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学无止境刘大人 - 铁骨铮铮汉献帝 - 三块他山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一百三十五学无止境刘大人

随着百姓口口相传,滏口市场……营地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这越大人就越多,最后除了本地的百姓外,竟然连远在清河,安平这些地方的豪强和富商,甚至冀州商人阶级的代表甄氏,都跑过来与汉军展开贸易。

这家伙并州被解放了,原本此地胡汉杂居,商人就多。

现在还真成个大集市雏形了。

远在太原的都派出太原士家联合代表团,说是准备来拜码头了。

一举两得的事情,做买卖顺便送军粮。

并州的毛皮,煤货等物换粮食和布帛。

最后粮食留下,将银财带走。

如此一来,不但汉军增加了军需,小日子过得更加舒服了。

而且许多粮谷也更加的充足了,并州的士族也心甘情愿的掏空了家底,换来了银钱布帛。

匈奴人也得已成功北上回家向贾诩投降,袁绍降卒也不至于饿死。

冀州的士族豪强和百姓也连连夸赞汉军的军纪严明,纷纷以汉人自居,一时间袁绍人人喊打。

一举多得,三赢。

这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天子远谋,简直可怕!

就是司马懿,自以为了解一切现在如今也是拿出小本本不断记下来天子的手段。

太强了,简直是无敌了!

当然了,刘协火大了!

你们这是搞人心态啊!

我喵的好不容易想的绝户计,你们搞我!

他大手一挥,都滚蛋,我不要见到你们!

眼见天子似乎不在意这些商户,大家一商议,这一定是天子不与民争利。

但是这种方式太香了,肯定不能放弃了。

于是,所有的贸易渐渐的都挪到了冀州新打下来的小城,由刘辟所驻守的荡阴去了。

刘阎王与民秋毫无犯,宁愿在大冷天里睡在冰凉的地上,宁冻死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事迹,这几天里已经传遍了冀州。

所以,大家一听荡阴城,也没什么抵触,反正不太远,去就去吧。

没别的,就是信任刘阎王。

你别说,这里比滏口还好,就就连河内也可以插一脚。

因此,短短数日,荡阴居然变成了一个商品集散中心了。

那些百姓的老弱妇孺眼见刘辟天天忙的上火,集思广益在城外修建起了一个简易的集市。

专门以刘辟的名义管理集市,所以,集市越修越大,货物越来越多,渐渐的,这个集市的规模居然比原本的荡阴城还大了。

于是乎刘辟就被动成为了县令。

还莫名其妙收到了关税。

可怜刘辟大字不认识几个,又要整军,又要做买卖,各种乱七八糟的破事儿折腾的人都裂开了。

他算看明白了,这些文人心肠竟然如此歹毒!

这是要累死他刘辟啊!

但是,他刘辟不认输!

不识字就学,不会算账就学,不会内政……找人!

这一天天的刘辟忙得足不点地,结果还真的像模像样了。

诸多事安排的井井有条,收上来的税赋还不少,不但保障了他们这一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孤军的供养,甚至还能支援天子了。

更有趣的事,哪怕袁绍大本营的这些人,因为利益不少,竟然也带人偷偷摸摸的过来做生意。

甚至袁绍还专门下令,不要把战火引到荡阴。

于是一时间,上到士族豪强,下至贩夫走卒,都在夸耀刘辟的功绩。

一提起刘辟,这简直是现代的萧何!

半年仓谷足,唯有刘阎王!

一个黄巾贼,就这么赶鸭子上架,成了大家都公认的太守之才。

还有人提议,可以考虑让刘辟调任去尚书台,做个尚书右丞,随时准备接手荀彧的活儿。

只有刘辟自己,每每在深夜点灯熬油的读书识字时,撒下几滴英雄泪。

你们这些腐儒,文人,我刘辟和你们势不两立。

原本刘辟真的以为自己就这样凉了,由一个征战沙场的猛将……一般的将,转职成了一个文官。

直到,荡阴城迎来了来自于冀州的第一波的流民。

“尔等即非来做生意的,何故来我荡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