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专家之死
这一声巨响惊天动地,仿佛九天狂雷轰然落地,震的朱能耳鼓发麻。他下意识的抬头看了看苍茫的夜空,但见天空中繁星点点,如此晴好的夜色,怎么可能会打雷呢?
还不等明白过来,第一声轰然巨响的余音还在耳边回响,紧接着又是一声轰鸣。
这一声轰鸣比刚才的那一次更加猛烈也更加轰然,但却更加的沉闷,就好像是从脚底下传出来的一样。
伴随着连续两次的轰鸣,朱能的耳朵被震的嗡嗡直响,就好像有一百只绿头苍蝇钻进了脑袋里。
他的身体明显踉跄了一下,下意识的扶住了城垛子,但这个动作并没有让他站稳,反而直接跪坐在地。但他很快就发现身旁的那些士兵和自己一样,全都无法保持站立的姿势,而是纷纷跪坐在地上,并且在慢慢的往后滑落。尤其是朱能无法理解的是,安放在城头上的大型火炮,也在慢慢的“往后掉落”。
那种情形,就好像一艘大船出现了严重了倾覆,甲板上的人和一切物品全都朝着一个方向倾斜然后滑落……
直到这个时候,朱能才发现了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状况:偌大的城门楼子还有一大片城墙,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倾斜。
包含成门楼子在内的这一段城墙,就好像即将倾覆的大船一样,呈现出一个可怕的角度,而且正在快速的向内倒塌下去。就好像是突然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地震,导致城墙大段大段的朝后倒塌……
到了这个时候,朱能才猛然明白过来,刚才那几声震耳欲聋的沉闷巨响,根本就不是从天而落的晴天霹雳,而是来自脚下。
城墙之所以会莫名其妙的倒塌,根本就不是因为地震,而是那些学生们使用了大量的火药。
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通过挖地道的方式攻入城内,而是把地道挖掘了外层城墙之下就停止了,然后在地道中填充大量火药,再然后就是一个一声轰鸣……
所有的这一切,全都发生在一瞬间,当遮蔽了视野的沙尘从地底升腾而起的时候,城头上的士兵、大炮还有一切杂物,全都在纷纷滑落。
那些士兵们从未见过如此可怕的情形,在一片毛骨悚然的尖叫声中,试图从这个恐怖的地方逃走,但他们刚刚勉强站立起来,就顺着城墙倾斜的角度滑落下去。
朱能本能的想要抓住坚硬的城垛子,但他的这个动作显然是徒劳的,随着城墙的进一步倾斜,角度变得越来越大,他毫无悬念的掉落了下去。
在掉落下去的瞬间,朱能发出了一声凄厉而又绝望的惨叫,但他的惨叫之声仅仅只来得及发出一半,就随着城墙的彻底倒下戛然而止。
以守城著称的大将朱能,就这么被活生生的掩埋在城墙之下了。
直到两年之后,重修淮安城的时候,他的尸骨才被工匠们挖出来。只是因为无法辨别身份,和很多同样被活埋在下面的士卒一起,葬在城外的乱葬岗子当中,连个墓碑都没有……
虽然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将火药运用到军事当中,但是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对于火药的认识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虽然火药可以作为发射药把弹丸打出去,但装填的繁琐和威力太小的缘故,导致在火药出现几个世纪之后,依旧是冷兵器主导战场。虽然人们已经知道火药可以产生爆炸,但最大的作用就是制造烟花爆竹。
因为火药的制作技艺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人们对于燃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认知,更不明白“气密性”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把火药当做助燃物使用。
但是学生们彻底颠覆了这个认知。
他们已经知道了爆炸的本质就是短时间的剧烈燃烧,而气密性是威力大小的关键,他们甚至早就知道了“爆炸极限”的概念,并且通过反复试验掌握了较为准确的数据。
但是,炸开淮安城墙的这次实际操作,还是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技术失误”。
按照学生们的最原本的意图,他们打算同时开挖几条地道,一直挖到城墙的墙基处,然后通过密闭的火药炸开城墙。
他们对于爆炸的威力,计算的准确无误,但还是低估了淮安城墙的坚固程度。
他们打算直接把城墙炸出几个缺口,然后从缺口处进入,但淮安的城墙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坚固。
连续几次爆炸,并没有直接在城墙上炸出一个或者几个缺口,爆炸的威力仅仅只是把城墙衔接部位炸的松动。
奈何淮安的城墙实在是太坚固了,根本就炸不开,但松动的衔接部位却在巨大的威能之下出现了倾斜,然后就整体倒了下去。
如果仅仅只是如此的话,不过是倒塌一段城墙而已。毕竟淮安的城墙分为内外两层,就算是外面的这一次被炸塌了,还可以退到内层继续防守。
但淮安的城墙不仅坚固而且高大,即便是城墙已经倾倒,依旧没有破碎成为碎砖烂瓦,而是整体倒下。因为实在是太高大了,所以倒下的外城墙直接就“搭”在内城墙之上。
如此一来,已经倒下的外城墙就化为一个三十多度的斜坡,只要顺着这个斜坡上去,就可以顺顺利利的登上内层城墙。
钱狗剩、李田男、王冬生等人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待到弥漫的沙尘散尽之后,看到那条巨大的斜坡,学生们无不目瞪口呆。
原本还以为在城墙的缺口附近必然会有激烈的争夺战,所以他们专门把火炮调了上来,准备用密集的火力进行压制,首先打退缺口附近的守军,然后再长驱直入。
但缺口根本就没有出现,出现在眼前的一个是宽度达到四五十丈的巨大斜坡。
如此宽阔的斜坡,根本就可能做到有效防守,甚至已经不再需要火力压制和激烈争夺,只要顺着斜坡跑上去,就可以直接杀入内城。
这个巨大的斜坡,比城门还要宽阔几十倍。
随着这道斜坡的出现,淮安城已基本等于不设防了。
“进城,进城——”
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铜哨,学生们排着整整齐齐的横队,直接就顺着斜坡“走”到了内城城墙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