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第九十五章皇帝的圣旨和谢瑄……
第95章第九十五章皇帝的圣旨和谢瑄……
皇帝的圣旨和谢瑄和的家书差不多同时抵达云州,寿平侯看过家书后,已然明白过来京中的情况。
可这道圣旨,是皇帝对他的信任,就算知道回去以后要面临十分棘手的情况,他也必须回去。
但有一桩事却让他有些头疼。
苏夫人见他坐在那里,沉默不语的样子,心思略转了转,就明白了他的想法:“你是担心谢昱?”
谢昱在京中时,掺和了那么多事,不止皇帝不想看见他,那些个被他拉上五皇子船,如今一败涂地的人家,恐怕不少都想让他死。
毕竟人家都全家抄家流放了,只有他,几乎是全身而退。
寿平侯叹了口气:“带他进京,我怕他没命活,但让他自己云州,我又担心他不够安分。”
苏夫人闻言道:“这有什么好为难的,让他留在这儿,我看着他就是。”
寿平侯一怔:“可你不是还想着回京?”
一年没见谢瑄和,苏夫人可想他得紧,知道要提前返回京城,她早念叨着要收拾些什么东西带走,又特意买了不少礼物,说到时候要带给谢瑄和夫妻。
所以打从一开始,寿平侯就没考虑过让她留下来这事儿。
若从私心里来说,苏夫人当然不想留下来。可她再不喜欢谢昱,也不至于在这样的情况下毫无顾忌的回京。
“我是想赶紧回京去,可谁叫老大是个讨债鬼,”苏夫人满脸不悦的嘱咐寿平侯,“你记得把我备下的东西带给瑄和。”
寿平侯自然应了,也松了口气。这回,谢昱这边,他再不用担心什么了。
没有了后顾之忧,寿平侯自然赶紧出发。
好在云州比京中暖和些,虽然京城冰雪还没化,云州却已经可以行船了。
谢瑄和估摸着他们回来的日子,派了吴应成亲自去守着等,到休沐日时,又亲自往码头去。,总算在第一时间接到了从云州归来的父亲。
眼见得船上的人都下的差不多了,还没看到苏夫人的影子,谢瑄和心里便有了猜测:“娘今次没有回来?”
“谢昱自己在云州,谁能放心的下?”寿平侯道,“你娘留下也是为着看着他些。”
谢瑄和沉默片刻方道:“那等到家后,我给娘写信。”
寿平侯当然不会拒绝。等回到家后,不等歇一会儿,寿平侯便问起如今宫中的情况。
谢瑄和将自己的一些猜测,和不好写在纸上的消息,都一一告诉了他。
寿平侯在回来之前就知道,他所面对的情况一定非常艰难,此时听完谢瑄和的话,也只是稍微平复了一会儿,就开始写送进宫的折子。
虽然太子对谢昱也不怎么喜欢,但他对谢瑄和与寿平侯却没什么恶感。
毕竟一个是未来的国家栋梁,另一个在京城时,虽然没对他有任何偏向,却也本本分分的履职,维护着京城安稳。至少寿平侯在京那些年,从来不会存在有人逼宫篡位,打进宫中的情况。
所以,对于寿平侯递上去的折子,他很快放行,让它到了皇帝面前。
皇帝知道消息后,几乎是一刻也等不得,直接让寿平侯次日一早进宫,当天就把九门提督的印信等交到了他手上。
寿平侯也的确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很快整治好手底下带的兵,让原本略显混乱的治安为之一清。
这几日谢瑄和在翰林院同科中的待遇,随着寿平侯的归来,可谓是一天一个样。
从前他是勋贵出身的六元及第,同科都羡慕他。后头他因祖母去死,回家丁忧,同科又都觉得他倒霉。可如今,勋贵没了大半,皇帝和太子打擂台,却还想着在第一时间把他父亲召回来,甚至太子也不反对时,他们才对寿平侯这三个字,有了更新的认识。
故而谢瑄和原本平平稳稳,和童敏之上值说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多了不少愿意绕个圈也要过来和他打招呼,混个脸熟的人。
童敏之见他又应付完一个从前不熟悉的同科,不由笑道:“原来炙手可热,也会给人带来苦恼啊。”
被谢瑄和赏了个白眼,他也没恼,反倒是离谢瑄和更近了些:“侯爷回来,你散馆后,是不是就该再往上升一升了?”
“哪儿有这么轻易,”谢瑄和小声道,“我私心里,还是想外放的。”
对这,童敏之就有些不能理解了:“人家都是削尖了脑袋想要留在京城,怎么偏偏你还想外放?你如今年纪小,在翰林院再待上几年或是去六部辗转一番,可比外放升得快。”
“正是因为我还年轻,才想要外放呢,”谢瑄和道,“京中六部,早迟倒是能去的,倒不如趁着年轻,多积累积累基层的经验。”
童敏之明白了他的意思,摇头感叹:“也就是你了,再换个别人,是没底气说这样的话的。”
毕竟不是谁都有六元及第的底气,也不是谁,都有简在帝心,手握重权的父亲。
想到这里,就算是豁达如童敏之,也免不了生出几分酸味:“你这辈子,除去不是嫡长子外,怕是再没什么不如意之处了吧!”
当然有!
不管是幼时在边境时,直面凌国的威胁,还是回到京城后,家中长辈的不睦,都让谢瑄和的生活算不上平顺。
但这些内里,就面对童敏之,谢瑄和也不会说出口。
他只是道:“家家都有自己的经。”
这话出来,倒是让童敏之忍不住挠头,同谢瑄和道了歉。
谢瑄和当然不会把这点酸意放在心上,而是又问起他的打算。
童敏之也没瞒他:“我家从前是商家,所以我对算学更擅长和敏锐些,等散馆后,我是打算去考户部的。”
户部管天下钱粮,同他也算是专业对口。
如这样的对话,在翰林院各处交好的庶吉士间常有发生。
毕竟翰林院中顶头的几位大学士都赶着去办科举相关的事宜了,眼看新人近在眼前,他们自然也得好好考虑考虑自己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