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小朝廷
楚军终于撤出了京城,对于仓皇“撤离”到了杭州的“允熥朝廷”而言,这绝对是一件大喜事,但文武群臣却全都高兴不起来。作为吴子山曾经的顶头上司,礼部尚书陈迪不仅对吴子山破口大骂,还公然联合了一些部堂高官尚书弹劾:“朝廷委任吴子山为京城留守,他原本就应该尽忠职守,但此人却骄纵跋扈,私用国帑在先,变卖私产于后,臣请罢黜此员……”
“臣附议。”
“臣等附议。”
吴子山不仅挡住了叛军的进攻,并且连番血战终于将叛军赶出了京城,这绝对是当世第一大功,按说就应该加官进爵才对,但文武群臣却上了联名奏疏,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在弹劾他,希望朝廷罢免他的官职。
之所以出现如此匪夷所思之事,就是因为吴子山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在和叛军对抗的过程当中,为了最大限度筹集人力物力,吴子山不仅打开了国库,还将这些官员的田宅、土地以低价变卖。
这些京官的产业不在少数,突然之间就一无所有了,他们能不急眼吗?
虽然大家没有参与和叛军的战斗,但是能和朝廷一起从京城撤退到杭州,绝对也算是忠臣了吧,吴子山怎么能这么干呢?
国库,那是朝廷的国库,正常情况下在没有朝廷旨意的情况下,动用一分一文都是重罪。但毕竟朝廷已经任命吴子山为京城留守,为了抵抗叛军,开启国库也不是一件无法理解的事情。
反正国库是朝廷的,吴子山用了也就用了,但你不能动用我们的私人财产啊。
那些田宅、土地,还有其他没有带走的东西,全被吴子山给“处理”掉了。尤其让人感到难堪的是,作为礼部尚书的陈迪还是吴子山最直接的顶头上司呢,那吴子山一点面子都不给,直接就把他的几处宅院和很多田地变卖掉了,他能不火冒三丈吗?
好在朱允熥的智商还在线,绝不可能因为这点“小事”就真的下旨把吴子山个罢黜掉:“诸位爱卿,这是战时,事急从权亦情有可原。兴国侯的府邸都被拆了个七零八落,兴国侯也不没说什么吗?”
在这种触及到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作为铁杆的“允熥党”,兴国侯常森确实表现出了很高的觉悟:为了抵抗叛军,兴建瞭敌塔的时候,吴子山就下令拆除了他的府邸,直接就把刚刚拆除下来的梁、檩、砖瓦等物用来修建瞭敌塔。
虽然自己的家已经被拆了,但兴国侯常森毕竟曾经是京城保卫战名义上的“总指挥”,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斤斤计较,还得表现出一副“忠心为国”的高姿态:
“叛军已经攻入京城,哪里还顾得了那么许多?只要能击败叛军,纵是舍家为国又有何妨?”在这个事情上,虽然常森老大不情愿,还是做出一副慷慨激昂的架势,对吴子山表示出了极大的支持:“别说是拆了我的府邸,但凡是能打胜仗,就算是把我这几根老骨头拆了我也心甘情愿……”
“到底是保住京城重要,还是保住你们家里的那点坛坛罐罐重要?”常森做出一副“国之干城”的模样,义正辞严的厉声斥责文武群臣:“吴侍郎不是已经上疏奏请朝廷回銮了嘛,你们谁要是惦记着家里的那点东西,刚好可以回去看看……”
听了这句话,那些袍服煌煌的朝廷重臣顿时哑口无言。
这不是刚刚击退了楚军嘛,吴子山就给撤到杭州的朝廷上了一道奏疏:请朝廷回銮。
所谓的回銮,其实就是说局面已经安稳下来了,朝廷可以回去主持局面了。
但朝廷却不准备回去。
事情是明摆着的,虽然楚军已经退出了京城,但他们并没有真的返回武昌,而是继续利用水师的优势封锁长江,牢牢控制着中上游。一旦朝廷“风风光光”的回去了,他们再次顺流而下怎么办?
再者说了,虽然楚军自称是“奉旨撤军”,但他们奉的是朱允炆的“旨”,依旧把朱允熥这个大明朝廷当做是生死大敌。
更加严重的是,耿炳文已经死了。
作为东线的总指挥,耿炳文曾经率领朝廷大军在山东、淮北一带和叛军激战良久,死死顶住了燕王、鲁王的前后夹击。奈何那叛将成虎臣实在太过于大胆,竟然千里迂回到了耿炳文身后,一举击溃朝廷的东路大军。兵败之际,耿炳文自杀殉国。
这是撼动全局的一个剧变。
东路已经彻底崩了,若是叛军径直南下,就可以直取京城。若是叛军调头向西,早已经师劳兵疲的蓝玉根本就支撑不了多久。
整体崩盘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这个时候,回到京城就是去送死。
所以,朝廷坚决不回去。
现如今的“允熥朝廷”已经没有心思再去关心京城的动静了,因为楚军正在池州一带厉兵秣马,随时都有可能进攻浙西。
“允熥朝廷”能不能保住自己都说不准呢,哪里还有那个闲工夫去理会京城的吴子山?
对于现在的朱允熥朝廷而言,就算吴子山暂时击退了楚军,也改变不了大局。只要他能保持存在,保持一个象征意义,最大限度的吸引叛军,分担朝廷的压力就已经足够了。
孤身一人困守孤城,吴子山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朝廷撤离京城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物资紧缺,估摸着吴子山也是实在没有办法,这才变卖官员的财产……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若是没有军饷和赏钱,如何能让士卒卖命?若是连军粮都无法保证,这仗还怎么打?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变卖官员的财产,就算是吴子山把皇宫拆了,朱允熥也只能表示支持:反正朝廷已经放弃了京城,要是连吴子山都守不住了,整个京城必然会落入叛军手中,还不如给吴子山用呢。
吴子山已经在奏疏里说的非常明白了:京中缺少粮饷,希望朝廷能尽快调拨,以免延误大事。
让刚刚逃到杭州的允熥小朝廷给远在京城的吴子山调拨钱粮,这根本就是一句空话。
在这种情况之下,连朝廷自己的钱粮用度都捉襟见肘,还怎么给吴子山调拨钱粮军需?
虽然大家都知道打仗是需要钱粮的,但朝廷实在拿不出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