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九针十二原第一
第37章九针十二原第一
【题解】九针,是指古代针刺治疗所用的九种不同形状的针具;十二原,是指脏腑真气输注于体表的处所,也是治疗脏腑疾患的十二个要穴。本篇详细明确地介绍了九针的名称、形状以及不同的用途;介绍了十二原穴的名称及其各自所对应的脏腑,并说明了五脏六腑有病,可以分别取用相应的十二原穴来进行治疗的道理。所以将本篇命名为“九针十二原”。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1],而属[2]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3],无用砭石[4],欲以微针[5]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6]。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注释】
[1]不给:指生活上不能自给自足。[2]属:接续。[3]毒药:指古人对药物的通称。[4]砭石:指古代用来治病的工具,用石头打磨而成。[5]微针:在这里指九针。[6]纪:指条理,刚要,在这里引申为条理清楚的理论体系。
【译文】
黄帝问岐伯:我爱民如子,给养百官,并向他们征收钱粮赋税。我怜悯他们时常不能生活自给,还时不时地生病。对于疾病的治疗,我想叫他们不使用药物、砭石,而是仅仅用微小的针,刺入皮肤,得以舒经活络,调和血气,在经脉中逆来顺往出入会合。为了将这种疗法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就必须明确正确的使用方法,而使它永远都不会被埋没,历经久远,便于运用而不容易忘记,所以就必须使记录有纲有纪,条理清晰,清楚地分出章节,辨明表里关系,最后确定气血终而复始地循行于身体的各项规律。还要把各种针具的具体形状交代清楚。因此,我想综合上面的问题先著一部针经。现在,我想听听你对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
【原文】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1]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2];不知机道,叩之不发[3]。知其往来,要与之期[4]。粗之暗[5]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6]。逆而夺之,恶[7]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注释】
[1]小针:泛指九针。[2]不可挂以发:指不出现半点偏差。[3]叩之不发:比喻有失机宜就如同箭在弦上却不能发射出去一样。[4]要与之期:指总是能够契合针刺的时机。要,总是。[5]暗:意为昏昧。[6]正行无问:指奉行正确的方法而不是去向别人请教。[7]恶:何,哪里。
【译文】
岐伯回答:让我尽我所能依次陈述,使它条理清晰,从一到九,终始不乱。先谈谈针刺治疗的一般道理。运用小针治病的要领,说起来很容易,但是要深得其要,领悟到精妙的境界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技术低劣的医生只会观察病人的形体,单从表面上辨别病情;而技术高明的医生则会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气血盛衰的情况来加以针治。神啊!神啊!气血循环于经脉,无论出入都应该有一定门户,邪气便是通过这样的门户而进入身体内的。没有辨别出疾病的性质,又怎么能了解到疾病的来源,从而进行诊治呢?再说针刺的奥妙之所在,关键在于针刺的快慢。庸医只会死守四肢关节附近的若干与之相对应的穴位;而高明的医生,却能察觉出病人经络中气的变化动静,从而选取相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人体经络气机变化循环是离不开穴位空窍的,在这些空窍中蕴含着气血虚实盛衰的变化的玄机,是极尽精密而微妙的。当邪气充盈之时,不可采用迎而补之的方法;而当邪气衰减时,也不能采用追而泻之的方法。懂得气机变化之理的医生,严守气之往来的机要,及时采用补泻之法,就不会有丝毫差错;不懂得气机变化之理的医生,到了应该补泻的时候就不能正确及时地运用,像是箭扣在弦上,应当发射却迟迟不发射一样。所以必须掌握经气的往来运行的变化,才能把握刺针的正确时间。而粗率的医生对此却昏昧无知;只有高明的医生才能体察到其中的奥妙。再说气的逆顺,正气已去者,为逆;正气来者,为顺。清楚地了解气的往来和逆顺变化,就可以毫不犹豫地及时施行针法了。明知正气已虚反用泻法,怎么会不更虚呢?邪气盛,反用补法,怎么会不更实呢?相应的,随着邪气而和它的去势相顺,用补法济其不足,那么正气怎么会不由虚转实呢?迎之的泻法,或随之的补法,都应该在用心体察气机变化后,再灵活运用,这样才能调节虚实。掌握了这个关键,刺针之道也就尽在其中了。
【原文】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1],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2],排阳得针[3],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4],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以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5]者为宝,正指直刺[6],无针左右,神在秋毫[7],属意病者[8],审视血脉,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尖如氂[9],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长,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10],其锋微员,以泻机关[11]之水也。九针毕矣。
【注释】
[1]宛陈则除之:恶血郁积已久就要将之清除。[2]放而出之:摇大针孔使邪气得以排出。[3]排阳得针:在排开表面的阳气之后出针。得,取得,在此处指出针。[4]如蚊虻止:意为针刺的动作很轻缓,如同蚊虫在皮肤上叮咬一般。[5]坚:指精神坚毅、手指坚实两方面而言。[6]正指直刺:指以端正的指法在刺针的时候垂直而进。[7]神在秋毫:指精神贯注于极为细微的针刺技巧之上。[8]属意病者:指意念集中于患者的血脉特点之上。[9]氂(máo):牦牛尾,言针细如牦牛尾毫。[10]梃:指棍棒。[11]机关:指身体的关节。
【译文】
凡在刺针的时候,正气虚弱,当用补法,使正气充实;邪气盛实,当用泻法,以疏散病邪;对于恶血郁积日久而凝结,应当给予祛除;对于病邪亢进,邪气胜于正气的,则用攻下法,以使邪气外泄。古经中的《大要》篇说过进针徐缓而出针急速为补法;疾速进针而徐缓出针的为泻法。这里所说的补泻虚实,应为似有似无的感觉;根据针刺后得气的先后,进而选择是留针还是去针。不管是补法还是泻法都要让患者感觉到,补之有所得,泻之有所失。
调和虚实的补泻方法,尤以针的使用最为理想。虽然补泻各有它合适的时机,但都可以用刺针实现。所谓泻法,就是很快地持针刺入,得气后要缓缓地出针,并且摇大针孔,然后出针,排出表面的阳气,打开一条出路,使邪气得以外泄。如果出针前按闭针孔,就会使邪气藏于内,血气得不到疏散,邪气也就出不来。所谓补的手法,就是随着经气的方向而进针,以补其气。像这样在气去之后再行针,医生的意念、手法可轻松随便。而在行针导气和按穴下针时,又要轻巧些,和蚊子叮在皮肤上一样,若有若无。留针和出针的时候,更要像蚊子叮完皮肤后悄然离去一样,而感觉上似乎它还停留在原地那样的轻巧。出针时,又要像是离弦的箭一样利落干脆,右手出针,左手迅速按针孔,经气会因此而停留,中气不会外出,针孔闭上后,中气仍然会充实,也不会存在瘀血,若存在瘀血,应当及时去除。
持针的方法,把持得坚定有力最为可贵。对准穴位,端正刺入,进针时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夹持针具,不可偏左,也不可偏右。在操作使用中,必须认真体会针下的感觉,悉心体会,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审视其血脉是虚是实,这样才不会因为贸然进针而造成不良后果。将要针刺的时候,要体察病者的脾气、卫气和面部神色的变化,这样才会知道病人的神色是盛是衰,对此不能有任何差池,从而测知病气的存亡。如果血脉横结在腧穴周围,看起来非常清澈,用手去按压也能感觉得到它的坚实,那么在刺针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免碰及。
九针的名称和形状都各不相同。第一种叫镵针,长度是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员针,长度是一寸六分;第三种叫鍉针,长度是三寸半;第四种叫锋针,长度是一寸六分;第五种叫铍针,长度是四寸,宽度是二分半;第六种叫员利针,长度是一寸六分;第七种叫毫针,长度是三寸六分;第八种叫长针,长度是七寸;第九种叫大针,长度是四寸。鍉针的设计是针头大而针尖锐利,适用于浅刺,用以泻除皮肤表面的邪热。员针的设计是针尖椭圆如卵形,可以用于按摩,主治邪气在分肉之间的疾患,用时不致损伤肌肉,进而使分肉之间的气血疏泄。鍉针的设计是针尖像黍粟一样圆而微尖,不会刺入皮肤,主要的作用是按摩经脉、流通气血,但用时不宜陷入肌肉,否则,就会损伤人体的正气。锋针的设计是针锋锐利,三面有锋棱,适用于热毒痈疡或经络久痹的顽固性疾患。铍针的设计是针尖如剑锋,适用于痈疡等疾患,可用来刺破排脓。员利针的设计是针尖大如牦尾,圆且锐利,针身略粗,能用来治疗急性病。毫针的设计是针尖纤细如蚊虻之喙,可以用来静候气的徐缓到来;而因为其针身微细,适宜于持久留针,用来扶养真气;同时还适宜于治疗痛痹的疾病。长针的设计是针尖锋利而针身细薄,可以用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症。大针的设计是针体如折竹,粗而且巨,针尖略圆,可以用来治疗水气停留于关节而致浮肿的疾病,作为泻水之用。明白了这些道理,九针的情况就能完全掌握了。
【原文】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1],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2]。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岐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3];一其形,听其动静[4],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5],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之会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胀取三阳,飧泄[6]取三阴。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
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注释】
[1]清气在下:因清冷而形成的邪气处于人体的下部。[2]取三脉者恇:指对阳气不足的患者采用针刺其六腑经穴的方法使其形气虚衰。[3]知其散复:指认识并掌握患者气血消散与恢复的契机。[4]一其形,听其动静:专心辨察患者身体强弱和举止变化等。[5]重竭:指阴气受到损伤而严重衰竭。[6]飧泄: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肠鸣腹痛等为主要证候的泄泻。
【译文】
邪气侵犯经脉之内的具体情况是:常常由头部侵入,所以说邪气处于人体的上部;由饮食不节所形成的浊气,往往滞留在肠胃,所以说浊气处于人体的中部;清冷寒湿之邪,大多从足部侵入,所以说清气处于人体的下部。因此,在针刺的时候,上部取筋骨陷中的各经腧穴,由风热造成的邪气就会被泄出。针刺中土的经脉(指足阳明胃经),能够排除滞留在肠胃中的浊气。凡是病在浅表的,不宜刺深,若是控制不住刺得过深,邪气也会随之加深,进而加重病情。所以说皮、肉、筋、脉,各有各自的一定部位,而每种病也各有与之相适宜的治疗方法。九针之形状各不相同,各有其适应的病症,要根据病情适当选用。凡是实证不能用补法,虚证不能用泻法。如果正气不足的反用了泻法,或是邪气有余的却反用了补法,都会使病情加重,也就成了病上加病。在病重的时候,如果误泻了五脏阴经的经气,就会造成死亡;而如果误泻了六腑阳经的经气,就会使病人形体衰败,很难恢复。误泻阴经,就会使脏气耗竭,最终致死;误泻阳经,损耗阳气,会让人发狂。这些都是用针不当所带来的危害。
针刺之后,如果没有得气的感觉,应当继续施行手法,而无须拘泥于手法的次数多少,必须等待经气到来。如进针之后,有了得气的感觉(即“气至”),便可以出针,不必再进行针刺和留针了。九针各有它的适应证,因而针的形状也各有不同,应该根据病情选用,这样才能适合其所需。针刺的要领,就在于得气,针下得气就会有治疗效果,这个治疗效果,就好像风吹云散,明朗的青天立马显现一般。针刺的主要道理,就完全包括其中了。
黄帝说:我想听你讲一讲五脏六腑的经气所出之处的具体情况。
岐伯答:五脏都有各自属于自己的经脉,每条经脉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五条经脉又各有五个穴,一共是二十五个腧穴。六腑也各有其自己的经脉,每条经脉又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六条经脉上各有六个穴,一共有三十六个腧穴。人体的经脉共有十二条、络脉十五条,合起来共有二十七条经络,它们通行出入于周身上下手足之间。脉气所初始的地方,如同泉水的源头,被称作井;脉气所流过的地方,像刚从泉眼中涌出的微小水流一般,被称作荥;脉气所灌注之地,像水流渐渐汇聚输注于深处一样,被称作输;脉气所行之地,像洪大的水流迅速地流过一样,被称作经;脉气所进入的地方,如同百川的会合入海,被称作合。这二十七条气脉的流注循行都处在五腧之中。人体经络汇聚的时候,共有三百六十五个会合处,懂得这其中道理的人,一句话就能将所有的问题解释清楚,不懂其中奥妙的人,在阐述问题的时候就会漫无边际。这里所说的节,指的是神气运行活动、出入内外之所,着重于内部功能的反映,而并非指皮、肉、筋、骨的局部形态。
在进行针刺的时候,医者必须要先观察病人的气色和眼神的变化,以了解病人是处于精神气血涣散状态还是有所恢复,专心观察患者的身体强弱和举止变化的情况,同时还要通过诊脉,从脉象的动静掌握邪正的盛衰情况。在进针的时候,右手持针,主要任务是进针;左手以两指夹持住针身,防止其倾斜和弯曲,帮助进针顺利。针刺入后,等到针下有了得气的感觉,即可考虑出针。
凡是将用针刺进行治疗之前,医者一定要先诊察患者的脉象,只有根据脉气所呈现出的病情轻重情况,才能根据这些情况进行针刺治疗。如果病的五脏之气已经衰竭,用针刺治疗的医生却反用针去补在外的阳经,补阳则愈虚其阴,虚上加虚,这样所导致的结果叫作“重竭”。脏气重竭的病人必死,这是由于是五脏之气虚竭而死,所以临死前的表现是安静的。形成“重竭”的主要原因是医者的误治,违反了脏气阴虚理应补脏的原则,选取了腋下与胸前交会处脏气所出的经穴,最终促使脏气愈趋虚竭导致病人死亡。如果病人的五脏之气已虚于外,而医者反去补在内的阴经,这样导致的结果叫作阳气愈竭的“逆厥”。逆厥的病人也必死,由于五脏之气有余,因此病者在临死前的表现是烦躁的。这也是由于医者的误治,违反了阳气已虚理应补阳的原则,反而误泻四肢末梢的穴位,这样促使了阳气愈趋虚竭进而导致死亡。凡针刺用泻法的,当已经刺中病邪的要害之时,仍然留针久滞,反而会使精气耗损;而刺中了要害,但是邪气未尽、正气未复便过早出针,就会使邪气滞留于针刺之处。但未经运用适当的针刺手法,就立即出针的,就会使邪气留滞,病情就会加重。精气外泄过早出针,邪气留滞于气分,就会使肌肤上发生痈疡。
五脏有在外的六腑相应,互为表里,六腑与五脏之气相应的还有十二个原穴。十二个原穴的经气多出自于两肘两膝下的四肢关节部位。这些四肢关节以下部位的腧穴,都可以主治五脏的疾病。凡是五脏发生的病变,就应当取刺这十二个原穴来进行治疗。因为这十二个原穴,是用来承接全身三百六十五节精气汇集的地方。所以五脏有疾病时,相应的变化就会反映在十二个原穴的部位上。十二个原穴各有其相应的脏腑,全面观察十二原穴反映出的现象,就可以了解相应脏腑的得病情况了。
五脏之中的少阴就是肺脏,肺气的本源出于太渊穴,太渊有左右共有两穴。阳中的太阳是心脏,它的原穴位于大陵穴,左右共有两穴。阴脏中的少阳是肝脏,肝气出于太冲穴,左右共有两穴。阴脏中的至阴是脾脏,其本源出于太白穴,左右共有两穴。阴中的太阴是肾脏,它的原穴是太溪,左右共有两穴。在胸腹部脏器附近,分别有膏和肓的两个原穴。膏的原穴是鸠尾,属于任脉,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气海,属于任脉,也仅有一穴。所有以上五脏共十穴,加上膏和肓的各一穴,合计十二穴。这十二个原穴,都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所以针刺可以疏通其中的气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凡患腹胀病的,当取用足三阳经,即取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凡患完谷不化的泄泻症的,当取用足三阴经,即在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现在来说一说五脏出现疾病的情况。五脏有病,打个比方来说,就如同人的皮肉中扎进了刺,物体上出现了污点,绳子上有了结扣,河道中发生了淤塞的情况一样。刺扎得日子虽久,但是可以将它拔掉;沾染污点的日子虽久,但是仍然可以将它洗掉;打上的结扣日子虽久,但是仍然可以将它解开;河道淤塞的日子虽久,但是仍然可以将它疏通。一些人认为久病是无法进行治疗的,这种说法并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