母亲辞行。姜氏屏退左右,暗地告诉段:“这次封邑是很勉强的,将来一定会变卦,你应及早打算,到京城之后,要聚兵积粮,时刻准备着,一旦有机可乘,我会给你做内应,只有推倒了寤生,才慰我平生之愿。”
段领命出城,趾高气扬地赴任去。上任视事之日,附近的西鄙和北鄙的首脑都来庆贺。太叔段对二人说:“你两人管辖的,属于我的封地,此后,所有收税进贡,要到我处缴纳,军马要听我指挥,不得违误!”
两人已知道太叔段是国母的爱子,有做国君希望,又见他气宇轩昂,人才出众,自然不敢违抗,乐于听命。
从此,太叔段积极训练军队,扩充编制,借故侵袭鄢邑及廪延两地,属土一天天地扩大,实力一天天地增强。
情报人员把此事奏报庄公,庄公笑而不答。班中有一位官员高声大叫:“可速诛太叔段!”
庄公抬头一看,原来是上卿公子吕,便问:“卿家有何高论?”
公子吕说:“从来被封子不能过问军事,有拥兵自重的必杀无赦。今太叔段内挟母后之宠,外恃京城之固,日夜谈兵练武,不是想篡位是什么?请授权给我,率兵征讨,以除后患!”
“但段未见有反叛行动呀!”庄公答。
公子吕愤愤地说:“今两鄙被收,廪延被取,这不是叛变行动?国家土地,岂可以被蚕食下去!”
庄公笑起来,说:“段是母后爱子,是我的弟弟,宁可失地,不可伤兄弟之情,拂母后之意!”
公子吕复进一步说:“我不是怕失地,实怕失国。今人心已惶惶惴惴,见太叔段势力日强,都存观望态度,若再容忍下去,怕一发不可收拾。主公今日容得太叔段,将来太叔段未必容得主公!”
“不得乱说!”不等公子吕说完,庄公愤然制止他,说:“我会设法感化他!”立即起身退庭。
公子吕出外,对祭足说:“主公念及宫闱私情,忽略了国家大计,我很为此担心。”
祭足告诉他:“主公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断不会忽略这点,不过在大庭广众里,不便泄露,你是他的亲戚,不妨私自去见见他,一定会有真心话说出来的。”
公子吕听了他的指示,乃入宫去见庄公,庄公问他有什么事,公子吕便说:“我就是为了刚才在朝廷上说过的那件事再来拜请。主公当日继承王位,大家都知道并非国母的意见,她是属意太叔段的。今日太叔段的横行嚣张,必然是一种夺权阴谋,万一内外合谋,发动政变,恐怕……”
庄公说:“此事闹起来,怕碍着国母面子呀!”
“岂不闻周公诛管蔡的事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到那时,后悔都来不及了!”公子吕说。
庄公忽然长叹一声,说:“唉!这件事我早已想到了。段虽然有夺权阴谋,却没有公开叛变行动,如果我把他镇压了,国母必会从中作梗,又惹外人议论,说我没有兄弟情义,骂我不孝!我现在只是装聋作哑,任他所为,等到他真的有叛变行动时,就可以明正其罪了。”
公子吕才恍然大悟,说:“主公远见,非臣所及!但恐怕日复一日,促成他势力庞大,便会尾大不掉了。不如及早设法挑他起来,使他提前暴露,及早镇压便了。”
这话正中庄公下怀,庄公连忙问:“计将安出?”
公子吕再详告:“主公久已未入过周朝,无非为太叔段的缘故,现在不如乘机说要入朝去见周天子,故意引他起事,带兵前来,我却预先伏兵在京城附近,待他出动,便乘虚而入占领他的根据地,然后主公返师进攻,那时他飞也飞不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