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痹论篇第四十三 - 黄帝内经 - 唐品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黄帝内经 >

第25章痹论篇第四十三

第25章痹论篇第四十三【题解】

《中藏经》中说:痹者,闭也,有不通之意。本篇主要讲因风寒湿而气血凝滞不通,后出现疼痛麻痹等症状的一类痹病,因此将本篇命名为“痹论”。

【原文】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1]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2]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3]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4],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5]。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解堕[6],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7],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8]也。

【注释】

[1]著:同“着”。[2]至阴:指长夏。[3]内舍:指病邪入里、潜藏之意。[4]心下鼓:指心下鼓动,心悸。[5]上为引如怀:指肝痹的痛势从上引至少腹,使得腹部胀满的样子如怀孕一般。[6]四支解堕:指四肢感到倦怠无力。[7]遗溺:遗尿。溺,音义同“尿”。[8]病瘳:指病痊愈。

【译文】

黄帝问:痹病是如何发生的呢?

岐伯答: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而伤人进而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就是行痹;寒邪偏胜的,就是痛痹;湿邪偏胜的,就是着痹。

黄帝问:痹病又可以分为哪五种呢?

岐伯答:在冬天得病叫作“骨痹”;在春天得病叫作“筋痹”;在夏天得病叫作“脉痹”;在长夏得病叫作“肌痹”;在秋天得病叫作“皮痹”。

黄帝问:痹病的病邪又有内侵而积留于五脏六腑的,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答:内部的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病邪久留不除,就会逐渐进入与之相应的五脏。所以,长期患骨痹不愈,再沾染到邪气,就会渗入肾脏;长期筋痹不愈,再沾染邪气,就会渗入肝脏;长期患脉痹不愈,再沾染到邪气,就会渗入心脏。长期肌痹不愈,再沾染邪气,就会内舍于脾脏;长期患皮痹不愈,再沾染邪气,就会渗入到肺脏。总之,这些痹证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地受到风、寒、湿气而导致的。

凡痹病侵入五脏,其表现的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临床表现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心痹的临床表现是血脉不通畅,心情烦躁则心悸,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喉咙干燥,易嗳气,逆气上乘于心就发生恐惧。肝痹的临床表现是夜眠多惊,饮水多,小便次数频繁,疼痛循肝经由上而下牵引少腹,且腹部如怀孕之状。肾痹的临床表现是腹部易作胀,骨萎而不能行走,不得不臀部着地蹭行,头抬不起来,背脊反而高耸过头。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痞塞不通。肠痹的临床表现是频频饮水而小便不利,腹中肠鸣,经常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膀胱痹的临床表现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烧灼之感,小便涩滞不爽,鼻孔流清涕。

五脏精气安静,则精神内守,躁动则易于耗散。如果饮食过量,肠胃就会受到损伤。痹之邪侵入到里引起呼吸喘促,即是痹发生在肺;邪犯入里,引起忧伤思虑,即是痹发生在心;邪犯入里,引起遗尿,即是痹发生在肾;邪犯入里,引起疲乏衰竭,即是痹发生在肝;邪犯入里,引起肌肉瘦削,即是痹发生在脾。总之,各种痹病日久不愈,就会进一步向内深入。在痹病中,若风邪偏胜的,那么病人就容易治疗。

黄帝问:患了痹病之后,有的严重的就会死亡,有的则会疼痛经久不愈,有的容易痊愈,这其中是因为什么呢?

岐伯答:痹邪若侵入到五脏则死,痹邪若稽留在筋骨的则久痛难愈,痹邪若滞留在皮肤间则容易痊愈。

黄帝问:痹邪侵犯六腑又是怎样的原因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度,是腹痹发生的根本原因。六腑各自有各自的腧穴,风寒湿邪在外侵入其腧穴,加之内伤饮食,内外相应,于是病邪就循着腧穴入里,留滞在相应的本腑,也就形成了内腑之痹。

黄帝问:怎样用针刺治疗痹病呢?

岐伯答:五脏各有腧穴,六腑各有合穴,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部位,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的经脉,可以判断病变涉及的脏腑,取相应的腧穴或合穴进行针刺,痹病就可以痊愈了。

【原文】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1]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2]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3]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4],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急[5],逢热则纵。

帝曰:善。

【注释】

[1]荣:通“营”,指营气。[2]洒陈:指均匀地散布。[3]悍:指勇猛,强劲。[4]经络时疏:意为经络时时空疏。[5]逢寒则急:受寒后则使筋脉拘急进而疼痛加重。

【译文】

黄帝问:营卫之气也能使人发生痹病吗?

岐伯答:营气,是水谷的精气所化生的。它与五脏相协调并散布于六腑之上,且能汇入脉中,可以循着经脉上下流动,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胃气,是水谷的悍气所化生的。它流动迅疾而滑利,难以进入脉中,故只能循行在皮肤肌肉之间,熏蒸在肓膜之间,敷布在胸腹之内。若营卫之气的循行逆乱失于协调,就会生病,这个时候,只要使营卫之气顺从调和,病就会痊愈。总之,营卫之气若没有与风寒湿邪相合,就不会引起痹病。

黄帝道:说得好!痹病患者,有的感到疼痛,有的感到麻木不仁,有的感到寒,有的感到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其中又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答:痹病出现疼痛,是因为寒气偏多,有寒才有痛。而那些不痛但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早已深入,营卫之气也因此运行涩滞,以致经络有时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卫的营养,因此麻木不仁。那些畏寒怕冷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寒与风寒湿痹邪相结合,加重阴寒,所以患者就会表现出畏寒惧冷。而那些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阳热与痹邪相结合而加剧,所以出现热象。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湿气太重,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气与阴气相结合,因此患者就多汗出而皮肤湿润。

黄帝问:痹病患者也有不疼痛的,这其中又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答:痹病发生在骨的,则身重;发生在脉的,则血瘀不畅;发生在筋的,则肢体曲屈不能伸;发生在肌肉的,则麻木不仁,发生在皮肤的,则寒冷。所以说像上述五种情况,就不会疼痛。一般说来,凡痹病一类的疾患,遇寒则筋脉拘急而导致疼痛加剧,遇热则筋脉弛缓而疼痛有所缓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