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夷人古赤 - 重生农家种田忙 - 钱钱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94章夷人古赤

第294章夷人古赤

罗白宿即刻差了人,赶往市集,将那位带着棉布的夷人带进城来。丁五跟他打过交道,自告奋勇地带路,再说本来他今天也要过去看一看摊子的情况,他现在是一群孩子的头,凡事总比别人要多担一分责任,更辛苦一些。罗天都便在家里等着那位夷人大叔上门,还怕差役看到夷人心生愤恨,不许人进来,又怕大庆人那些约定束成的恶俗,比如进城门得先掏钱孝敬守城门的小吏一类的事吓到人家,让人家心里不舒服,而特地跑出去跟他们打了声招呼。

其实她完全多虑了,这些守城门的官兵都是程盛精挑细选出来的,为的就是把好城门这一关,孝敬钱自然也是收的,但那也分人,罗白宿要请的人,他们是无论如何都不敢无礼的。

罗天都在家里望了又望,等了又等,真个是望穿秋水,待得天黑,也不曾见人,不由十分担忧。

二十里山路其实并不算太远,来回两个时辰足够了,这都去了一整天了,如何还不见人来,莫不是出了什么事了吧?

一直等到半夜时分,丁五才算回来,后面果然跟了个瘦巴巴的中年男人,那男人还带了个又瘦又小的孩子。

见他们无事,罗天都这才放下心,问丁五:“如何这时候才回来?这都半夜了。”

丁五道:“唉,小娘子,这个时候能把人追回来就算是万幸了,若是再晚一步,只怕咱们要去夷人的地盘找人了。”

罗天都听得眉头紧皱,道:“这话怎么说的?”

丁五便将事情经过简明扼要地说了一遍。

这位夷人大叔叫古赤,媳妇早亡,自己带着一个半大孩子过活,这回听到大庆的皇帝肯开榷场,允许夷人跟大庆人交换货品,他便带了几十匹自产的棉布过来,也想换点粮食回去养活孩子。

只是大庆朝农耕发达,百姓大多都养蚕植麻,有钱的穿绫罗着锦缎,没钱的自家产的土布也能将就,他带过来的棉布,舒适是舒适,但是容易起皱缩水,又不如丝绸绫缎那般华丽,有钱的人看不上,没钱的人又嫌不实用,他还没进朵川的榷场,先在夷县城外的市集就遭了冷遇,正赶了这两天下雨,两父子没换着东西不算,还被冻得瑟瑟发抖,苦不堪言。

古赤也见了大庆人穿的衣裳,果然比自家产的棉布华丽漂亮许多,夷县还只是一个小县城,又听人讲,夷县是大庆朝最穷的地方,到了巴旬朵川那边,有钱人更多,他这棉布更不好卖,一时竟万念俱灰,觉得这一趟白来了,又心疼儿子跟着风餐露宿,狠了狠心,便带着儿子启程回家去了。

丁五他们到了驻地,扑了个空,打听得他的下落,连夜赶路总算在半路赶上了他,要不然等他们过了边界,回到了夷人的地盘,那就真不好找了。

那两父子进了衙门,还有些惴惴不安,尤其是那孩子,眼里带着惊惶之色,紧紧攥着古赤的衣角,半步也不肯离开。

罗天都听完了事情经过,外头都三更天了,众人都十分疲惫的模样,便道:“今日天晚了,你且先去歇着,明日你先别去市集,留在家里帮把手。”这古赤两父子初到大庆的地盘,戒心肯定挺重的,丁五好歹跟他们打过几次交道,相熟了,若是他在,事情可能更好谈一起。

丁五跑了一天,腿都疼了,也觉得累,自去休息。

方氏白日里就得了罗白宿的吩咐,知道今日有人要来,早整理了一间屋子出来,让人引了古赤父子下去歇着。

罗天都担了一整天的心,这个时候也早困了,打了呵欠,爬上床去,总算能睡一场好觉了。

第二日,吃了早饭,罗天都就忙不迭地邀了罗白宿刘老头和丁五,一起去找古赤。

古赤突然被人请到县衙,心里有些不安,不知道这些大庆人连夜把他带进城,有什么事,这个时候看到丁五,仿佛松了口气似的,拉着他一阵指手划脚,叽哩呱啦说了一大通。

“丁小弟,他们……谁……有事。”

“他说的什么?”罗天都又急了,她还想问一问古赤棉花的事呢,这语言不通的,她还怎么问啊?

丁五跟夷人倒是混得熟了,也学了两句夷人那边的话,但是到底时日太短,会的也不多。

“那个古赤叔大约是想问候太爷你们吧。”丁五勉强将古赤的话翻译了一遍。

“他问丁五,你们是什么人,带他们父子来这里做什么,丁小子,这不会就是不会,一知半解的误导了人可就不好了。”显见得丁五说得不对,外头有人纠正他。

罗天都回头一看,居然是甘老头。

“甘老伯,你还听得懂夷人那边的话啊?”罗天都问道,心想这铁匠倒真是多才多艺。

甘老头便捋了捋胡子,道:“早年学过几句,现下还没全忘光,甚好。”

罗天都顿时对他有些肃然起敬,想不到甘老头一个铁匠,居然就有了学外语的意识,果然高手向来都是在民间啊。

刘老头看他们一大一小的样子有些好笑,解释说:“老甘头以前在宣政院任副使,对夷人这边的事务比较熟悉,自然也会讲当地方言。”

罗天都听得张大了嘴,一脸的惊讶。

她虽然心里早就知道这几个老头肯定不是普通老百姓那么简单,但是也只以为他们最多就是工部那些不讨人喜欢的古怪老头,哪里能想到甘老头居然这么有来头,竟然还担任过宣政院副使啊,那可是从二品掌实权的要员,真论起来,比之卫缺权利还大些,难怪见着了卫缺,一点儿也不怕,还敢调侃他了。

原来她竟然一直同这么显赫的人住在一个屋檐下么?亏得她以前还一直指使甘老头和巫老头做这样做这样,他们不会记恨吧。这实在也怪不得她啊,谁能想到一个宣政院的副使没事干,跑到这荒郊野地当起铁匠来,还开门授徒了。

这不坑人么?

甘老头来头这么大,那另几个呢?

她转向刘老头,道:“刘老伯,你不会告诉我,你也是宣政院的副使吧?”

刘老头哈哈一笑:“小娘子莫忧心,小老儿不过是司农卿一名,比不得甘大人呐!”

罗天都又惊了一下。

大司农在前朝是户部尚书的别称,本朝太祖即位后,另设度支司,将大司农的权利分了一部分,后来大司农才变成现在不管财政,只掌管国家仓廪的司农卿,主要职责是劝课农桑、水利救荒等事宜,但那也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啊。

罗天都已经不想再去问巫老头和尤大夫的身份了,真是什么都不知道才是最幸福的,要她嘴贱,非要问这么一句,看吧,现在不就问出问题了。

“小娘子还是问正事吧。”刘老头催促道。

他昨天听罗白宿讲了这棉花的事,好奇得跟什么似的,如今见着了人恨不得古赤能即刻将那什么棉花的说个清楚明白才好,哪里有空闲为身份这等小事耽搁。

有了甘老头这个合格的翻译,接下来的事情果然好办多了,将棉花的来历以及古赤为何会种棉花的事打听了个一清二楚。说起古赤会种棉花也是偶然,他自小身子骨弱,上不得山打不得猎,只在族里做些妇人才做的活。那夷人都是彪悍威武的,他这样的自然受人青睐,因而在族里过得也不十分好。

他在打猎这些重活上头不甚擅长,为了养活自己,就学着大庆人那样自己开了两块地种粮,只是他又无优良的粮种,又是个初学种地的,农具也没有,也有可能是当地土壤不适合种粮的缘故,种的东西十有八九都不得活。

有一年,东夷那边来了不少人,带着海货盐之类的许多货物,跟他们交货药材铜铁等东西,这棉布也是东夷人带过来的。他见这棉布穿着舒适,比这当地的土布要舒服得多,特别是小孩儿更喜欢。

他便跟东夷人讨了点棉籽,开始学种棉花,又特地跟族里会织布的人学习了一年,终于学会了织布。这是个细活,族里的男人大多不耐做这个,更倾向于打猎或是往北去大庆人的地盘抢掠,他靠着这门手艺,在族里勉强能混口饭吃,只是族里的男人们仍是看不起他,女人们也觉得他窝囊,堂堂一个大男人,像个娘们一样,在家里弄这些。

他听到大庆皇朝开榷场的消息后,早在年前就开始筹备,然后将家里积攒的棉布一骨脑带了出来,就是希望能多换些粮种,若是可以,最好还能跟着大庆人学着怎么种地,回来也垦荒种粮。

罗天都听了,又问他:“那东夷人以前就种棉吗?他们的棉籽又是从哪里来的?”

古赤摇了摇头,道:“我也不甚清楚,以前那边都是打渔为生的,并不种地,只是近几年才开始种这个,我听说好像是有船队出海,从很南边的海岛上带过来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