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内揵术
第4章内揵术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译文】
君与臣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有的貌似疏远而实际上却非常亲密,有的看似非常亲近而实际上却各有心思彼此疏远,主动谋求职位的却不被任用,而那些离去无所求的反而被召请受到重用。有的臣子每日都能觐见国君却仍旧得不到赏识和重用,而有的臣子与国君距离遥远,但是君王只要听到他的消息,就会起重用之意。归根到底,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性情投合,从平日的交往中建立了感情基础的缘故。君王与臣子的结交,有的是以道德为纽带,有的是以同道朋友的方式交往,也有的是以钱财货利换取君王的宠信,还有的则是投君王之所好,以美色相赠。虽身为臣下,只要明确君王所喜所好,那么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退隐山林,或亲近,或疏远,或有所就,或有所去,或有所求,或有所思,都可以遂心如愿。这样关系就如同母蜘蛛完全依从其子那样,想出便出,想进便进,不给他人留一丝间隙或漏洞,独自出来,独自返回,进退自如,随心所欲,谁也无法阻止。
智慧典例
无所畏惧谏成帝
西汉后期,汉成帝执政以后,起用自己以前的亲信,尤其重用自己以前的老师张禹,并封他为安昌侯。但张禹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实际上贪婪淫奢,位高权重之后,他对奢侈生活的追求更是登峰造极。人民都对他深恶痛绝。
朱云是当朝的一位官吏,是个敢怒敢言的硬汉子,他的这种名气朝中上下已是众所周知。他查实了张禹的种种罪行之后,立即上疏求见皇帝。朱云当着满朝公卿的面慷慨陈词:“现在朝廷有些大臣,只图一己之利,上不能辅佐君主,下不能益于百姓,惹得民怨沸腾,微臣请陛下杀一儆百,斩一奸佞之人,以平民怨,以儆效尤!”
成帝好奇地问:“哦?竟有此等事!不知你要斩的奸佞之臣是何人?”
朱云上前一步,毫不犹豫地说:“恕臣大胆,就是安昌侯张禹!他……”
正当朱云打算一一陈述张禹的罪状时,成帝大声喝断,顿时龙颜大怒:“你这个逆臣,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居然敢以下犯上,公然在朝堂上侮辱我的老师!罪在不赦!来人拿下!”
两边的侍卫立即奉命捉拿,朱云一路挣扎,拉至金銮宝殿前,朱云死死地抓住栏杆不放,不料竟将栏杆折断。他大声呼叫道:“我能到九泉之下与已故的忠臣为友,也没有任何遗憾!现在陛下任恶人大行其道,日后还能以圣明自居吗?”
汉成帝怒火正旺,听得叫声更烦,又下令道:“拉出去,斩首!”在一旁几次欲言又止的左将军辛庆忌摘去官帽,解下将军的大印,双膝跪地,对皇上说:“陛下息怒!陛下息怒!朱云这个人素来狂放不羁,说话做事喜欢直来直去,相信您也有所耳闻。今日他进谏也是为民着想,并无恶意。如果他所言属实,那岂不是杀错了;如果他是信口雌黄,也罪不该死!陛下何不查明真相后再作判决呢?今日我愿以死相救!”
说罢,连连叩头,磕破了额头,染红了地面。汉成帝想想觉得有理,平息了怒气,收回了成命,并派人查证张禹之事,不再追究朱云。
后来,有人提议把折断的栏杆修整翻新,汉成帝连忙阻止:“栏杆勿修了,把那些坏的部分收拾一下就行了。我要让来来去去的大臣都知道朱云和辛庆忌不计自己得失而直言进谏的事迹。这种人是我一直都需要的啊!我差点犯下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
【评析】
内葽中有“或结以道德”之交,朱云的劝谏就属于以臣子的赤胆忠心之德感动了汉成帝。虽然劝谏的技巧性运用不多,但却是道德、仁义、忠信的具体表现。采用直谏的方法,最好知道君主是个圣贤明君,如果是个平庸无能的昏君,那很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只有忠臣明君,才能做到以德相交。
从德行来看,对朱云而言,不计个人得失的正直和诚实永远不会过时;对于汉成帝而言,能够及时转变观念,吸取教训,控制自己,虚心纳谏,并下令栏杆勿修,以示警戒,难能可贵。
忠直谏臣魏国公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徵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徵还是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魏徵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良久,唐太宗说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
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到洛阳,中途在昭仁宫(现在的河南省寿安县)休息,因为对他的用膳安排不周到而大发脾气。魏徵当面批评唐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常常责怪百姓不献食物,或者嫌进献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对,灭亡了。陛下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如能知足,今天这样的食物陛下就应该满足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食物好一万倍,也不会满足。”唐太宗听后不觉一惊,说:“若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了。”
魏徵为人耿直,有才干,是个忠臣,李世民不记前仇,任用他为谏议大夫。
魏徵不断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议,使李世民对他十分佩服,经常将魏徵请入居室,询问得失,魏徵越来越被重用,先后被李世民提升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他为魏国公。
李世民曾说:“我好比山中的一块矿石,矿石在深山是一块废物,但经过匠人的锻炼,就成了宝贝。魏徵就是我的匠人!”
魏徵去世后,李世民痛哭流涕地说:“用铜制成的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作镜子,可以参照政治的兴衰;用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与过错。我经常保持着这三面镜子,现在魏徵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镜子呀。”
【评析】
“或结以党友”,指以同道朋友相结于君王。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君臣之间能以良师益友般的感情相交的莫过于唐太宗与魏徵了。唐太宗把魏徵喻为明镜来体察得失,把自己比作矿石,把魏徵比作匠人,足见其与魏徵的“党友”之交。
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往应时当也
【原文】
内者,进说辞也,者,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
【译文】
所谓“内”(通“纳”),就是臣子向君王进谏说辞,从而取得君王的信任;所谓“葽”,就是臣子向君王呈献谋略,以辅佐君王,成就大业。想要游说君王的谋士,务必要事先揣摩出君王的心理;想向君王进献策略的谋士,务必要循势而为,因势利导。想要说服他人,首先要深思熟虑,分析自己的谋略优劣可否、成败利钝,然后再明确地向君王阐明其中的利弊得失,从而迎合君王的思想,掌握君王的意志。游说的要诀在于顺应时宜,选择恰当的时机,使自己的谋略与君王的意愿契合,以迎合君王。不过首先要审慎考虑同君王建立稳固的关系,然后再考虑拟献的方略计谋是否顺应时宜、合乎君王的心愿。如果谋士所进献的计谋不合君王的心愿,就不可能被采纳并付诸实践。
智慧典例
因势利导进谏言
春秋时期,齐国国相晏子生活非常俭朴,齐景公经常看着他身上的粗布衣裳叹气道:“你真是个乡下人啊!”
晏子的住宅和普通老百姓的房子没什么区别,家中陈设甚至比老百姓的还要简陋。
齐景公知道后,便想给他建造一所好一点的房子。
一天,退朝后,齐景公叫住晏子说:
“您的住宅靠近集市,每天在嘈杂的声音中度日,实在让你受苦了,更何况灰尘满街,地势又低,狭窄且又潮湿的环境,实在不适合像您这样的人居住,请您还是搬到宽敞明亮的地方去吧!一切费用都由我来负担,您看怎么样?”
晏子摇头道:“感谢大王美意。住宅的好坏不一定是以豪华和简陋来区分的,况且我所住的地方是齐国的先代贤士们住过的。我有时想,自己住在这里是不是有资格,会不会有辱先贤们啊。再说,我住在靠近集市的地方,买东西很方便,怎么可以麻烦百姓再为我另建房屋呢?还是算了吧!”
齐景公见他不肯换房,便转换话题,笑着问:“您住在集市附近,可知什么东西最贵,什么东西最便宜吗?”
晏子一听,不由得想起自景公继位以来频繁施用的一大酷刑——刖刑,即把人的双腿砍断。有很多老臣冒死进谏要求废除此酷刑,都徒劳无功。晏子多次想劝谏,但一直苦无机会。今日齐景公问起物价贵贱来,晏子想了想,说道:“假肢是最贵重的,鞋子是最便宜的。”
齐景公脸色微微一变,若有所悟地低下头,沉思了许久。
“好了!”齐景公严肃地对晏子说道:“从明天开始我就废掉刖刑。”
【评析】
晏子身居高位,却甘居贫贱;尽管想谏止刖刑,却要耐心等候时机,可谓深谙顺其自然之道。一个人如果享尽荣华富贵,必遭天妒人怨,灾难随时可能加身。晏子贵而不富,就不会被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了。所以,他能安然当权57年之久。至于进谏时机的把握,晏子处理得恰到好处,似谏非谏,点到为止,却力压千钧,一语中的。
能言善谏兴国邦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谏官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被赐剑自刎、比干被剖腹挖心、属子被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凭借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而最终达到了目的。
公元前378年,齐威王即位,每天沉迷于酒色声乐之中,不理国事。九年之间,韩、魏、鲁、赵陆续起兵攻齐,齐国兵将屡败,齐威王在丧失大片国土的情势下依然如故,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