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本输第二 - 黄帝内经 - 唐品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黄帝内经 >

第38章本输第二

第38章本输第二

【题解】本输,即主要的腧穴。本篇主要论述了五脏六腑与经脉之气在肘膝关节以下出入流注经过的部位,以及每经井、荥、输、原、经、合各穴的名称、部位及手足之阳经脉、任督脉在颈项的穴名和部位,因为全篇进行推本求源的论述,所以将本篇命名为“本输”。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1]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岐伯曰:请言其次[2]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3],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4]者也,为腧;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腧;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输;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输;行于复留,复留,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5],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中者陷也,为腧;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6]而取之。足太阳也。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腧;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指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腧;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注释】

[1]阔数:指宽窄。[2]其次:在此表经络循行的顺序。[3]动而不居:常动而不休止。[4]方下:正当两骨之下的部位。[5]动而不休:指复溜穴部位有脉息跳动不止。[6]委:伏卧。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凡是想要运用针刺治病原理的人,都必须通晓十二经脉及其脉络循行的起点和终点;五脏输穴留止的地方、六腑阳经与五脏阴经交合的关系、经脉的气血随着四季变化而出入来往的情况、五脏的气血在经脉中流行灌注的状况、经脉与孙络的宽窄程度和深浅情况以及经脉气血的上下循行的部位等。关于这些问题,我想听一听您的见解。

岐伯答:让我来讲讲其中的条理顺序吧!肺脏所属的经脉血气,开始于少商穴,少商穴位于手大指端的内侧(即桡侧),距指甲角一分许之地,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的归属中属木。肺脏所属经气流行于鱼际穴,鱼际穴在手掌大鱼际的中后方,被称作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渊穴之中,太渊穴在手掌大鱼际后下一寸处的凹陷之中(即大鱼际上约一寸处,掌后的内侧横纹头动脉应手之处),被称作输穴。肺脏所属的经气由此通行于经渠穴,经渠穴位于寸后方的凹陷中(即桡骨茎突之内侧),即诊脉时中指所着之处,该处有桡动脉跳动不止,被称作经穴。肺脏所属的经气由此进入尺泽穴,尺泽穴在肘横纹中央部位(稍偏桡侧)的动脉应手之处,被称作合穴。这就是手太阴肺经所属经气的流行情况。

心脏的脉气开始于中冲穴。中冲穴位于手中指的尖端(距指甲的距离如韭叶宽),被称作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心包所属的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于劳宫穴,劳宫穴在手掌中央中指本节的后方中间(即第三、四掌骨之间),被称作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大陵穴,大陵穴位于掌后腕关节第一横纹的中央之地,在桡骨、尺骨之间,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凹陷中,被称作输穴。脉气由此行于间使穴,间使穴位于掌后三寸,两筋之间的凹陷处,若是本经发生病变之时,在这一部位上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而在无病的时候没有任何异常反应,被称作经穴。心包所属的脉气再由此进入于曲泽穴,曲泽穴位于肘横纹处肱二头肌腱内侧,当肘窝横纹中央(稍偏于尺侧)的凹陷处,取穴时需要前臂稍屈,被称作合穴。这就是手少阴心经(心包络经)的流行情况。

肝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开始于大敦穴,大敦穴位于足大趾外侧距离趾甲根一分之处,也可说是在大趾背侧的三毛中(即在大趾第一节的背面,趾甲根之后),被称作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肝脏所属的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于行间穴,行间穴位于足大趾、次趾之间,被称作荥穴。肝脏所属的脉气又由此注入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行间上二寸,第二趾骨连接部位之前的凹陷处,被称作输穴。肝脏所属的脉气后行于中封穴,中封穴的部位在足内踝前一寸五分处的凹陷处;在针刺这个穴位的时候,如果逆其经气,就会发生气血郁结;如果和其经气,就能使气血通畅;该穴位在摇动其足部时候才能被找到,在穴位处出现凹陷,而得其穴,被称作经穴。肝脏所属的脉气由此进入曲泉穴,曲泉穴位于膝内辅骨突起的下方和大筋上方处的凹陷处,只有在屈膝时才能得到,被称作合穴。这就是足厥阴肝经脉气的流行情况。

脾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开始于隐白穴,隐白穴位于足大趾的内侧前端,被称作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脾脏所属的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行于大都穴,大都穴位于足大趾本节后凹陷的中央处,被称作荥穴。脾脏所属的脉气由此注入太白穴,太白穴位于足内侧踝骨下方的凹陷处,被称作输穴。脾脏所属的脉气由此流行于商丘穴,商丘穴位于足内踝前下方的凹陷处,被称作经穴。脾脏所属的脉气由此进入阴陵泉穴,阴陵泉穴位于膝下内侧辅骨突起的后下方凹陷处;在伸展腿脚的时候才能得到该穴,它是脾经脉气汇集之处,被称作合穴。这就是足太阴脾经脉气的流行情况。

肾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开始于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心的凹陷处,被称作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肾脏所属的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行于然谷穴,然谷穴位于足内踝前方大骨下部的凹陷处,被称作荥穴。肾脏所属的脉气由此注入太溪穴,太溪穴位于足内踝后方、跟骨上方的凹陷处,被称作输穴。肾脏所属的脉气由此流行于复溜穴,复溜穴位于足内踝上二寸,它搏动不停止,被称作经穴。肾脏所属的脉气由此进入阴谷穴,阴谷穴位于膝内侧辅骨的后方、大筋的下方、小筋的上方,在按动的时候会感到脉跳的地方;在屈膝的时候才能得到该穴,是肾经脉气汇集之处,被称作合穴。这就是足少阴肾经脉气的流行情况。

膀胱所属经脉的血气开始于至阴穴,至阴穴位于足小趾外侧、距离趾甲一分许之地,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膀胱所属的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行于通谷穴,通谷穴位于足小趾外侧本节前的凹陷处,被称作荥穴。膀胱所属的脉气由此注入于束骨穴之中,束骨穴位于足小趾外侧本节后的凹陷处,被称作输穴。膀胱所属的脉气由此通过于京骨穴,京骨穴位于足外侧大骨下方赤白肉际处的凹陷处,被称作原穴。膀胱所属的脉气由此行于昆仑穴,昆仑穴位于足外踝后方、跟骨上方的凹陷处,被称作经穴。膀胱所属的脉气由此进入委中穴,委中穴位于膝弯中央处,是膀胱脉气汇聚之处,被称作合穴。可在伏卧时取得该穴。这就是足太阳膀胱经脉气的流行情况。

胆所属经脉的血气脉气开始于窍阴穴,窍阴穴位于第四足趾末端的外侧,距离趾甲一分许之地,被称作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胆所属的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行于侠溪穴,侠溪穴位于在足小趾次趾之间、本节前的凹陷处,被称作荥穴。胆所属的脉气由此注入临泣穴,临泣穴位于侠溪穴上行一寸五分、足小趾次趾本节后的凹陷处,被称作输穴。胆所属的脉气由此通过于丘墟穴,丘墟穴位于足外踝前下的凹陷处,被称作原穴。胆所属的脉气由此行于阳辅穴,阳辅穴位于足外踝上四寸、辅骨之前、绝骨末端之处,被称作经穴。胆所属的脉气由此进入阳陵泉穴,阳陵泉穴位于膝下一寸、外辅骨头前下方的凹陷处,是胆脉气的汇聚之处,被称作合穴,可在伸足时取得该穴。这就是足少阳胆经脉气的流行情况。

胃所属经脉的血气开始于厉兑穴,厉兑穴位于足大趾内侧、第二足趾的前端,被称作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胃所属的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行于内庭穴,内庭穴位于第二足趾之外侧的凹陷处,被称作荥穴。胃所属的脉气由此注入于陷谷穴,陷谷穴位于足中趾次趾之间、内庭上二寸的凹陷处,它被称为输穴。胃所属的脉气由此通过于冲阳穴,冲阳穴位于足跗上五寸的凹陷处,被称作原穴,可在摇动足部后取得该穴位。胃的脉气由此行于解溪穴,解溪穴位于冲阳后一寸五分、足跗关节上的凹陷处,被称作经穴。脉气由此注入于下陵穴,下陵穴就是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缘处的足三里穴,是胃的脉气汇集之处,被称作合穴。由此往下,在足三里穴下三寸的地方,就是上巨虚穴;再向下,在上巨虚穴之下三寸的地方,为下巨虚穴。大肠的脉气寄属于上巨虚穴,小肠腑的脉气则寄属于下巨虚穴,这都与足阳明胃脉密切相关,大肠、小肠都与胃的脉气连属在一起。这是足阳明胃经脉气的流行情况。

【原文】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而得之;三焦下腧,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1],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2]则泻之。

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腧;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3]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腧;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也,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是谓五脏六腑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刺上关者,呿[4]不能欠[5];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腧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挟项大筋之中发际。阴尺动脉,在五里,五腧之禁也。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6]。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注释】

[1]腨肠:此处指小腿肚。[2]闭癃:此处指小便不通。[3]大指次指:即食指。[4]呿:张口的样子。在此特指张口。[5]欠:打呵欠的样子。在此特指闭口。[6]藏之所宜:脏腑病变时针刺取穴所适宜的部位。

【译文】

三焦的脉气,穿于胸腹腔上中下三部,向上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它的脉气开始于关冲穴,关冲穴位于小指外侧的无名指的前端,被称作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三焦的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溜于液门穴,液门穴位于小指与无名指的指缝之间,被称作荥穴。脉气由此注入中渚穴,中渚穴位于无名指本节之后、两骨之间的凹陷中,被称作输穴。三焦的脉气由此通过阳池穴,阳池穴位于手腕背侧横纹的凹陷处,被称作原穴。三焦脉气由此流行于支沟穴,支沟穴位于腕后三寸、两骨之间的凹陷处,被称作经穴;三焦的脉气由此进入天井穴,天井穴位于肘外侧大骨上方的凹陷中,被称作合穴;该穴在屈肘时才能被取得。三焦的下腧穴位于足太阳经之前、足少阴经之后,从膝盖窝的外侧而出,被称作委阳穴,它是太阳经的别称,属于手少阳经。三焦又与足少阴经及足太阳经互相联系,属于足太阳经的别络,其脉气从外踝上行五寸,由别络进入,贯穿腿肚,从委阳穴出后再进入足太阳经的正脉,后进入腹中与膀胱相联系,从而制约下焦之气。下焦气若实便会导致小便不通,下焦气虚就会导致遗尿;属虚的当用补法治之,属实的当用泻法治之。

小肠的脉气向上运行与手太阳经相合。它的脉气开始于少泽穴,少泽穴位于手小指前端的外侧部,被称作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小肠的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行于前谷穴,前谷穴位于手外侧小指本节前的凹陷处,被称作荥腘穴。小肠的脉气由此注入后溪穴,后溪穴位于手外侧小指本节后的凹陷处,被称作腧穴。小肠的脉气由此通过腕骨穴,腕骨穴位于手外侧腕骨前方的凹陷处,被称作原穴。小肠的脉气由此行于阳谷穴,阳谷穴位于掌后锐骨下方的凹陷处,被称作经穴。小肠的脉气再由此进入小海穴,小海穴位于肘内侧距离大骨外缘五分处的凹陷之地,只有在伸展手臂时才能准确地取得此穴,它是小肠脉气汇聚之地,被称作合穴。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脉气的流行状况。

大肠的脉气向上运行与手阳明经相合。它的脉气开始于商阳穴,商阳穴位于手大拇指内侧食指的前端外侧部,被称作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大肠的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食指本节前方凹陷中的二间穴,被称作荥穴。大肠的脉气由此注入食指桡侧本节后方凹陷中的三间穴,被称作腧穴。大肠的脉气由此通过于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拇指和食指的掌骨之间,被称作原穴。大肠的脉气由此行于阳溪穴,阳溪穴位于腕关节桡侧、两筋之间的凹陷处,被称作经穴。大肠的脉气由此进入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肘外辅骨内的凹陷处,只有在屈肘的时候才能准确地找到此穴,是大肠的脉气汇集之地,被称作合穴。这就是手阳明大肠经脉气的流行状况。

以上所说的,就是五脏六腑的脉气出入流注之时所经过的主要腧穴。五脏中各有五穴,一共五五二十五个腧穴;六腑中各有六穴,一共六六三十六个腧穴。六腑的经气都开始于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这三条阳经,而同时其中的三焦腑、大肠腑、小肠腑的经气又向上与手三阳经分别相交合。这样就能使每腑都有其对应的经脉,同时相互之间得到紧密的联系。

在左右缺盆之间的正中央是任脉的天突穴。天突穴两旁的第二行经脉上的穴位,贴近着任脉之侧的动脉搏动处,属于足阳明胃经,被称作人迎穴。人迎穴之外的第三行经脉上的穴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被称作扶突穴。扶突穴之外的第四行经脉上的穴位,属于手太阳小肠经,被称作天窗穴。天窗穴之后的第五行经脉上的穴位,属于足少阳胆经,被称作天容穴。天容穴之后的第六行经脉上的穴位,属于手少阳三焦经,被称作天牖穴。天牖穴之后的第七行经脉上的穴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被称作天柱穴。天柱穴之后居于颈之中央的第八行经脉上的穴位,属于督脉,被称作风府穴。至于在腋内的动脉搏动处的穴位,属于手太阴肺经,被称作天府穴。另外,在腋下三寸的穴位,则属于手厥阴心包络经,被称作天池穴。针刺上关穴时,患者需要张口才能发现穴位所在的凹陷,所以只能张口取穴,不能闭口。针刺下关穴时,要闭口才能发现穴位所在的凹陷,开口则凹陷消失,所以只能闭口取穴,不能张口。针刺犊鼻穴,要屈膝才能发现穴位所在的凹陷,所以只能屈膝取穴,不能伸展。针刺内关穴和外关穴,只能伸展手臂取穴,不能弯曲。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位于结喉两旁的动脉搏动处,与其脉气相通的该经腧穴分布于胸壁之中。其次是手阳明大肠经的扶突穴,它位于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外,但不及曲颊,而是在曲颊下一寸的地方。由此旁开是手太阳经的天窗穴,它的位置正当下颌角下方动脉搏动的凹陷处。由此斜向上是足少阳胆经的天容穴,它的部位在耳下部、下颌角的后方。手少阳三焦经的天牖穴位于耳后方,在该处向上的地方有完骨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位于项部大筋外侧沿发际的凹陷处。属于阴的尺动脉,在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之上的部位,误刺该穴,会使五输穴所内行的脏气衰竭,所以这是一个禁刺的穴位。

肺和大肠相互配合,大肠是输送糟粕、排泄粪便的器官;心和小肠相互配合,小肠是接受胃所下移的腐熟的水谷,并分别水液和糟粕的器官;肝和胆相互配合,胆是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器官;脾和胃相互配合,胃是受纳、消化食物的器官;肾和膀胱相互配合,膀胱是蓄积和排泄水液的器官。手少阳三焦隶属于肾,而肾脏的经脉又上连于肺,肺能通调水道,所以肾脏能统率三焦与膀胱两个水腑而主水液代谢。三焦是全身水液通行的路径,具有疏通水道的作用,它还下通膀胱,与膀胱直接联系。上面所说,肺心肝脾肾五脏都各有一腑与之相配合,在六腑之中,唯有三焦没有配属,所以称它为孤腑。以上就是五脏六腑相互配合的状况。

在春天发病时进行针刺,宜取用浅表部的络脉、十二经的荥穴以及大经的分肉之间的部位。病情严重,则应该进行深刺;病情轻微的,则应该进行浅刺。在夏天发病时进行针刺,宜取用十二经的腧穴、孙络以及浮现在肌肉皮肤表面的浅表部位。在秋天发病时进行针刺,宜取用十二经的合穴,而其余的方面,就如同春天用的刺法一样,也宜取用大经分肉之间的部位,但根据病情的轻重,进行或浅或深的针刺。在冬天发病时进行针刺,宜取用十二经的井穴以及各经的腧穴或背腧穴之类,同时还要深刺并留针。这是根据四时气候演变的次序、经气血脉运行的深浅部位、疾病所侵入的不同部位、脏腑不能改变时所适的部位而决定的四时刺法。至于治疗转筋病,要注意让患者站立着取穴针刺,就可以迅速消除痉挛的症状。至于治疗四肢偏废的痿厥病,要让患者仰卧并伸展四肢后再进行针刺,就可以使气血运行畅通,立刻使其感到轻快。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