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主食的故事
第3章主食的故事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体所需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一、杂粮:温饱之外的满足感
山西丁村是中原最古老的村落。主妇们最会制作面食,丁村人把加工成粉末状的谷物都称为面。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丁村附近曾经出土过最古老的石磨盘,至今,同一形制的磨盘还在使用。用石磨将谷物研成粉末,再用筛子过滤掉粗粒杂质,真正意义上的面才得以出现。
山西位于多山少川的内陆地区,蔬菜品种少,家庭主妇们没有条件在副食上进行调剂。为了提高全家人的食欲,只好在各种面食的制作手法上变换花样。一样面食百样吃,主妇们将面食加工成餐桌上的各种美食。这些花样众多的精致面食,无不让人感到纤巧细手的灵动和聪明睿智的丰富想象。
当丁村的大妈们正忙着为一场寿宴精心制作花馍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里则飘来了阵阵面香。绥德汉子老黄刚刚蒸好了满满一笼屉黄馍馍,古老的糜子经过老黄的加工,变得十分香甜可口。
从农历十一月开始,每隔三天,老黄都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车,到县城去卖黄馍馍。他卖黄馍馍已经七八年了,刚起步时是买十个送一个,才挣五毛钱。
老黄做的黄馍馍号称是“绥德第一名”,物美价廉,每次很快就卖完了,他也总是毫不掩饰地称赞自己的黄馍馍最好吃。
绥德县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地区,在今天的绥德,杂粮和小麦是餐桌上的主角,它们被陕北人变换成各种花样。绥德盛产糜子,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的馒头。糜子又叫黍,因为耐旱,成为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农作物。
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就开始种糜子,糜子蒸煮成饭,口感略差,但是在过去,这个本土食物是陕北人最家常的主食。
糜子分软硬两种,老黄将硬糜子与软糜子按7∶3的比例混合,清水浸泡一夜之后上碾,还要再细细地筛一遍才能使用。老黄坚定地认为,用机器磨出来的糜子远远不如在自家石碾子上碾出来的好吃。此外,炒过的糜子会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这是老黄最引以为傲的制作秘方。糜子炒好后和成的面团要在缸里发酵一夜,经验告诉老黄,包上被子的效果最好。
老黄的馍馍做得实在,人也实在,一个一块钱,从不还价。在一年中最寒冷的两个月里,老黄能卖出15000个黄馍馍,刨去成本,一个冬天,他的实际收入大约是八千元。
老黄把家安在窑洞里,这种中国黄土高原最古老的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老黄在这里养育了一儿一女,现在,孩子们都已经把家安在了城市里,不再与土地打交道。然而,老黄不愿意离开,住着自己的窑洞,吃着自己种的粮食,老黄自足而踏实。
千百年来,中国人从五谷中获得温饱,而这种碳水化合物营造出来的满足感,正是亿万个像老黄这样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提供的。
在辽阔的北方,成熟的小麦决定了大地的基本色。小麦,从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因其营养丰富,经过四千多年的本土化历程,成为中国北方栽培面积最广泛的农作物。这种原产于西亚的优良物种,已经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之一。
将小麦面粉发酵后,在特制的火坑中烤熟,这种称为馕的面饼含水分少,极耐储藏,是维吾尔族家庭常年必备的主食。馕的叫法出自古波斯语,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馒头最早出现的时候,也叫炊饼和蒸饼,它是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主食。中国人的祖先从水煮食物的原理中获得灵感,并使中国成为最早用蒸汽烹饪的国家。
馒头物语
据说,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七纵蛮将孟获,迫使孟获归降。在诸葛亮班师回朝的途中经过泸水,车马准备渡江时,江面上突然掀起千尺巨浪,狂风大作,阻挡了众人的去路。
诸葛亮把孟获召来询问原由,孟获说这狂风猛浪是战亡将士的亡魂在作祟,如果大军想要渡江的话,必须用49颗蛮军将士的人头祭江,才能平息这股怨气。
诸葛亮犯了难,两军交战已经死伤无数,怎么还能再平白无故地砍士卒们的头呢?于是他心生一计,让随军的厨子用米面为皮,里面包裹黑牛和白羊的肉,捏出了49颗人头的形状,以此祭江。
在明代郎瑛的笔记《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而诸葛亮也被奉为“馒头”的祖师爷。不过,因为诸葛亮的馒头工序较为复杂,经过发展,后人把里面的馅儿省去,就转化成了今天的馒头,而有馅儿的,则称为包子。
不过,在江浙沪,仍然把带馅儿不带汤的叫作“馒头”,把不带馅儿的叫作“白面馒头”。而“包子”是指带汤的汤包,如苏州汤包。
二、稻米:包罗万象的五谷之首
中国的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
大约在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但是,无论排序怎么变化,都无法动摇稻米在五谷中的首席地位。
“地扪”在侗语里的意思是泉水之源。地处清水江源头的地扪村,一年中以阴雨天居多。吴顺玉正在自家的禾仓中取米。
在这个潮湿的环境里,禾仓对于稻米的储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木质吊脚瓦木结构的禾仓建在水上,可以防火、防鼠、防蚁虫。当地最古老的禾仓已有300年历史。吴顺玉家在禾仓里储藏的是没有脱壳的稻谷,这样能长时间保持稻米新鲜的口感。
今天,吴顺玉所取的米,要被当作礼物送到村头同族的一户人家。在地扪村,生产完的妇女为孩子过满月那天,婆家人会把结婚时置办的彩礼送到娘家来,新家庭成立的仪式才算最后完成。同族的女眷们也会挑篮提篓,装上新米,还在新米上放上鸡蛋,表示对新生命诞生最诚心的祝福。
米粉是贵州黎平最重要的米制品,在当地的集市上随处可见。经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把浸泡后的新鲜大米磨成米浆,是杨秀霞做米粉的第一步。舀浆、上笼,米浆在沸水中用旺火蒸熟,凉凉后收存。杨秀霞和丈夫配合默契,这样的每一个动作,他们都重复了无数遍。
中国是全世界水稻栽培历史最早的国家。早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就开始种植水稻。稻子从一丛丛青翠的秧苗开始,出落成黄金稻谷,配合着各地的饮食习俗,做成吃法多样、口味丰富的米食。如今,超过65%的中国人食用稻米。
与黎平米粉做法非常相似的是广州人最爱吃的一种米食——河粉。150年前,在广州沙河一带出现这种食物,也叫沙河粉。沙河粉更加薄而透明,口感也更柔韧爽滑。用沙河粉作为主食,广东人最能接受的就是干炒牛河。在习惯吃面的北方人眼里,这大概就是用米做的面条吧。
五谷
“谷”原本是指有壳的粮食,“五谷”则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经过发展,五谷已被泛指为粮食类作物。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等被统称为“五谷”。
随着时代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稻和麦在现代依然被广泛种植和食用;黍、稷、菽虽然也有种植,但已经基本不再成为中国人的主食首选了。
黍去壳后,就是黄米,煮熟后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作为主食则不利于消化。
稷又称粟,是一种小米。生性耐旱且品种繁多。“粟有五彩”,是指白、红、黄、黑、橙、紫等各种颜色的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这种小米酿造的。其茎、叶较坚硬,可以用作牲口的饲料,不过一般也只有牛才能消化。
菽豆类的总称。豆制品也是中国百姓喜欢的食物之一。
古时也曾将五谷划分为“天谷”“地谷”“悬谷”“风谷”“水谷”的说法。天、地、悬、风、水所代表的五谷并不一定都是主食。天谷是指稻、高粱、麦等果实长在植物顶端的作物;地谷是指花生、番薯等果实长在地底下的作物;悬谷是指豆类、瓜类等果实挂在枝蔓上的作物;水谷则是指菱角、藕等在水中长出果实的作物;风谷很特殊,指通过风将植物顶端的花粉传播到茎、节、须上结出果实的作物。
古语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指怕走路、怕动手干活的懒人缺乏分辨事物本质的本领。五谷的幼苗很相似,古时候,大多数人都从事农业劳作,不去劳动的人自然就分不清五谷了。
干炒牛河
干炒牛河是广东名菜,以豆芽、河粉、牛肉等炒制而成。在广州、香港以至海外的粤菜酒家、茶餐厅,干炒牛河几乎成为必备的菜色。
食材准备
主料:河粉300克
辅料:牛(瘦)肉80克、绿豆芽50克、彩椒丝、葱、姜
调料:豉油、生粉、老抽、生抽、糖
制作步骤
1.将牛肉清洗干净,切成丝,用豉油和生粉搅拌均匀,腌制半小时使其充分入味。葱洗净切段,姜去皮洗净切成细丝,豆芽洗净备用;
2.大火烧热锅后放油,待油温至三成热时,把腌好的牛肉丝慢慢滑入锅中不停翻炒,炒至牛肉变白后盛出备用;
3.将锅中的余油烧热,下姜丝、河粉翻炒,加牛肉丝、葱段、豆芽、彩椒丝一起翻炒,使之均匀地混合,加老抽、生抽和糖,继续翻炒均匀至熟即可。
三、面食:南与北的共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