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杂篇(上)(4) - 庄子大全集 - 庄周 雅瑟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庄子大全集 >

第56章杂篇(上)(4)

第56章杂篇(上)(4)

徐无鬼曰:“不可。爱民,害民之始也;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君自此为之,则殆不成6。凡成美7,恶器也。君虽为仁义,几且伪哉8!形固造形9,成固有伐10,变固外战11。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12,无徒骥于锱坛之宫13,无藏逆于得14,无以巧胜人,无以谋胜人,无以战胜人。夫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与吾神者,其战不知孰善?胜之恶乎在?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夫民死已脱矣,君将恶乎用夫偃兵哉!”【注释】

1干:求。2天地之养也一:天地养育万物是一视同仁的。3不自许:不自得。4和:平和,指和于德。奸:乱,指与道相俘。5所:所以。病之:病在这里。6殆:危险。7成灸:指建立爱民为义的好名声。8几且:近乎。伪:虚伪不实。9形固造形:前形指仁义的形进,后形指造成作伪的形态。固:必。10成固有伐:成指造成的形迹。有伐:夸耀。11变:变乱。外战:公开战争。12丽谯:高楼。13徒骥:步骑兵。锱坛:祭坛。14无藏:不要私藏。逆,矛盾。得:通德。

【译文】

徐无鬼去见武侯,武侯说:“先生住山林,吃橡子,饱食慈韭,远离了我很久了。现在是年龄大了?还是想求高官厚禄了?难道我也有社稷的福份了?”

徐无鬼说:“我出身贫贱,不曾敢贪求君主的高官厚禄,是来问候君主的。”

武侯说:“为什么呢?怎么样问候我?”徐无鬼说:“问候你的精神和形体。”

武侯说:“怎么讲呢?”徐无鬼说:“天地的养育都是一样的,处在高位的不应该自为高贵,居于低位的不应该自以为卑徽。惟独你作为一国之主,靠苦累了全国人民来满足你耳目鼻口的享受,而圣明的人却从不为自己求取分外的东西。圣明的人,喜欢跟外物和顺而厌恶为自己求取私利;为个人求取私利,这是一种严重的病态,所以我特地前来慰问。只有国君你患有这种病症,为什么呀?”

武侯说:“我早就想跟先生见一面了。我想爱民,为了仁义而停止用兵,这样可以吗?”

徐无鬼说:“不可以。爱民,就是害民的开始,为了仁义而停止用兵,是制造战争的祸根。你从这里去做,就会危险而不会成功。凡是成就美名的,就是作恶的工具,你虽然要行仁义,但接近作伪啊!仁义的形迹必定要造成作伪的形态,成功了必定要自夸,有变乱必定有公开的战争。你一定不要浩浩荡荡地像鹤群飞行那样布阵于丽谯楼前,不要陈列步卒骑士于锱坛的宫殿,不要包藏贪求之心于多种苟有所得的环境,不要用智巧去战胜别人,不要用谋划去打败别人,不要用战争去征服别人。杀死他人的士卒和百姓,兼并他人的土地,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和精神的,他们之间的争战不知道究竟有谁是正确的?胜利又存在于哪里?你不如停止争战,修养心中的诚意,从而产生顺应自然的真情而不去扰乱其规律。百姓死亡的威胁得以摆脱,这样你也就用不着发表息兵罢战的言论了!”

【品读庄子】

说话也是门艺术

上章节中徐无鬼用“相狗术”和“相马术”逗得魏君开心,这并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他的技巧,隐士可不是有勇无谋的斗士,他们深知保养性命之道,庄子在一些文章中多次提到了这一点。

作为一国之君,掌握生杀大权,伴君如伴虎。在本章节中,徐无鬼采用迂回战术,通过前后态度的转换,足见隐士精神中不仅包含着“高洁”二字,还具有智慧和胆识,没有这两样品质,隐士们便不可能实现救世的梦想。文字里虽没有直接论道,论无为,但徐无鬼的谏言就是对虚伪行径的鞭挞,就是对“无为”最好的诠释。

文中徐无鬼对魏君不再客气,他表现得放荡不羁,直言魏君犯下了虚伪的病症,并奉劝他要“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由此可看出徐无鬼是个很懂得批评艺术的人,要想取得对方的好感,而后出不逊之辞,就要使得不逊之辞变得缓和,先前要做好铺垫,这是谈话的方法和艺术。这种方法,就如同今天谈话和写文章前边都是先说一大通好话,后边再来一个“但是”做转折。而这个“但是”才是最真实的意图。

说话艺术的重要性

有一天,皇帝梦见自己所有的牙齿都掉了,醒来吓出了一身冷汗,觉得很奇怪。他马上召来一个解梦家,问他这个梦是不是暗含什么意思。

解梦家听完皇上说的梦境后说:“唉,陛下,很不幸地告诉你,每一个掉落的牙齿,都代表着你的一个亲人的死亡”。

皇上一听愤怒地对他大骂:“什么?你这胡说八道的家伙,你竟敢对我说这种不吉利的话,来人啦,给我拖出去打50大板!”解梦家受了皮开肉绽的50大板,给抬回了家。

不久,另一个解梦家被召来,他细心听完皇上讲述的梦境,脸上露出一抹徽笑,说:“皇上,我很荣幸能为你解梦,你真是洪福齐天!你将活得比所有的亲人都要长久!”

皇帝听后,立即眉开眼笑,他说:“你的解梦术实在高明啊。”然后安排待从盛情款待他,临走时还赏踢给他50两黄金。

在一旁的侍从私下问这位解梦家:“在我听来,你的解梦意思与第一位解梦人说的是一个意思,恕我直言,我并不觉得你的解梦之术有什么高明之处。”那个聪明的解梦家狡黠地笑道:“你说得不错,不是我的解梦术高明,而是我说话比别人稍稍高明了一些。话有很多种说法,问题在于你如何去说。”然后,他高高兴兴地捧着50两黄金回家了。

【原文】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1,方明为御2,昌寓骏乘3,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4,无所问涂。

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5,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6,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

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7。

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注释】

1大隗(tàiwěi):指喻大道。具茨:山名。2方明:虚设人名,指明白的人。御:驾车,赶车。3昌寓:虚设人名,指盛美的人。骏乘:坐在车后面的陪乘者。4七圣:指前述六人加黄帝为七圣。迷:迷途不知返。5徒:只。6瞀(māo):眼花,目眩。7辞:推辞不答。

【译文】

黄帝将要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方明驾车,昌寓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当向导,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的旷野,七个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问路。

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怎么走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这个小孩真是与众不同啊!不光知道具茨山,而且还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

少年说:“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又何必那么多事呢!我小的时候独自在宇宙范围内游玩,碰巧生了头眼眩晕的病,有位长者教导我说:‘你还是乘坐太阳车去襄城的旷野里游玩。’如今我的病已经有了好转,我又将到宇宙之外去游玩。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我又何须去多事啊!”

黄帝说:“治理天下,确实不是你能做的事。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听了拒绝回答。

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服我放马是一样的道理,没有什么区别。也不过就是去除伤害马自然成长的东西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连连称呼天师,才告退离开。

【品读庄子】

维护自然本性

庄子关于治国的理论,是沿着顺应自然的思路建立的。在他看来,天地人世都有一个自然的秩序。顺应自然的秩序,天地人世就能和谐,违背这个自然的秩序,天地人物就会混乱。所以肩负天下和谐责任的帝王,主要的职责就是维护天地人世原本的秩序。发挥好自己的监护作用,把那些破坏自然和谐的东西剔除掉,自然和谐没有被破坏就垂手而观。简单来说就是“帝王无为天下功”,帝王只要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天下,天下自然就和谐了。

本章节中,以黄帝与小童的对话为背景,意指治理天下,说到根本上是不用人治,它本来怎样就叫它怎样。正因为如此,所以连一个无知无能的小童也可胜任。如此简单的一件事情,竟然连黄帝这样的圣人都不知道,不但他不知道治理天下的道理,而且七个圣人在一起都迷失了道路,可见他们这些所谓的圣人是多么无知。这些圣人之所以陷于无知,原因在于他们要寻找治国之道。治国之道本来就在眼前,本来不用寻找,而他们却偏偏不信,偏偏要找,鬼迷心窍,哪能不迷路呢?

因为黄帝坚持要问,所以小童不得已而回答了治理天下的道理。他说这个道理就是:

将那些害马的东西剔除出去。维护原本的自然本性,不要将其自然本性之外的东西强加其身。

人生20条幽默哲理

1.人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2.当裤子失去皮带,才住得什么叫做依赖。

3.烟不听话,所以我们“抽烟”。

4.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秒的幸福。

5.做与不做的最大区别是:后者拥有对前者的评论权。

6.当男人遇见女人,从此只有纪念日,没有独立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