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167.冬至盛宴
第168章167.冬至盛宴
李海宝看到玉锦兮给他的各国使臣日常交流记录的时候,差一点儿没气破了肚皮。娘的,一个个在他面前都缩着脖子做人,点头哈腰的可恭敬客气了,谁知道竟都是打着各种不可见人的目的。就连玉锦兮觉得无所谓的事情,李海宝也稳妥妥地指出其中的问题来。比如说天方,在李海宝这样的土著眼中,既然已经到大月来朝拜了,那就是大月的属国,你居然还想着改投他国?以为我大月是什么地方,你想投就投想改就改?
暹罗人不用说了,居然还想占我们的便宜,呸,你是属国,你上贡是应该的!
交趾人真无耻,只想着让大月帮忙,也不说要给大月进贡些稀罕宝物!
榜葛兰人?呵呵,一个人也别想在大月待着!不把你们当场杀掉,就是看在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面子上了。不用等着你们强大了再来跟我们一争长短,现在我们就满足你们的愿望。
玉锦兮满意地走了,就是说嘛,这种事儿就得这些大臣们处理,她一个外来户,还是照旧过自己的小日子顺便完成一下人生目标比较好。
李海宝自然也把这事儿去禀告了光熹帝,光熹帝看到那记录单的时候,面色也不好看。
不过他关心的是另外的问题:“海宝是怎么知道这个的?”很显然这都是各国使臣私底下的交谈内容,他们就是再傻也不会把这些话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的。
李海宝跟玉锦兮关系不错,自然不会贪了她的功劳去。
光熹帝:“哦?又是这个玉锦兮?”
李海宝好奇地问:“爷知道他啊?”
光熹帝:“嗯,郭小八跟他私交甚好,沃难关的时候据说也是立了军功的。对了,户部的新作物也是他提供的,还有那航海图。”
说完了,自己也愣了一下。
李海宝补充道:“他还在蕃育署指导那些农户种地呢,马铃薯和红薯跟冬小麦轮种,亩产足有两三千斤。对了,他还帮二虎他们种了牧草。加上各国语言通译,没想到他的本事这么大!”
光熹帝:“蕃育署?他现在是何职位?”好多天没听到这个名字了,又把他的官职给忘记了。
李海宝:“蕃育署的典署,正七品。”
光熹帝叹道:“有些低了。”
李海宝深有同感,这么有本事的人,得把他放在一个合适的位子才行,想起玉锦兮的宏伟志愿来,跟说闲话一般讲了。
光熹帝又是一愣:“让大月的老百姓都吃饱肚子?!”
这不是他当皇帝的活儿么?这个玉锦兮想干什么?
李海宝不知道光熹帝的猜忌,继续道:“是啊,奴婢说他既然有这志愿,就该当个大些的官儿,谁知道他根本就不想,只说当个典署挺好的,能帮几户是几户。”
光熹帝的心踏实了一些,想想一些高僧高人也会有普度众生的宏伟大愿,玉锦兮的这个志愿,怕和那些人的也差不多。
光熹帝对玉锦兮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想当个帮老百姓种地的七品官儿,这样的人不可不见。
于是在参加冬至大宴的人员名单上,就多出来一个玉锦兮。
光禄寺拿到新出炉的名单时都傻了,一个七品的芝麻官儿,把他的位置安排在哪儿啊?冬至大宴再盛大,也没有安排过一个七品芝麻官儿赴宴的时候啊。
可不安排又不行,这是陛下亲自下的令。
光禄寺的官员们绞尽了脑汁,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子。不是说这人精通各国语言么?干脆把他当成通译,放在那些异邦使臣们中间算了。要是万一陛下兴致来了,跟那些使臣说几句话什么的,他也好随时进行通译。
只是去通知的人扑了个空,玉宅的人说他们家大人如今在乐怡大长公主府里住着呢。光禄寺的小吏是个消息不怎么灵通的,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小小的七品典署是怎么跟大长公主扯上关系的,可玉宅的下人言语凿凿,应该不是骗他,便将信将疑地拐弯儿去了大长公主府。
到了正门上,只见大门紧闭,只有几个门房坐在门前的长凳上聊天,心中的疑惑又更大了些。不会吧?那人不是姓玉吗?这可是郭家啊!
硬着头皮上前去询问,谁知道门房居然还挺热情:“你找玉大人啊?从这边进去,沿着胡同往里走,右手边一个小角门,就是他的院子。你从外头还快些,若是从我们这儿走,还要绕好大一块路。”
居然是真的?!
光禄寺的人晕头晕脑地送了单子,回来之后找同僚说这件蹊跷事儿去了。
同僚笑话他:“谁跟你似的,每天只知道闷头当差,玉萃斋知道不?就是这位和郭八爷合伙儿开的,住在他们家有什么奇怪的?”
那人还是有些迷糊:“不是说大长公主不在京城么?”
同僚继续嗤笑:“前几天就回来啦!”
光禄寺的人最是关注这些皇亲国戚的动向,要不怎么在第一时间安排东西呢?
话说玉锦兮接到自己将以通译的身份参加冬至大宴的时候,郁闷坏了。地球人都知道,在这种邦交场合的宴会上,通译就是别人吃着他看着的悲催角色。
郭明生好奇地问:“怎么给你安排了这么一个活儿?”
刚回来没几天,虽然是搭的顺风车,可布置屋子收拾行李什么的事情还是有一大堆,他们兄弟俩还要到吏部兵部报道,好等着给安排新差事,就一直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和玉锦兮说说话。
这才刚闲下来,怎么就有这么一份奇怪的安排?
玉锦兮就把自己被鸿胪寺借去当通译的事情讲了,郭明兴兄弟俩都觉得这是份好差事。
郭明兴的观点是:“是个清流官,不错,不错。”
郭明生的观点是:“倒是牧哲兄你的所长。”
玉锦兮:“……不说这个,伯父伯母可要赴宴?”
郭明兴摇头:“爹还在孝期,这回便不去了。娘也不去,说是受不了那个喧嚣。”
乐怡大长公主虽然是儿媳,但却是皇家的公主,给婆婆守孝的时间很短,不过是因为要陪着郭驸马,这才在洛邑一直住了一年。
郭驸马感念老妻的这份情谊,再加上两个儿子都是要谋起复的关键时刻,便也不拘泥于非得在洛邑守孝的死板规矩,和家人一起回了京,只是还不出门应酬罢了。
郭明兴兄弟俩虽然还没有实职,可因为是皇亲国戚,便也在冬至大宴上落了个座位,倒比以前还要轻省些。
到了冬至那天,郭家众人早早地收拾了,送三个人出门赴宴。
今天郭家家学也放假,郭家的少爷小姐们又要开展诗社活动,十四小姐对着玉锦兮问:“玉叔父,怎么不见珍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