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162.游子归来 - 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国师篇 - 唯儿时多梦故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63章162.游子归来

第163章162.游子归来

收了向日葵和花生后,玉锦兮在地里接着种上了白菜萝卜和胡萝卜,这些都是北方冬天的当家菜,许多人家都会种。她空间里倒是有不少稀罕菜蔬的种子,不过这块沙地虽是属于她,可仅限于她在任的时候,还是种些寻常货就好了。

向日葵、花生、马铃薯、红薯、玉米。玉锦兮一个一个地数着,五种作物同时推广对于她来说足够了,再多了她忙不过来。

其实玉米的推广暂时可以不算,因为玉米的产量比不上土豆和地瓜,户部又把它列为头等大事,她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向日葵和花生需要到明年才忙活,今年她只需要时不时去农户的地里看看土豆和地瓜成了。

等这个村子的土豆和地瓜丰收之后,蕃育署的农户们怕都会抢着种这两样高产的作物,就不用她费心费力地推广了。

幸好她当时当机立断,在那个村子里树起了足够高的威望,否则让他们舍弃种惯了的谷子,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谷子碾去外皮之后便是小米,营养虽高却低产。农户们种它是看中了米糠可以喂鸡鸭,不过玉锦兮说土豆和地瓜也可以喂养鸡鸭之后,那些农户就放心了。

就这样,村长也做了许多人的工作,并且只发动了庄稼被祸害的那些人家。至于田地离南苑猎场比较远的农户,仍然坚持着以前的种植模式。

瞧瞧,推广一个新作物有多难?!玉锦兮叹息,觉得自己要是想把空间里所有的外来物种都推广到大月,怕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才成。

也好,好歹给自己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就在她为新作物的推广殚精竭虑之时,朝堂上传来一个爆炸性的大消息:出海的船队回来了!

船队在高仓靠岸,这个消息是高仓那边八百里加急传过来的,据说李海宝大人正快马加鞭往京城赶,不出几日便要到了。

光熹帝大喜,吩咐下去做好接风宴的准备。

光禄寺立刻精心列了菜单,然后到上林苑来要东西来了。托前期有节制的福,碰到这种临时的盛宴,他们也不愁没东西供应了。

玉锦兮看过账单,按照这个节奏下去,没准儿今年一直到年底,蕃育署也放不了假。

看来光禄寺不但学乖了,还光明正大地恶心了他们一把,叫你们坑我们,今年让你们一天也捞不着多歇。

不歇就不歇,她种了足够多的白菜萝卜,到时候给衙署里的人做饭就是了,反正也不值钱。

不过这是后话,她还是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吧。

李海宝回来的比大家预想的还要快,在朝廷接到消息的第三天,就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京城。人虽然黑瘦了不少,但看着十分精神,浑身上下还透着说不出的兴奋,一点儿都不像是赶了远路的。

许多目睹他进京的人就判断,这回出海虽然耗时甚久,但怕是有大收获。

大家猜想的不错,李海宝带来了好消息,光熹帝特意留了几个阁老留宿,就是为了能够让他好好说一说出海的事情。

李海宝沐浴更衣,又被强压着睡了两个时辰,这才在晚膳过后去了御书房。

光熹帝一看他就笑成了一朵花,不但不让他行礼,还问歇过来没有。

李海宝笑道:“多谢爷惦记着,奴婢歇好啦!”

乾清宫大太监曲庆保亲手搬了椅子来给他坐:“海宝叔,您坐下歇歇。”

李海宝拍了拍他的肩膀,告罪坐下了。

光熹帝道:“趁着几位阁老都在,海宝你把出海的事情都跟他们说说,免得还得说两遍。”

李海宝便端着茶打开了话匣子。

至于为什么他这回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才回来,是因为他是一路之上占着地盘过去的。铜庆知府林德田呈上的那张海图十分好使,沿途有不少以前他们上回没注意的海岛,都是无人居住的,有的海岛上还盛产香料,因此他就带着人每个海岛上都做了记号。有树木的就立个木牌刻,没有的就在石头上刻。后来觉得这个效率太低,就在某一处海岛上伐了木头带到船上,由专人刻了“大月领土”四个大字,再发现海岛的时候就在下面刻上年月日往岛上一插,这地儿就归我们了!

君臣们被他说得兴奋莫名,这可是开疆裂土的历史功绩,是要载入史册的。

至于那海图是不是去天方的,这个没问题。不过他们在路上经过了不少国家,有的国家还好,有的却打得一塌糊涂,他们帮着其中一个国家安定了内乱,那个国家就派了使者前来,说是要归顺大月,就是没人懂得他们的语言,需要通译现学。

天方十分繁华,他们在那个地方待了俩月,把带去的丝绸和瓷器卖了个好价钱,好嘛,比在交趾那地方贵上十几倍!那地方的香料和宝石非常多,也便宜,他们进了不少货,有的在半路上卖掉了,大多数带回来了。哦,对了,那个盛产香料的海岛,他们回来的时候特意去了,采集了不少哦,有的还是极其名贵的呢。

据天方的人说,欧罗巴的瘟疫还没过去,不过好像已经好很多了,为了稳妥起见,他们没敢再往前走。主要是去欧罗巴就得走陆路了,耗时太久,想着出去的时间太久了,便从天方折返了。

能挣多少钱啊?不太好说,看那些东西的卖价了,几百万两银子是有的,要是价格不错的话,上千万两也没问题啊!

风险?自然是有的。还真遇到过几次飓风,不过那张航海图十分好用,有的停靠之地非常隐蔽,若没有那海图,还真是找不到。

对了,我们还弄了些稀罕的作物回来呢,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在咱们大月种。有一种大米非常香,比咱们现在吃的米香很多,爷咱们种一种吧?

光熹帝非常高兴:“去年户部种了些新作物,叫马铃薯和红薯,亩产足有几千斤,谁知道那帮蠢材不会储存,留种的那些尽数烂掉了。你带回来的那长在土里的东西倒是像那个,正好可以拿来做种子。”

郑相的户部尚书刚交接给荣世广,急忙起身请罪。

光熹帝心情好,不跟他计较:“这事儿跟郑相无关,都是底下人不会办事儿。新作物本就难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李海宝没想到大月居然已经有了那些东西,不由好奇地问:“爷是从哪儿弄到的?”

光熹帝道:“就是以前奉上航海图的那个。”

李海宝问:“不是林德田吗?”

光熹帝摆手:“不是他,李相你跟海宝说。”

李相便把玉锦兮和林德田之间的那点儿事说了,还说玉锦兮后来又献上了一张更为全面的航海图。

李海宝对航海图十分感兴趣,立刻要了来仔细看,一边看一边感叹:“若是早就拿到这张图,奴婢至少能提前半年回来。”

然后他就发现了新的线路:“这条线好,跟那个盛产香料的海岛不远,定有不少好东西。爷,咱们什么时候再去?”

光熹帝哈哈大笑:“你呀,这是在外头野惯了,竟是一刻也闲不住。先把这回的料理清楚,有的是时候让你去。先歇几天,瞧你都瘦成什么样子了?!把后头的事情让底下人多干些,等你精神足了,再去看看就行。别看那图了,拿回去慢慢看。”

这是只有亲近之人才有的待遇,几个阁老都没份儿。

李海宝恋恋不舍地把目光从海图上移开,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