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穷途
“陈恒误我。”素来喜怒不形于色的朱棣已经出离愤怒了,就象个脾气很坏的孩子,把刚刚送过来的战报扔在地上,狠狠的踩踏着,还是觉得不解气,又顺手抽出佩刀,好像疯了一样胡乱劈砍,将房间中的桌椅书卷弄的一片狼藉。燕王朱棣素来沉稳,但最近这一个多月以来,他的脾气越来越坏了,连最贴身的随从都不敢象往常那样上前规劝。
徐州之战,虽然燕军战备被迫北撤,但燕军的损失确实有点“伤筋动骨”,却还远远没有达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朱棣不是没有打过败仗,事实上自从他起兵反叛以来,曾经好几次面临非常危险的局面,并且好几次扭转过来。
但徐州之战的影响极其深远,甚至可以看做是彻底失败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徐州之战,让燕军真正意识到学生军的强大战斗力:野战无敌,攻坚无敌。
徐州战役的意义就在于,彻底打崩了燕军的意志,让曾经顽强坚韧的燕军不敢再和学生们正面交锋。
自从撤出徐州之后,学生们的攻势越发猛烈,进展速度快的吓人。
在接下来的兖州大战当中,朱棣曾试图重新收拾局面,并且集结了大量兵力,几乎是倾巢而动,但最终的结果就是:根本就没有爆发惨烈的战斗,兖州守军仅仅只是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个下午,然后就举起了白旗。
接下来就只能用“兵败如山倒”来形容了:济南府的守军不战而降,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学生的主力距离青州还有一百多里呢,当地的一万多燕军就宣布“反正”了。
如此一来,燕军曾经取得的绝大多数战果在一瞬间荡然无存,直接就把朱棣打回了“解放前”。
“打回解放前”的说法其实并不怎么准确,因为这一系列战败并没有爆发过多么惨烈的战斗,学生们的进展速度基本等同于他们的行军速度。
“所向披靡”绝不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而是对事实的真实描述。
没有实现打击的突然性,学生们的“鹰鸢作战方式”注定他们必须进行高速冲击,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时间接收俘虏整编降卒,往往是直接把他们就地解散,这就促成了更大规模的投降。
学生们的战斗力是何等的恐怖,平时抵抗有很大的几率会真的死掉,直接投降反而可以保全性命,眼瞅着燕王已经不行了,最底层的士卒又不傻,怎么可能会继续给他卖命?
“做了俘虏不要紧,马上就可以放回去”,这句话已经成了很多燕军心知肚明的“基本原则”,打仗的时候更加的出工不出力,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惨烈血腥的战斗,因为大家会在第一时间直接投降。
有很多士卒,已经俘虏过好几次了,早就有了丰富的“被俘经验”……
燕军的一败再败,固然是因为战术的落后,固然是因为在战斗力层面上确实打不过,但战斗意志的崩溃和学生们“优待俘虏”的政策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当学生们兵分两路从东南方向包抄上来的时候,这个巨大的“钳形攻势”终于让朱棣看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集中优势兵力是作战的基本原则,学生们的兵力本就不多,却执行了如此冒险的“两路包抄”战法,对于朱棣来说,这就是一个机会,一个扭转战局的机会。
分兵本就是兵家大忌,只要击溃其中一路,就可以典型最终的胜利局面。
所以,朱棣毫不犹豫的把驻守北平的燕军老底子全都调到了滹沱河一线,准备以真定府为核心,打一场改变局面的大决战。
这支军队虽然仅仅只有一万多,但却是朱棣一手带出来的嫡系王牌,是当年驻守北平的老底子,战斗力绝对没的说。再加上两万多杂牌,守住真定府应该问题不大。
为了反制对手的“分兵策略”,朱棣把自己的心腹大将陈恒部署在献县一线,用来拖住对手的侧翼。并且下达了死命令:无需战胜对手,只需死死拖住即可。
朱棣知道陈恒那边虽然兵力不少,但他不大可能打得过学生军,所以只是让他拖住对手,而不是让他上去和强大的敌人拼命。
朱棣做梦也没有想到,当学生们逼近自己侧翼的时候,仅仅只过一天一夜,陈恒就率部投降了。
一万七千多名燕军,虽然多数是些驻守当地的杂牌军,本身的战斗力确实不怎么样,但那终究是一万多人马呀,只用了一个昼夜就投降了。
真正的“大决战”还没有开始,侧翼就已落入对手的手中,这仗还怎么打?
朱棣还在咆哮着,好像疯了一样的大喊大叫,直到喊的嗓子都哑了,才颓然的瘫坐在椅子上,呆呆的望着窗外的茫茫夜色……
虽然接连被学生们击败过好几次,但却从来没有发生过让朱棣绝望的那种惨败,燕军的兵力始终占据优势,甚至连朱棣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今日的这种局面。
难道说那朱允熥真的是“天命所归”?
难道说自己起兵反叛朝廷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如果太宗文皇帝还在的话,朱棣一定不会反叛,他也不敢那么做。
但朱标的早逝确实是一个机会,素来沉稳的朱棣并不是第一个起兵反叛的藩王,而是很谨慎的先观察了一段时间,眼看着蓝玉率领的朝廷主力在中原和秦晋两军陷入胶着之后,才抓住机会起兵反叛。
虽然反叛的过程确实经历了很多波折,尤其是那个老将耿炳文,曾经长时间把他堵在山东一线,但随着成虎臣的背刺,耿炳文还是败了。
成虎臣……那是晋王手下的大将。
想到成虎臣,朱棣就下意识的想到了晋王。
因为朱棣在短时间的一败再败,已经影响到了西线的局势,让本已是穷途末路的蓝玉看到了一丝虚无缥缈的希望,所以蓝玉的主力朝廷大军虽然早已所剩无几,虽然他们已经退到了豫南的群山之中,却还在坚持战斗。
蓝玉的希望就是学生军能彻底击败燕军,然后西进和他联手击败秦晋两军。
为了彻底干掉蓝玉这只“打不死”的小强,为了扭转东线的不利局面,晋王已经派遣了一支晋军赶过来支援了……
但是,晋王的支援终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按照朱棣的估算,在晋王的援兵到来之前,东线的战斗就很可能已经结束了……
应该怎么办?
朱棣站起身来,焦躁的踱着步子,好像是一头困在陷阱中的猛兽……
“王爷,眼下的局面,需要支撑住才行。”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无论如何都要拖住,以拖待变,未尝没有机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