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兴,百姓苦
这个时节的雨水最让人恼火,这半个月以来已经下了三场雨,好不容易有了两日的好天气,转眼就又下起了蒙蒙细雨。一切都湿透了,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酱料味道。
望着作坊里那一大溜酱缸,乌老汉就忍不住的唉声叹气:今年的天气真是糟糕透顶,新作的那三千多斤酱料根本就没有来得及做充分晾晒。那么多的豆酱、黄酱、黑酱,只能全“闷”在缸里,要是老天爷再不开眼,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酱料霉变坏掉了。
三千多斤酱料啊,能值不少银子呢,乌老汉能不着急吗?
乌老汉开了一辈子的油盐铺子,做了一辈子的酱料,虽然没有发过大财,日子也还能过得下去,至少比一般的小康之家要稍微富裕一些,但他却明显感觉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自从秦王和晋王造反之后,米粮价格一涨再涨,如果说原材料的价格飙升还能容忍的话,自从楚王也跟着造反之后,这生意就真的没法做了。
因为叛军封锁了长江,原料很难运进来,好不容易才生产出来的香醋、酱料等成品根本就运不出去。就算是运出去也没有啥销路:打仗都已经打的天昏地暗了,米价又这么贵,连吃饱饭都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谁还会买那么多的调味品?
乌老汉蹲坐在门槛上,望着那一大溜酱缸,眯缝起眼睛陷入久远的回忆当中:在他年轻的时候,就经历过好几次战争,朱元璋攻占了京城就曾经爆发过大战,然后又西出灭陈友谅,东进攻张士诚,直到建立起了煌煌大明,在开始统一全国之后,又反反复复的北伐……
以前的那些战争似乎和老百姓没有多大的关系,最多也就是征一些粮食,发一些壮丁而已,很快也就过去了。
但是这一次的战争,似乎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虽然乌老汉已活了大半辈子,但他终究只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人物,以他的见识还无法洞察这场战争的本质,只是本能的感觉到这场叛乱可能不会很快就结束。
茫然之中,乌老汉想起了说书先生的一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不管这场战争最终的获胜者是谁,也不论是谁做了大明的皇帝,总之老百姓是一定要受苦一定要遭罪的。
打吧,打吧,反正老百姓也管不了那些军国大事,索性就干脆大打一场,也就尽快分出胜负,尽快结束这该死的战争,唯有如此,老百姓才能过上安安稳稳的日子,他的油盐铺子才能继续开下去。
至于坐在龙椅上的那个人到底是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老百姓们并不是很关心,至少乌老汉一点都不在意:不管是谁占了这花花江山,老百姓都得干活,要不然就吃不上饭。
就在乌老汉长吁短叹之际,忽然传来一阵嘈杂的人声。
只见一大群男男女女已经进了店铺,这些人提着篮挑着担,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满面风尘之色,活像是逃难过来的流民……
“大哥?”乌老汉认出自己的嫡亲兄长,连蓑衣都顾不得披上,就赶紧迎了上去:“你们怎么来了?”
为首的那个老汉的须发早已皓白如雪,身子骨还算硬朗,正是乌老汉在老家的大哥。
大哥卸下挑在肩膀头上的担子,哭丧着说道:“乡下的日子真是没法儿过了,俺就带着一家子来投靠你,好歹挣一条活路……”
“啥也不要说了,先进屋,先进屋,瞧这一身泥水。”乌老汉赶紧把一大群来自乡下的亲戚让进了屋,端茶倒水热情招待,好一通忙碌。
“大哥,去年我回老家的时候,你还说这几年的风调雨顺年景不错,多收了几斗粮米,还准备再买些田地,怎么就……”
那个比乌老汉年纪更老的老汉忍不住的一声长叹:“哎……别提了,这不是在打仗么?”
打仗?
这场战争已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打他们的仗,老百姓过老百姓的日子,打仗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以前是和咱家没啥关系,可楚军来了呀。”
楚军?
楚军早就来了,也没听说他们祸害老百姓啊。
毕竟楚王也是姓朱的,这大明本就是朱家的江山,是他们朱家的产业,哪有自己祸害自己的道理?
“以前我也这么想的。”年纪更老的老汉又是一声叹息:“也不知怎的,自打旬日之前开始,楚军就下到地方上去收粮。那些个当兵的,比土匪还要凶狠,成群结队的破门而入,见到粮食就抢……”
所谓的“征粮”,不过是个好听的说法,其实就是到老百姓家里去抢粮。
当然也不仅仅只是抢粮,布帛、牲口或者是别的什么值钱的东西,只要是被他们看到了统统照抢不误。
若是不让抢……老百姓有什么能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呢?
“反正咱家也没多少浮财,遭殃的多是那些乡绅富户。”年纪更老的老汉第三次发出无奈的长叹:“我原本以为那些当兵的最多也就是抢走一些粮米而已,不成想他们前番抢走了粮食,二番又拿着一张什么军令的纸就来抢人……”
老百姓口口声声说的“抢人”,其实就是拉壮丁。
强行拉走老百姓家里的丁壮去帮他们打仗,若是不从就是违反了军法!
“你是没看到那些当兵的有多么凶狠,比当年的蒙古人还不如哩,多少乡绅大户被他们祸害的家破人亡……”楚军横征暴敛强掠人口的行为,被这个老汉用最直白最朴实的话语说出来,看似平平淡淡,却蕴含着无数的血泪。
“那些个楚军,本就是造反的逆贼,还能做出什么好事情来?”素来对政治毫无兴趣,对于战争也不是很关心的乌老汉,第一次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称楚军为逆贼,就是他最鲜明的态度。
“我也是实在没了法子,干脆就来投奔你,好歹这也是京城,总比乡下要安稳一些。”
虽然今年的生意很不好做,好在乌老汉的油盐铺子已经营了这么多年,也算是稍微有些积蓄。虽然家里凭空多了十几张吃饭的嘴巴,确实有点难以招架,但毕竟都是自己的至亲之人,总是收留一下的。
“好的,好的,就让大家先在我这铺子里安顿下来吧。”
“俺们也不白吃你的,让有福和有财他们帮你干活……”
乌老汉笑道:“都是一家人,就不要再说这种见外的话了。但凡只要我有一口干饭吃,就绝对不会让你们喝稀的。”乌老汉说的深有感触:“好在这是京城,天子脚下,总是比乡下地方要好一点,至少没人来抢粮抢人……”
乌老汉的话音未落,店铺之外就已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