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推心置腹
明亮的启明星高高悬于天际,黑夜正在渐渐消退,但黎明却还没有到来。在这个将明未明的时刻,成虎臣终于见到了文纵云。
“文长史,他们没有为难你吧?”
文纵云原本还想说几句场面话给自己撑一撑脸面,比如说自己曾经遭受严刑拷打但却宁死不屈之类的,好让他的被俘显得更体面一些,但当他看到成虎臣那真诚的关切,就有些说不出口了,很难得的真诚了一次:“他们未曾为难于我,多谢虎臣将军了。”
为了照顾文纵云的脸面,成虎臣专门把“赎回”之事安排在晚上,并且特意安排了自己的心腹去做这个事情。
但被俘本身就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儿,不管“赎回”做的多么体面,素来高傲的文纵云都再也体面不起来了。
“悔不听虎臣将军之金玉良言,以至遭受如此奇耻大辱……”
“不用再说这些了。”成虎臣苦笑着说道,“眼下我军遭逢惨败,事已不可再为,我意全军撤退……还是从长计议吧。”
事实证明,成虎臣根本就打不过那些学生兵。虽然文纵云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却不得不承认了。
“哦,对了,吴子山让我给虎臣将军带回来一封书信……”
当文纵云取出那封书信的时候,成虎臣却没有接下来,而是面色郑重的说道:“我虽与那吴子山是旧识,且又对我有救命之恩,然虎臣甚至两军交战不论私交,那吴子山与我已是敌对,他是书信……还是先请文长史过目为好。”
不论成虎臣和吴子山有多么深厚的交情,现如今已是各为其主的敌对关系,作为军事统帅成虎臣确实不大方便和吴子山有任何私下的交流。
毕竟文纵云代表着晋王本人,就算吴子山写信过来,也应该先交给文纵云这个“监军”过目,要不然的话就真的说不清楚了。
这是典型的军人做派。
“我军已到这步田地,虎臣将军就不必如此避嫌了吧?”
“文长史不看,虎臣若是先看了,便是与敌私通,万万不可。”
“那好吧,咱们一起看看那吴子山说了些什么。”
文纵云拆开了信封,将折叠的整整齐齐的信纸平铺在书案之上:
“虎臣将军台鉴,自山水相阻一晤难期……”
吴子山写给成虎臣的这封书信,开头部分几乎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基本就是一些最寻常不过的客套话。
“虎臣将军之败,早在预料之中……非是虎臣将军战力不卓指挥不力,实则是器之不精也,虎臣将军乃是用兵方家,当一汉敌五匈之故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知道你成虎臣一定会战败,并不因为你的士兵战斗力不行,也不是因为你的指挥存在重大失误。你的战败完全就是败于火器!
想当年,大汉王朝远击匈奴,固然是因为卫青、霍去病等千古名将指挥得当,固然是因为汉武帝时代的大汉王朝国力强盛,但器械的精良同样是重要原因。
当时的汉军,已经大规模普及铁质铠甲和武器,而匈奴人还在使用青铜和骨质箭镞,几乎存在代差,高下立判!
如同成虎臣这样的名将,尤其是在痛定思痛的情况之下,已经深刻认识到了火器的犀利,并且已经隐隐约约的看到了一种崭新的战争方式正在开始崭露头角,他当然知道吴子山说的这些都是真心话。
“若你我易械而战,虎臣将军尤败。”
看到这句话,成虎臣忍不住的发出一声长叹,因为吴子山说的太对了。
按照吴子山的说法,就算是你我两军相互交换武器,你们仍然是要吃败仗的。
对于这句话,文纵云完全看不懂。
在文纵云的心目当中,之所以战败就是因为学生们的火器实在是真的犀利,若是自己的士卒也拥有那样的火铳和火炮,必然可以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但成虎臣却知道吴子山说的是实话,因为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人!
无论装备再怎么精良,都只是加分项,而不是决定项。
无论在什么样的战争中,真正能够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一个,并且永远都只是那个因素——人。
人的因素才是最最重要的。
就算把火炮给了成虎臣,他的士兵能够精确计算火炮的射角和射程吗?他的军官知道什么叫做步炮协同吗?他的士兵能够踩着炮火前进吗?
所有的这些,全都需要缜密而又周详的计算和无数次的演练,不是说有了火器就能打胜仗。
火器由来已久,但却从来没有得到过重视,最大的原因就是士兵的素质跟不上,让火器沦为鸡肋般的存在。
火器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真正决定一切的是那些学生们的素质。
他们能够顶着巨斧猛士的狂攻保持队列,这是何等严明的纪律!
更让成虎臣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根本就没有看到对手的督战队。
没有督战队用血腥的战场纪律来维持局面,单纯依靠学生的自觉,这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即便是成虎臣,也做不到这一点!
“我之学生,非是为一家一姓而战,乃是为民族而战,故而不需悬红挂赏,更不需阵前督战。每一个学生,都是民族的一份子,他们知道为何而战,故而军纪严明,以期开全新世界……”
如果说那些战争细节,比如说器械,比如说战术等等已经足以让成虎臣自叹不如的话,“非为一家一姓而战”这句话,简直如同晴天霹雳般震撼。
一直以来,成虎臣都因为自己是叛军的一份子而深感自责,并且认为吴子山是朱允熥小朝廷的忠臣,现在看来,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
那些学生打仗,不是为了朝廷,更不是为了某一个人,因为他们的心目当中只有民族,他们要打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若是再战,不过是徒增伤亡,实为子山不忍睹之事。自古佳兵不祥,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每存一人,民族运气便多一份,万望虎臣将军为民族计,切切,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