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微服私访 - 人在大明,从做豆腐开始 - 爱打赌的饺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576章微服私访

刚刚过了午时,和煦的阳光照在齐婆婆那张苍老的如同风干橘子皮的脸上,竟然隐隐的浮现出一抹淡淡的柔和光晕,仿佛一副人物画像。“麻烦婆婆捞一碗汤饺。”一个锦衣公子来到了齐婆婆的汤饺小摊之前。

当齐婆婆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立刻就动作起来,以无比熟练的动作将二十四个汤饺下了锅,一手拉动风箱,一手往灶里填些柴火……

望着风箱上的包浆,锦衣公子问道:“婆婆这个卖汤饺的小摊子怕是有些年头了吧?”

齐婆婆笑着伸出一个巴掌,在锦衣公子的眼皮子底下晃了晃。

“婆婆卖了五年汤饺?”

“五十年。”虽然齐婆婆的牙齿早已脱落的所剩无几,显得有些漏风,但她依旧很健谈:“我从十几岁就在街边卖汤饺,至今已有五十年了……或许是五十一年,也有可能是五十二年,已经记不大清楚了。”

“婆婆高寿了?”

“你说什么?”因为耳背的缘故,齐婆婆又询问了一遍。

锦衣公子说道:“婆婆多大年纪了?”

“记不清了。”齐婆婆微微的摇着头:“这人呐,一上了年纪就总是犯糊涂,连自己的年岁都记不清楚了。可能是六十七岁,也有可能是六十八岁……”

简简单单的攀谈了几句,腰身早已严重佝偻的齐婆婆配了一碗酸汤,抄起竹笊篱盛了一碗汤饺送到锦衣公子的面前,又点了几滴小磨香油……

那个用砖头和木板打起来的“简易饭桌”也有点过于的低了,让锦衣公子不得不用一个“半蹲撅屁股”的姿势来品尝那碗汤饺。

齐婆婆做的汤饺,最是皮薄馅大,只是远远没有宫廷膳食的精致和讲究,雪里红的馅料带着影响的颗粒感,凭空多了几分烟火气。

这个锦衣公子就是当年的皇帝朱允熥。

在朱允炆给他的书信当中,曾经强调过要他从宫里走出来,到民间看一看老百姓的生活,朱允熥深以为然,立刻就付诸行动。

皇帝微服私访深入民间这种事,曾经被无数影视作品演绎了一遍又一遍,太多关于“微服私访”的小故事早已脍炙人口。其实吧……那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因为微服私访这种事基本不可能真实存在。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可以随随便便就从皇宫里走出来。即便是出宫也大多是因为巡游、征战等等重大原因。必须要讲过朝廷相关部门的谨慎安排,而且一定会事先通知各地的地方官。至于说皇帝出宫的场面,则一定是盛大而又笼罩,不仅有数量庞大的仪仗队和卫队,沿途经过之地的百姓也一定会被远远的驱赶,甚至连附近几条街的店铺都必须关闭。

普通的老百姓就不要想着和皇帝说话了,哪怕仅仅只是远远的看一眼都不到。

为了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朱允熥费了很大的力气,在终于有机会才皇宫里出来,但他永远都不可能象影视作品里演的那样随便走动,最多也就是在京城内部走走看看而已,而且附近还有很多便装的宫廷卫和锦衣卫……

“婆婆家里都有些什么人呐?”因为这次“微服私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查民情,所以朱允熥对眼前的那碗汤饺根本就没什么兴趣,只是特意的和这个老婆婆东拉西扯。

“就一个孙子。”提起家里的那个孙子之时,婆婆的脸上顿时浮现出幸福的微笑:“我那个孙儿,年纪和公子差不多,只是没有公子这般贵气。”

齐婆婆家里只有两口人,她和孙子相依为命,但却没有儿子,这就显得有些奇怪了。

“令郎……我是说婆婆的儿子不在家吗?”

“你说我儿子呀,不在了,早就不了。”婆婆微微的低下头去:“洪武十二年,朝廷派工疏通运河,儿子被砸死在扬州了,连个尸首都没有见到,官府只是给了两匹布……”

从洪武九年到洪武十五年,朝廷一直在疏通大运河,这当然是为了便于南北交通的国家大事,但是对于小门小户的百姓而言,却是一场灾难。

为了疏通大运河,百姓必须服徭役,也不知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埋骨异乡。对于死者的抚恤,仅仅只是给一点少的可怜的粮食或者布帛

“儿子死了,儿媳改嫁,给我留下一个孙儿……好在终于把孙儿拉扯长大,现如今已经成了一条健壮的好汉子,什么样的庄稼活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提起自己的宝贝孙子,齐婆婆的脸上满满盈盈全都是希望:“过些日子,再帮他寻个媳妇,我这一辈子也就心满意足了。”

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从来就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只是求一个一家平安而已。

“这些年,婆婆家的日子应该还不错吧?”朱允熥终于问出了他最关心的那个问题:大明百姓的生活到底如何?

“难呐……”老婆婆微微一叹,虽然没有任何诉苦或者是抱怨的成分,但所有的情绪全都凝聚在这一声叹息当中:“耕田要种子,还要修理农具,一年到头就半干半稀的吃个半饱就已经是天照应了,还有夏秋两季的朝廷赋税,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也就不剩下几粒米了!”

“朝廷的赋税重么?”

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朱允熥的内心非常忐忑:他真的很希望这个老婆婆能够说出“不重”二字,毕竟轻徭薄赋从来就是太平盛世的标志,同时也是君主的最大政绩。但他又担心老婆婆说出“赋税沉重”这样的话语……

“朝廷的赋税不重,一点都不重。”

当老婆婆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朱允熥顿时如释重负,甚至有些明显的得意:只要老百姓感觉赋税不重,就是他这个皇帝最大的功劳。

因为地域不同,大明朝的赋税其实并不统一,但总的来说农税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出生最底层,他制定的税法还在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但老婆婆接下来的这句话却让朱允熥听不懂了:“朝廷反正又不指望这点赋税……”

赋税乃是国家的根本,朝廷的绝大部分开支已经大明王朝的运转,全都以来赋税,怎么能说“朝廷不指望赋税”呢?

“每亩一斗多的赋税,官老爷们才不不在乎哩。”老婆婆说出的每一个字都质朴之极,但却一针见血:“捐、役、杂赋才是大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