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穷困潦倒
当夜色徐徐降临之时,朱允炆还在街头漫无目的的游荡着。自打他从宗人府跑出来之后,至今粒米未进,早就饿的饥肠辘辘前胸贴后背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虽然圣人的教诲充满了哲理,却终究不能当饭吃。朱允炆已经饿的直不起腰了,不得不裹紧了那一方土黄颜色的酒幌子,弓着腰身行走在空空荡荡的大街上。
这个时候的朱允炆,真真正正体会到了饥饿的滋味,终于明白了太祖洪武皇帝的那句话到底有多么深刻:让老百姓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德政。
什么样的文治武功,都不如让老百姓吃饱饭更有意义。
但是现在,就算他明白了这些也没有什么作用,因为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已经不需要他去治理了,当务之急是赶紧找点吃的填饱自己的肚皮。
饥饿状态的人总是对食物十分敏感,当他来到一家饭馆之前,立刻就敏锐的意识到这个不大的饭馆里头肯定有食物。
因为战乱,这个小小的饭馆早已不再营业了,只有一丝微光从门缝中透露出来。
朱允炆嗅着食物的香气,下意识的推开了饭馆虚掩的房门:桌子上摆着两屉刚出锅的热包子,饭馆老板一家人正在吃晚饭。
对于这个时候的朱允炆来说,热气腾腾的包子就是天下最具诱惑力的。
他用直勾勾的目光看着桌上的热包子,下意识的吞咽着口水,用一种连他自己都感觉十分古怪的声音说道:“能……能给我一个包子吗?一个就好,我真的很饿。”
“滚,”那个年轻的小伙子用厌恶的目光瞪了他一眼:“赶紧从我家滚出去,要不然打断你的腿……”
这个小伙子显然把蓬头垢面的朱允炆当成了乞丐。
城中本就缺粮,自己家的粮食都要省着吃,哪里还有心思怜悯一个乞丐?
“算了,给他一个吧。”那个老者似乎是一家之主的样子,看朱允炆实在可怜,就拿起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递给了他:“怜贫惜弱也算是积德行善了,施舍一个包子给自己积些阴德……”
“不,不,”虽然已经饿的头昏眼花,朱允炆却依旧清楚的记得自己的身份:“这位老丈你错了,我不是乞丐。”
一直以来,朱允炆以天子自居,他宁可饿死也不会象乞丐一样乞讨,更不可能接受别人的施舍,这是他最后的倔强。
“我不白吃你们的包子,我买……”朱允炆摸遍了全身,却拿不出哪怕一个铜板,但手里的包子实在是太诱人了,他只能苦笑着说道:“我身上没带钱,就算是赊欠的吧,可以吗?”
“你这年轻人,明明已经给你包子了,你还说什么赊欠不赊欠的?拿去吧”
“不,这不一样,赊欠就是赊欠,不能白食百姓之物。”朱允炆看柜台上的纸笔,赶紧提笔在手,在包包子的草纸上写了个欠条:今赊包子一个,他日奉还银钱。
写好了这个欠条之后,他还郑重其事的在落款处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朱允炆。
但那个善良的老汉却看都没有看那张欠条,只是笑道:“你这年轻人,还真有意思呢。”
朱允炆实在是太饿了,恨不得一口就把这个包子吞下去,却又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狼狈像,强忍着狼吞虎咽的冲动,朝着那个善良的老者行了个浅礼,然后就做出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拿着那个包子从小饭馆里走了出来。
来到一个无人的角落,朱允炆拿出了那个包子,伴随着热气蒸腾出来的饭香让他的喉咙发出阵阵低沉的嘶吼,但良好教育和受过的那些礼仪,让他强忍着一口吞下的冲动,浅浅的咬了一口。
极度的饥饿已经让人品尝不出包子的馅料究竟是什么味道,只是瞬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包子里的馅料和汁水在牙齿的研磨之下,化为带着颗粒感的糊状物……
虽然是在昏暗的陋巷之中,他依旧保持着正襟危坐的姿势,就好像是享用一顿丰盛的宫廷盛宴。
一口一口的,把整个包子全都吃了下去,肠胃的每一个褶皱都舒展开来,让他忍不住的发出一声惬意的呻吟。
这一个包子并不足以让他吃饱,但至少已经不那么饿了,体力也稍微恢复了一些。
他找了一个避风的门洞,把身体靠在大门上,准备在这里过夜。
就是这个时候,身后的大门猛然打开了,他的身子一歪,直接就从门口翻了进去。
“哪来的叫花子?不要在我家门口停留,免得招来晦……”这一家的主人正要怒骂,猛然看到朱允炆的脸,顿时神色一僵,用不确定的语气问了一句:“你是……殿下,真的是你吗?”
朱允炆愣愣的看着这家主人,只是觉得他有些眼熟,却想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
“小人以前在文华堂做过杂役,曾经有幸见过殿下。”那人的态度确实十分恭敬,但却不准备让朱允炆进门:“殿下的身份……小人上有老下有小,实在不敢收留殿下……”
虽说朝廷已经跑了,但大明朝的天子依旧是朱允熥,而不是朱允炆,若是收留了他,恐怕会引起天大的麻烦。
那人从衣兜里摸出几角碎银,偷偷摸摸的塞到朱允炆的手中:“小人只能如此了,殿下还是快走吧……”
现在的朱允炆,已经深知民间疾苦,他完全可以理解这个小人物的心情,也明白他的忧虑,只是淡淡的笑道:“你一家老小需要养活,朕虽然落魄,也不好平白拿你的银子……”
到了这步田地,朱允炆竟然还用“朕”这个极其特殊的字眼,那人更加不敢收留他了:“这是小人给殿下的供奉,您还是赶紧走了,要是被别人看到了,小人就要大祸临头了。”
“我这就走,不会给你惹麻烦的。”
既然是来自臣民的“供奉”,朱允炆就可以放心大胆而且毫无心理障碍的把银子收起来。
天子享受臣民的供奉,岂不正是合情合理之事?
已经有了几角碎银的朱允炆并没有继续寻找过夜之所,而是再次来到那个小小的饭馆门前,很有礼貌的敲了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