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黄帝内经 - 唐品主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黄帝内经 >

第18章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第18章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题解】本篇首先讨论了惊恐、恚劳、劳逸、过用等原因导致经脉失其常度,五脏功能紊乱而出现喘、汗等病变;继而以饮食入胃后,在人体输布过程为例,阐明经脉的作用及诊寸口“以决死生”的机理;并简要论述三阴、三阳脉气独至的病变、脉象和治法。因本篇论述的内容都与经脉有关,但又不专论经脉巡行等,专论各经病症的鉴别诊断,故名。

【原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1],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2]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3]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4]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5]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6],此为常也。

【注释】

[1]勇怯:指体质强弱。[2]恚劳:泛指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恚,恨,怒。[3]淫气:指妄行之气。这里指过盛而为害之气。[4]度:同“渡”。[5]摇体:指身体活动幅度过大。[6]过用:使用过度。指七情、劳逸、饮食超出常度,就成为致病因素。

【译文】

黄帝问道:人的居住环境、活动程度、体质强弱各有不同,经脉血气也会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吗?

岐伯回答说:凡是人的惊恐、激愤、劳作、活动或安静等状态,都会影响经脉血气,并使其发生变化。因此,夜晚行路就会使肾气受到惊扰,使之不能内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如果肾气外泄逆乱严重,就会侵袭肺脏。因为身体坠落而受到惊吓,就会扰动肝气,那么气喘就出于肝脏,如果肝气过乱严重,就会伤害脾脏。由于突然受到惊吓而恐惧,就会扰动肺气,那么气喘就会出于肺脏,如果肺气受损严重还会损伤心脏。涉水或不慎跌倒就会使肾脏和骨受到影响,则气喘出于肾脏和骨,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壮的人很快就会血气通畅,身体随之恢复正常,而身体虚弱的人就会因为恐惧而导致血气流通不畅,邪气乘虚而入,进而引发疾病。所以说,诊病的方法,必须善于观察患者身体的强弱和骨肉皮肤的情况,从而掌握病情,这是诊病的重要方法。

饮食过饱的时候,就会造成胃部津液外泄而出汗;遭受惊吓而伤及精气的时候,就会导致心液外泄而出汗;负重远行的时候,就会影响主管骨的肾脏,从而导致津液外泄而出汗;由于恐惧而快跑的时候,就会损伤肝气,从而导致津液外泄而出汗;身体动作幅度过大、劳累过度的时候,就会影响主管四肢肌肉的脾脏,从而导致津液外泄而出汗。

所以,在春夏秋冬和四时阴阳的变化中,人体所患的疾病都是源于饮食过量、劳作过度和情绪波动过大,这可以说是一条不变的规律。

【原文】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1]于筋。食气入胃,浊气[2]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3]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4]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5]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足乔>;[6]前卒大[7],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8],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9],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疒肙)心[10],厥气留薄,发为白汗[11],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注释】

[1]淫气:指滋润濡养之气。[2]浊气:指饮食水谷精微中比较稠厚浓浊的部分。[3]腑:指经脉。[4]揆度:揣度,诊察。[5]表里:表里经。此处指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6]<;足乔>;:指阳跷脉。[7]卒大:突然肿大。卒,通“猝”。[8]真:指真脏脉。[9]独啸:独盛。[10]真虚(疒肙)心:谓真气虚弱,心中酸痛不适。[11]白汗:自汗。

【译文】

饮食水谷进入胃部以后,经过消化,将一些精微之气输注到肝脏;渐渐充盈肝脏以后,就开始濡润全身的筋脉。饮食水谷进入胃部以后,经过消化,将饮食水谷精微的浓浊部分输注到心脏;渐渐充盈心脏以后,就开始濡润全身的血脉。血气流行在血脉之中,而上归肺脏,肺脏会合百脉之后,再将精微物质输送到皮毛;经脉之气会合精气以后,就转而运行在血脉之中;精气在血脉中与津液相互作用,人的水谷之精气就会不断产生并使人的精神健旺。经脉中的水谷之精气,都藏守在肺脏和此外的心、肝、脾、肾四脏之中。所有经脉必然流经的部位是手部的气口,因而气口的脉象自然平顺就能证明经脉之气健旺正常。气口虽然只有寸许之长,却可以根据其脉象来决断病情是否可以医治。

水液进入胃部以后,能够散布津液并随津液继续运行,上行输送到脾脏;经过脾脏的运化,其中的精华又向上输送到肺脏,进而发挥疏通和调节水液的作用,之后向下输送到膀胱。水液的精华散布全身,与五脏的经气一同运行而滋养人体。如果水液的运行符合四时、五脏与阴阳的规律,就能揣测人体情况是正常的。

太阳经脉之气偏盛,出现厥逆、喘息、虚弱、气逆等症状时,是由体内阴气不足而阳气偏盛造成的,治疗时应当对表里两条经脉都进行泻法刺治,选取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的太溪穴进行针刺。阳明经脉之气偏盛,这是由太阳、少阳经气与阳明经气相并造成的,治疗时应当采用泻法针刺足阳明经的陷谷穴,用补法针刺足太阳经的太白穴。少阳经脉之气偏盛,这是由气逆造成的。阳跷脉前的少阳经脉突然肿大,治疗时应当选取足少阴经的临泣穴进行针刺。少阳经脉偏盛,说明少阳经气太过。太阴经脉搏动过大,就要注意诊察是否有真脏之脉出现。如果五脉脉气较少,胃气不能平和,就说明是太阴经脉自身过于亢盛造成的,宜用补法针刺足阳明经的陷谷穴,用泻法针刺足太阴经的太白穴。二阴经脉偏盛,这是由少阴经脉热厥造成的,虚阳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之脉就会竞相亢盛,表明病气在肾,治疗时应当对表里经络都进行刺治,用泻法针刺足太阳经的昆仑穴和飞扬穴,用补法针刺足少阴经的复溜穴和大钟穴。厥阴经脉偏盛,说明厥阴经气太过,会出现真气虚弱、心脉不通等症;如果厥逆之气留滞下来并侵害厥阴经脉,患者就会发自汗症,治疗时应当采取调节饮食和用药治疗并重的方法,并选取厥阴经上的太冲穴进行针刺。

【原文】

帝曰:太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1]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注释】

[1]伏鼓:脉沉伏而鼓指有力。

【译文】

黄帝问道:太阳经脉象的特点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的脉象如同三阳经脉相会之气,有力而外浮。

黄帝问道:少阳经脉象的特点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少阳经的脉象与一阳经脉一样,滑而不实。

黄帝问道:阳明经脉象的特点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阳明经的脉象大而外浮。此外,所谓太阴经的脉象搏指有力,是说太阴经脉虽是开始沉浮之脉,但并未全部沉伏下来,因而仍能搏指有力;二阴经的脉象总是搏指有力,表明肾气沉而不浮。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