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秀才遇上兵
在长达几十天的航程当中,方孝孺已渐渐适应了海上的颠簸,至少他的晕船之症已没那么强烈了。当他踏上陆地的那一刻反而变得不适应了,他总是下意识的感觉到脚下的大地似乎正在随着波涛微微荡漾,脚下就好像是踩着棉花一样,这就是典型的晕陆症。但脚下坚实的陆地还是让人感到十分心安。
方孝孺背负着双手,遥望着这一片位于大洋之中的岛屿,这里的风光真是美极了。
一泓碧水连接天际,雪白的沙滩,还有那四时不败的奇花异草漫山遍野的绽放,海风吹拂之下衣带当风,说不出的舒适惬意,道不完的异域风情。
伴随着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一个腰里挎着佩刀身上带着短铳的大汉走过来,用宏亮的嗓音喊了一句:“你就是从大明朝来的官老爷么?”
“正是。”
“怎么称呼啊?”
方孝孺做出一副气定神闲的姿态:“钦命宣慰使方孝孺。”
方孝孺本就是名动天下的文坛领袖,他的名字真可谓是如雷贯耳。
只可惜,孟恩久在北地,先是当兵后是做马贼,又做了昌连升的雇佣兵,完全就是一条在刀尖上混饭吃的厮杀汉,根本就没有听说“方孝孺”这三个字,也不觉得他是个大人物,更没有肃然起敬的意思,只是朝着他略略的拱了拱手,就好像是见到最普通的江湖中人那样,随口说道:“原来是方大人,幸会,幸会。我叫孟恩,是这里的管事,你可以叫我孟管事,或者直接喊我的名字也行。”
看着眼前这个五短身材的壮汉,方孝孺下意识的皱了皱眉头:这个孟恩孟管事穿了一件蒙古样式的皮坎子,却敞着怀,露出一大片黑乎乎的浓密胸毛,显得粗鲁而又剽悍。尤其让方孝孺感到不舒服的是,孟恩的身上满是青蓝色的刺青。
所谓的刺青,就是纹身。
正经的读书人,从来都不会有这样才刺青。只有一些罪囚、盗贼、或者是兵痞才会有这样的刺青。或许是因为刺青的年月太过于久远的缘故,黑色的狼头刺青已经变成了青蓝色,愈发显得狰狞可怖。
“孟管事是蒙古人?”
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个孟管事的衣着带着浓重的蒙古风格,但他却没有蒙古人的发辫,而是剃了一个大光头。
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损毁不孝,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一般人都不会剃一个这样的大光头。
所以,方孝孺很自然的把孟恩当做是一个汉化程度很深的蒙古人。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孟恩根本就不是蒙古人,而是蒙古化程度很深的汉人。
“我是汉人,不是蒙古人,只是曾经在蒙古讨生活。”对于猛然这样的人物而言,自己到底是蒙古人还是汉人,根本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他更没有兴趣和眼前这个上了年纪且又满身斯文之气的方孝孺谈论这个问题,而是非常直接的摆了摆手,唤来了自己的随从,他随从手中接过账本:“方大人是吧?你们的船只我的港口补给,还要进行修缮维护,大约需要四天时间。各项费用总计四千二百又八十四两银子,承惠就算是四千二百两好了,是直接给银钱还是给粮米布帛呀?”
进入人家的港口,使用人家的物资进行补给,还要维护保养船只,所有的这一切当然不可能免费,肯定是要花钱的。按照时下约定俗成的规则,可以直接用金银铜钱支付,或者是使用粮米布帛之类的物资来支付也是可以的。
虽然这只船队的规模庞大,但只是进行最基础的补给和一些简单的修缮,充其量有三五百两也就够了,怎么会有花费四千两之巨?
虽然方孝孺确实有些迂腐,但他并不是傻子,立刻就知道这四千多两的开价,必然就是孟恩狮子大开口。
“四千二百两?”方孝孺的眉头皱的更紧:“怎么会有这么多,我们出来的时候就曾经补给过一次,只花费了三百多两而已,到了你这里却要十倍于此,这是何道理?”
“嫌贵?那也简单。”孟恩孟管事嘿嘿的冷笑了几声,斜着眼睛看了看方孝孺:“那你们就不要在我这里补给好了。”
“大海茫茫,仅有此一处补给之地……”
“既然知道我这里独此一家别无分店,那就得乖乖的认我的价。若是你们嫌花钱太多,就不要补给,我们可以把已经补给上去的东西全都搬运下来,不过这也是要花钱的……”
方孝孺还是第一次和这种人打交道,顿时就被他的跋扈气的通身颤抖:“你明明就是坐地起价,若是遇到普通的商船,必然趁机勒索。我乃朝廷钦命……”
孟恩才不在乎什么朝廷不朝廷的,他甚至懒得和方孝孺多说哪怕一句废话:“别说那些有的没的屁话,赶紧掏银子,老子没时间和你在这里磨牙。”
一句“老子”,登时就让方孝孺感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如此粗鲁的言语他还是第一次听到,登时就恼了脸面:“尔等之所作所为,分明就是盗匪行径!”
“随便你怎么说好了,乖乖把银子拿出来才是道理,要不然的话,老子可就不客气了。”孟恩嘿嘿的冷笑着摆了摆手:“兄弟们,把船上的财货搬下来抵账,若是财货不够就扣他们几条船充数……”
这个孟恩孟管事竟然如此的嚣张,不仅要上船抢夺物资,还要扣下船只!
方孝孺如来就是一身的铮铮铁骨,才不吃他这一套呢:反正船上有很多士兵,更有火枪火炮等等进攻性武器,真要动起手来,也不怕这些拦路收钱的家伙们。
一个蛮横无理,一个强硬万分,简直就是针尖对上了麦芒。
孟恩手下的伙计们,纷纷跳出短刃和火枪,气势汹汹的就要登船抢掠,方孝孺则在气急败坏的大喊着:“反了,真是反了,来人,快来人……”
就在双方剑拔弩张之际,吴子山哈哈大笑着出现在栈桥之上:“此地虽与大明相隔万里物候迥异,你我终究都是大明子民,怎么说也算是老乡了吧?何至于弄成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