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咳论篇第三十八
第24章咳论篇第三十八【题解】
本篇主要讨论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分类、传变规律及治疗原则,因此将本篇命名为“咳论”。
【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1]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2],故五脏各以治[3]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4]。
【注释】
[1]客:用作动词。指留滞,留止。[2]相参:相合,相应。[3]治:当旺。[4]咳涎:指咳唾痰涎。
【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生病,就会使人咳嗽,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生病,都会使人咳嗽,而并非仅仅肺脏这样。
黄帝说:希望听听具体情况。
岐伯回答说:在表的皮毛,是和在里的肺脏相配合的。皮毛首先感受邪气,邪气就会进而侵袭与皮毛相配合的肺脏。倘若再饮食寒凉的东西,胃里的寒气就会沿着肺脉上行到肺,那么肺脏就会受寒。肺脏受寒以后就会和从外侵入的寒气两相交合,于是便滞留在肺部,从而导致肺部咳嗽。至于五脏的咳嗽,是五脏在各自所主的时令中受邪发病以后,并不是肺脏在所主之时分别传给它而造成。
人体与天地万物相应,所以五脏在各自所主的时令中感受寒邪之后就会发病。如果病情轻微,就会表现为咳嗽;如果病情严重,就会出现泄泻、疼痛等症。一般来说,在秋天,肺脏首先受邪;在春天,是肝脏首先受邪;在夏天,是心脏首先受邪;在长夏,是脾脏首先受邪;在冬天,肾脏首先受邪。
黄帝问道:怎样来区别这些咳嗽呢?
岐伯回答说:肺咳的症状是咳嗽伴见气喘有声,严重的并见咳血;心咳的症状是咳嗽时伴有心痛,喉咙如同有硬物堵塞,严重的并见咽喉肿痛,甚至壅塞不通;肝咳的症状是咳嗽时伴有两胁下部疼痛,严重的甚至身体无法转侧,一旦转侧两腋之下就会感到胀满;脾咳的症状是咳嗽时伴有右胁下部疼痛,痛感隐隐牵连到肩背,严重的身体都无法活动,一旦活动就会加剧咳嗽;肾咳的症状是咳嗽时会使腰背互相牵扯作痛,严重的还会咳唾痰液。
【原文】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1]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2]。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3],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注释】
[1]长虫:指蛔虫。[2]遗矢:遗屎,大便失禁。矢,通“屎”。[3]失气:放屁。
【译文】
黄帝问道:六腑咳嗽的症状是怎样的情形呢?
岐伯回答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其邪就会转移到六腑而导致六腑咳嗽。脾咳日久不愈,邪气就会传到胃;胃咳的症状是咳嗽时伴有呕吐,严重时还会咳吐出蛔虫。肝咳日久不愈,邪气就会传到胆;胆咳的症状是咳嗽伴有呕吐,甚至会吐出胆汁。肺咳日久不愈,病邪就会传到大肠;大肠咳的症状是咳嗽时会伴有遗屎。心咳日久不愈,病邪就会传到小肠;小肠咳的症状是咳嗽时会伴有放屁,咳嗽一停则放屁亦止。肾咳日久不愈,病邪就会传到膀胱;膀胱咳的症状是咳嗽时伴有遗尿。脏腑之咳日久不愈,病邪就会传到三焦;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时伴有腹部胀满,没有食欲。总而言之,五脏六腑不管是哪一个脏器受邪发病,邪气都会在胃中聚合,而后沿着肺脉上行到肺,使气机受到侵害而发为咳嗽,同时伴有多涕、多痰、面目浮肿甚至气逆等症。
黄帝问道:治疗咳嗽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治疗五脏之咳,需要刺治他们各自的腧穴;治疗六腑之咳,需要刺治他们各自的合穴;如果咳嗽伴有浮肿,需要刺治脏腑的经穴。
黄帝说: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