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杂篇(下)(1)
第65章杂篇(下)(1)
让王
“让王”,就是让天子之位的意思。本篇贯穿“贵生”的思想,描写了众多不受天下、天子之位及辞去高官厚禄的故事:尧让天下于子州支父,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善卷、石户之农,屠羊说不愿接受楚王的三公之位等。这些隐士贤者或以有病为辞,或以自适自乐为由。总之,都不愿让利禄萦绕于心,成为自己的负担,妨碍保养己生,保养己德。本篇犹如一篇专门的高士传或隐逸传,作为一类人物的专题描述,体例上与《德充符》篇相似。
北宋王雱说:“夫帝王者,道外之虚;称天下者,度外之一物。至人达观而无心于二者,庄子因而作《让王》篇。”
明代归有光说:“此篇历引薄富贵而重生,安贫贱而乐有志者。”
清代陆树芝说:“孔子论仁,必先打破富贵贫贱关头;庄子论尊生,亦必先有不屑天下之志。故于舍生逃让者,犹有取焉。”
钟泰先生说:“篇名‘让王’,而甘贫贱、辞爵赏皆人之。盖甘贫贱、辞爵赏之心,即让天下、让国之心也。”
一
【原文】
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舜以天下让善卷1,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2。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卷卷乎后之为人3,葆力之士也!”以舜之德为未至也,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终身不反也。
【注释】
1让:禅让。2葛絺(chi):精细的葛布。3卷卷(quán)乎:尽心尽力。
【译文】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又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让我做天子,不是不可以。但是,我正有隐忧之患,刚要治疗,没有工夫去治理天下。”天下的地位最贵重,而不以这种地位危害本性,何况是其他的事物呢!只有不把治理天下当作一回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舜要把天下让给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说:“我正有隐忧之患,刚要治疗它,没有闲暇时间去治理天下。”治理天下的权位是大器物,而不以本性来换取它,这是有道的人之所以和世俗不同之处。
舜要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说:“我立足于宇宙之中,冬天穿皮毛,夏天穿细布;春天耕田种地,形休足以胜任这种劳动;秋天收获,身体可以充分休养安食;太阳出来就去劳作,太阳落山就休息,自由自在地生活于天地之间,心情悠然自得。我要天下有什么用呢!可悲啊,你是不了解我的。”便没有接受。于是离开舜而进入深山,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
舜要把天下让给在石户的农民朋友,这个石户的农民说:“你做国君是多么辛苦啊,是个苦差事啊!”觉得舜的德行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于是丈夫背着行李,妻子顶着东西,领着孩子进入海岛,终身没有出来。
【品读庄子】
不要为功名利禄伤身
尧和舜把天下让给许由、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而这四个人都是隐士,他们都一致地拒不接受天下和王位,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他们把保全健康和生命放在了首位,这种人生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任何时候,为功名利益而透支生命的人都大有人在,今天也同样如此,文明社会迫使人们在竞争中谋求生存,索取更好的生活,于是,透支生命便成了一件自觉自愿、习以为常的事。
在求取心切、难以自控的时候,多想想四位贤士的“拒天下”精神,或许我们能从中受益匪浅。
人生至爱
为了搞好犯人的思想改造工作,某监狱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入狱后,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很简单,因此回答也十分简洁——
一个因腐败而犯罪的原官员说:钓鱼。
一个因参与贩毒而被判刑的中年男子说:与妻子逛街。
一个盗窃犯说:吃母亲炒的菜。
一个因伤害罪入狱的小伙子说:在姐姐家过周末。
一个过失杀人者说:与情人去旅游。
一个曾经的商人说:在街头摆个摊子,闲坐,看人来人往。
一个曾经的大学生说:坐在图书馆里。
……
问卷百分之百地得到了回答。监狱工作人员将它们整理出来进行归类,最后,为配合思想教育,将重点放在亲情方面:想念母亲、儿子、姐姐、情人……然后将结果公布给犯人看,以引起其心灵震撼。
这次调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跳出监狱那个环境来审视这次问卷调查,我们会发现:被调查的犯人来自社会上的多种行业、岗位,男女都有,各个年龄层次齐备——他们的回答事实上很有“代表性”。再回避一下“思想教育”的目的,我们会发现——所有人的回答又有一个共同点:
“我们心中真正热爱的事情,往往与人世功名利禄之成败无关。”
二
【原文】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却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1!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筴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望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
越人三世弑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2。而越国无君,求王之搜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以王舆。王子搜援绥登车3,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为君也。
【注释】
1子:指邠地的百姓。2丹穴:山洞名。3绥:登车用的绳索。
【译文】
大王亶父住在邠地,狄人攻打他。送给狄人皮帛,他们不要;送给他们犬马牲畜,他们不要;送给他们珠玉,他们不要,狄人想要的是土地。大王亶父说:“与人家的哥哥住在一起,却让他的弟弟去送命;与人家的父母住在一起,却让人家的孩子去送命,我不忍心这样做啊。你们就好好地在这个地方住下吧!做我的臣民与做狄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啊!而且我听说过,不能因为养人的土地而害了依靠土地生存的人们。”于是大王亶父拄着杖离开了。邠地的百姓成群结队地跟随着他,在岐山脚下组成了一个国家。大王亶父,可以说是个尊重生命的人。能够尊重生命的人,即使富贵了,也不会养尊处优而伤害身体,即使贫贱了,也不会因为追逐利禄而累坏身体。现世的人,身居高官尊位,都生怕失去了它们,见到利禄就不顾身家性命,这岂不是糊涂吗?
越国人杀了三代国王,王子搜很担心,于是就逃到了丹穴躲藏起来。这时越国没有国君了,人们又找不到王子搜,于是越国人跟踪到了丹穴。王子搜不肯出来,越国人便点燃艾草,把他熏出来。又驾着国王的车来迎接他。王子搜扶着车绳登上了车,仰头失声呼号:“君王啊!君王啊!你为什么就是不肯放过我啊!”王子搜并不是害怕做君王,而是担心做君王的灾患。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以说他不为君王之位而伤害性命了,这正是越人愿意让他当国君的原因啊。
【品读庄子】
请保持对生命的尊重
本章节中,大王亶父的“让王”体现了“贵生”思想,与众不同的是大王亶父的“贵生”不仅是贵己生,更体现了贵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