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交皇粮 - 人在大明,从做豆腐开始 - 爱打赌的饺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66章交皇粮

人活七十古来稀。在这个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几岁的时代,已经七十岁的金老汉绝对算是高寿了。

虽已是古稀之龄,金老汉的身子骨还算硬朗,耳不聋眼不花走路都带着风呢。

作为一个种了几十年庄稼的老农,金老汉对于天气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他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今晚后半夜最迟不超过明日卯时,必然会落下雨来,都加把劲,争取在天黑之前把所有的稻谷全都脱粒装进口袋,要不然我不放心啊。”

所谓的“秋一日,夏一时”说的就是夏粮一定要抢收抢打尽快入库,要不然的话一旦变了天气,可就糟了。

金老汉发动全家老小,忙活了好几天,累的腰都直不起来了,总算是把这片田里的庄稼全都收获完毕,眼前那一大堆稻谷就是他们的劳动成果。

将带着稻壳的稻谷装入麻袋,在官差的监督之下过称称重。

官府的差役把算盘珠子打的啪啪作响:“总计得粮二百零二石另六斗,你家应得粮二十石二斗六斛,你算算对不对?”

这个数字金老汉早已暗暗计算过无数次了,赶紧笑着凑上前去:“对着哩,对着哩,就是这个数儿。”

“装粮吧。”

听到“装粮”二字,金老汉顿时表现出一副和他的实际年龄绝不相符的敏捷,和家里老老小小十几口子人一起,抄起麻袋、簸箕等物,将二十多石粮食装上了车子。

金老汉拿起一把稻谷,在手心里细细的碾开稻壳:“瞅瞅这米粒子,满的好像鼓起的蛤蟆,还带着油光哩……”

望着这些稻谷,金老汉脸上的皱纹全都舒展开来:“想不到我这一辈子还能吃得上御米,这是真正的上等御米哦,今年的日子终于可以宽松一点了。”

装上车子准备运往家里的这些粮米确确实实就是皇家专用的“御米”,平时如同金老汉这样的普通百姓根本就不可能吃到,但今年是个例外。

历朝历代,皇室成员和后宫嫔妃都占有大量田地,被称之为“皇田”和“宫田”,还有赏赐给宗室藩王的“庄田”,阡陌纵横广阔无比。一直以来,这些田地都有专人管理,而且不纳入税负体系。

只是因为战乱的缘故,朱允熥小朝廷已经跑了,大量的“皇田”和“宫田”的收成必然要落入吴子山这个“京城留守”的手中。

因为极度缺乏人手,吴子山不得不采用雇佣的形式,让老百姓们帮忙收获。

按照吴子山制定的章程,只要是老百姓能够收获皇田宫田里的粮米,作为报酬他们可以得到收获总量的一成。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政策,以前朝廷还在的时候就经常这么干。只不过当时朝廷是以“充役”的方式无偿使用老百姓的劳动力,还把这种行为上升到法律层面,美其名曰“庄徭”。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百姓都对这种没有报酬的行为非常不满,往往是出工不出力。吴子山愿意拿出百分之十的报酬,极大的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夏粮的收获。

收割、碾压、脱粒、扬场等等这一连串的劳作,家里的大人小孩齐上阵,忙活了七八天,总算得到了二十多石粮米,让金老汉愈发的高兴了。

这二十多石粮,脱壳之后能得到十七石糙米,对于金老汉这种人口众多的家庭而言,绝对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有了这些粮米,今年的日子肯定会宽裕很多。不仅可以偿清拖欠了很多年的债务,还能给家里的几个儿媳妇扯上几尺细布,做一套体面的衣裙。要是再节省一点的话,还能让家里的娃娃们去读书认字……

只要家里有了读书人,以后的日子就有指望了。

耕读传家,是无数百姓梦寐以求的美满生活,只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根本就供养不起读书人……

一想到家里终于有机会出个读书人了,金老汉就忍不住的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

“这位大叔。”吴子山走了过来,给金老汉行了常礼:“您家收获的粮食不少啊。”

如同所有的升斗小民一样,胆小怕事的金老汉对穿官袍的吴子山有种天然的畏惧,他赶紧跪地磕头:“草民给官老爷磕头了……”

“不用磕头,真的不用。”吴子山很客套的把金老汉搀扶起来:“这位大叔怎么称呼?”

“草民姓金,家住柳河湾,时年七十,家里共有十四口人,该交的赋税全都已经交了……”

“原来是金大叔。”吴子山笑道:“家里的光景怎么样啊?日子还过得下去吗?”

“圣天子在位,众正盈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当此太平盛世,草民自然是安居乐意,满意的很呢……”

金老汉的这一番说辞,完全就是一种百姓对官员专用的“场面话”。

每当官员深入民间,做出一副“关心百姓疾苦”的样子之时,老百姓们都会这么说。

圣天子在位?

朱允熥早就跑了,还说什么圣天子在位?

“众正盈朝”更是无稽之谈,连兴国侯常森这个京城保卫战的总指挥都跑到了杭州去,所谓的朝廷仅仅只剩下吴子山这个“京城留守”和一些实在走不了的微末小吏,哪来的“众正盈朝”?

至于说“国泰民安”“太平盛世”,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到处都在打仗,何来国泰民安?哪有这样的太平盛世?

听到金老汉这些言不由衷的话语,吴子山就有点后悔了,后悔自己不应该穿着官袍。

老百姓和官僚之间,本就有一个虽然看不见但却真实存在的鸿沟,怎么可能听到他们的真心话呢?

“金大叔啊,国泰民安太平盛世什么的,就不要再说了,眼下这个局势……哎……”吴子山苦笑着摇了摇头,指着那一望无际的田地说道:“金大叔啊,若是把这些田地佃给你们,只收五成的地租,你是否愿意耕种?”

“不愿意。”

听了这句话,吴子山并没有感觉到很意外。

当时的地租大多是六成上下,还要根据田地的肥沃程度和一年的收成上下浮动,按说五成地租已经算是比较划算的了,老百姓们就应该争前恐后的抢着耕种才对。

但金老汉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因为他有一个很大的顾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