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第24章 - 开国皇后升职记 - 黄柏山人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24?第24章

24第24章

◎维护◎

勤务殿中,陈御史正在参奏皇后,措辞相当激烈。

“……皇后当为母仪天下的典范,却不愿安居后宫,这般抛头露面,实乃有违祖制!”

皇上听到他这话,直接被给气笑,

“祖制?朕是这大安的第一任皇帝,朕祖上的女先人,皆需在外奔波劳累,从无女子不可抛头露面之说。”

陈御史还想开口,却听皇上接着道。

“朕知道,你们肯定要说什么此一时彼一时,可是朕与皇后除了这身份地位有变,其他方面有何变化?当了皇帝皇后,这大安的百姓都是我们的子民,需要处处仰仗我们,家里的负担更重却入不敷出,皇后愿意为朕、为这个家分忧,有何不可?”

这是皇上最真实想法,当初年少时,他做梦都想娶个能帮他分担压力的妻。

却因家贫,直到而立之年才实现娶妻的愿望,可他娶的是个地方大族家的小姐,待他温柔贤惠,能帮他打理生活起居,乃至用他照顾管理好姬妾子女,却也只将自己自缚于后院一片天地中,需要他的供养。

也就是说,他的妻子不仅不能像他少年时所期待的那样,给他分担对外的压力,还成了他的负担,可他对此不能有半分抱怨,因为这才是上等人家的常态。

现在皇后终于愿意抛开那些个礼规,开始展现她的能力,为他出谋献策,从而为他带来诸多帮助。

这一年多,终于让他体会到别人所说的夫妻齐心、其利断金的好处,他高兴还来不及,凭什么要听这些人的挑唆?

面对这种因出身、成长及受教育环境不同,而形成的思想认知方面的巨大差异,陈御史不禁有些辞穷,下意识看向林丞相。

接收到下属发来求救信号,林丞相为他的无用感到有些恼怒的同时,还是迅速组织好语言道。

“陛下,陈御史虽有失言之处,但是他的顾虑还是有道理的,皇后娘娘位居中宫,当以宫务为重,怎可将精力花在宫外?朝中人才辈出,皇后娘娘若有需要,尽管差遣便是,何必要劳动娘娘凤体亲力亲为?”

皇上听出来了,这是林丞相一派的人,在上次无功而返后,仍不死心,便想以皇后私下出宫抛头露面不合礼规为由,将刚选出来的那批人,乃至宫中产业的控制权给夺去。

他们早就推断出了他与皇后的后继计划,见到皇后对那一千多人的安排后,更能肯定他们的推断。

可他一直不提,他们就想用这种方式逼他,若真叫他们成全拿到管理那批人和宫中产业的权力,那么他们就能在接下来的出海计划中占据绝对的主导权。

说到底,还是权与利太过动人心,只是对于穷怕了的皇上而言,对方打他的未来钱袋子的主意,比与他争权更可恶。

“那些宫中产业是朕与皇后的私产,朕要忙于前朝政务,皇后负责打理私产,不是应有之义?你们家中的夫人不出门?不打理家务?”

林丞相正待开口,知道他又想拿皇帝无家事的那套所谓大义来说事,崔丞相迅速抢先接过话。

“陛下英明,皇后娘娘聪慧过人,又有识人之能,令臣等十分钦佩,陛下有此贤内助,定能早日解决当下这入不敷出的困境。”

即便皇上心里清楚,这个老家伙也在惦记他那些还没到手的未来手入,但是他的话,就说得好听多了。

“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尚早,不过既然话都说到这里了,朕也就趁此机会,与诸位卿家将话说开了。”

听到皇上终于不再藏着掖着,在场众人顿时来了精神,有些话不挑明,他们就不好议论,也不好做出应对。

“在场诸位可能也已有所猜测,是皇后提醒了朕,现在不仅朝廷穷,百姓也穷,一穷就没钱,没购买能力,朕与皇后的作坊所生产的东西,若在大安境内销售,难免会有与民争利之嫌。”

崔丞相迅速恭维了一句,“皇后娘娘大义,令臣等敬服!”

皇上欣慰的点头,然后接着道。

“嗯,皇后如此大义,朕当然支持,所以我们商量过后,一致决定要重开海路,出海牵扯太大,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和投入,近期招募的这批人,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宫中资金也很有限,又不忍给朝廷增加负担,朕与皇后只好一步一步慢慢来。”

皇上的视线扫过场上众人,尤其是以林丞相为首那些跳出来参奏皇后的大臣。

林丞相在皇上的注视中,只能恭敬的低下头,他本来还想以‘与民争利’为由,逼皇上将那些宫中产业的管理权交出来,结果人家根本没给机会。

“皇后说,失败的风险,就由我们夫妻担了,成功了,朝廷就能参与进来,也就是说,你们不用如此心急,朕与皇后的心里,只会想着如何做,才能对朝廷与百姓更好。”

众位大臣跪地伏身齐呼,“皇上圣明,皇后娘娘贤明!”

抛开个人心思与算计,在场众人此时都是真心敬服皇上、皇后的,他们不得不承认,换成他们,肯定没有这般顾大局的胸襟。

柳明月知道此事后,只是暗自记在心里,没做任何反应。

现在的前朝大臣们身份背景复杂,他们都有着不同的出身来历,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势力派系。

大安朝初立,维持稳定才是重中之重,在这个前提下,连皇上个人的喜恶都需为之让步,更别说她一个皇后。

比徐庆业先入京,曾短暂的坐上过皇位,却注定不会留下什么历史痕迹的那些前车之鉴,已然再三诠释轻举妄动的结果,就是动摇这好不容易才立起的国本。

这也是柳明月在了解过当前的国情,与这个时代的一些信息后,放弃先通过那些作坊逐步积累资本的原定计划,选择投入大,还需冒巨大风险的出海计划的原因。

在她本人所生活的世界中,那些外国列强最喜欢通过挑起外界战争,用以转化本国内部的种种斗争与矛盾。

如今,她想在这个大安借用一下这种策略,当然,她肯定做不来去挑起别国矛盾的事,顶多也就是让那些无恶不作的海盗遭殃而已。

在大安境内发展,以她与皇上的身份,只是与民争利压根就不算什么,就怕会与现有的利益集团争利,从而产生矛盾,还给人留下把柄。

毕竟从古至今,‘与民争利’都是一项很好用的罪名。

因为通过它,可以轻松挑起百姓和那些自诩正义,同情弱小的读书人的愤慨,由此制造出各种矛盾与对立,达到上位者想要的目的。

可是当下的大安,仅通过各种税收,纵有在开国之初,便实施的各种减赋惠民政策助民休养生息,所得收入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短时间内,可能还看不出来,时间久了,肯定少不了会因此而生乱。

因为现有的资源太少,而且是固定的,那些掌握了权势的人,在经过最初的观望与试探后,肯定会巧立名目,想方设法的侵占更多资源。

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各种争夺。从而产生和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在这种环境形势下,只有借助外部资源,才能做到一边将大安内部的市场蛋糕做大,增加各方获取资源利益的机会,一边增加和巩固自身实力底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