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火上浇油
从东南方向吹拂过来的夜风鼓荡着,阵阵波涛轻轻的拍打着座船。京师城高池深久攻不下,持续僵持的战事让楚王非常的无奈。
虽然楚军号称“十万之众”,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就算真的有粮草后勤也无法保障。
激烈的攻防战已经演变成了长时间的消耗战,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物资和人员。若不是从民间抢掠了些粮草,这场仗早就打不下去了,奈何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攻打。
但是,最近这段时间以来,无论是朝廷的官军和楚王的叛军,都被旷日持久的战争折磨的筋疲力竭,双方都有点打不动了。
战斗规模越来越小,战争烈度越来越低。在很多时候,所谓的战斗其实就是走走过场,大家都在摇旗呐喊,看起来好像很热闹,其实根本就没有多大的伤亡,自然也就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战果。
双方都在做无意义的消耗。
在这种情况下,一举攻克京城的速战速决战略已彻底破产,不得不做“长远打算”。
以一隅对抗中枢,若是不能速胜其实已经就是败了,但造反的大旗已经竖起,这个时候偃旗息鼓灰溜溜的退回去只是徒增笑柄。
楚王很敏锐的意识到,自己已成骑虎之势,明明知道一时半会打不出什么结果,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下去。
唯一的优势就在于,随着天气的转暖,夏天的脚步已经近了。只要等到夏粮收获,就可以极大补充早已捉襟见肘的军粮,就可以继续支撑下去。困守孤城的朝廷则很难得到大规模的有效补充,估计他们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
“父王,刚刚收到的消息。”楚世子告诉了楚王一个好消息:“成虎臣部已经渡过了荷水河,耿炳文那老东西坚持不了多久了。”
长时间在淮河流域纵横奔突的成虎臣突然朝着东北方向进发,进入鲁西南一带,和虽然早就已经举起反旗却没有造成太大影响的鲁王合流。如此一来,就等于是断了耿炳文的后路,在此前后夹击之下,估计耿炳文的大军坚持不了多久。
只要东线的战争出现逆转,整个战场局势将会朝着有利于叛军的方向倾斜。
对于朝廷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很坏很坏的消息,但是楚王并不觉得这就是什么好消息。
虽然大家都是造反的藩王,虽然大家都在和朝廷交战,但彼此之间并非铁板一块。
在这些造反的藩王当中,楚王的实力仅仅也就比鲁王强一点,却远远比不上实力雄厚的秦晋二王,甚至连燕王都比不上。
一旦二哥三哥四哥挥师南下,到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还真的说不准呢。
就算大家都是兄弟,但这个皇帝到底应该由谁来做,还是一个未知数呢。到时候估计还要大战一场,谁的拳头更硬谁就是大明王朝的“正朔”。
如果真到了那个地步,楚王明显不占优势。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拿下京城,抢占了先机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想方设法的利益交换……
这样的战略部署确实比较完美,但京城哪是那么好拿下的?
楚王已经有点后悔了。
他不是后悔自己的造反行为,而是后悔造反的时间。
早知道京城如此难啃,还不如暂且隐而不发,等局势进一步明朗之后再……但是现在已成骑虎难下之势,再说这些已经太晚了。
夜色深沉。
就在楚王一筹莫展之时,忽然听到了一声隐隐的轰鸣。
“发生什么事情了?”
“对面好像起火了。”
楚王从船舱里走了出来,站在船头遥望着远处的那一团火光。
那团火光熊熊烈烈,硬生生映红了半边夜空。
即便是在这么遥远的距离上,依旧可以感受到火焰的无边威势。
楚王不禁皱起眉头:“那是什么地方?”
“好像是朝廷……是伪逆的仓房之地。”
官军的仓房起火了?
仓房起火?
真是天助我也。
楚王不禁喜上眉梢,暗暗的祈祷上苍,希望火势更大一点儿。
只要烧了官军的仓房,他们的后勤补给就会更加的艰难,这绝对是一个好消息啊。
自古以来,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只要官军的后勤接济不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想当年,秦赵长平之战旷日持久,秦军大将白起截断了赵军的粮道,饿了四十多天的赵军不得不被迫决战,结果秦军大获全胜,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再比如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突袭袁绍的屯粮之地以后,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击败了实力雄厚的袁绍……
有了这些著名的经典战例,楚王一下子就变得乐观起来,他甚至以为再过一两个月,战争就可以结束了。
遥遥无期的战争终于出现了改变的趋势,这让楚王忍不住的志得意满起来,马上进行了军事部署:“伪逆仓房失火,粮草供应不足,必然会寻求速战。我军只需坚守不战,就可以活活困死他们……”
因为已经亲眼看到了对手仓房起了大火,一直以来都努力寻求速战速决的楚王反而不着急了,现在的他更愿意把战争拖延下去。等到朝廷官军的粮草耗尽,再轻而易举的攻破城池……
楚王的心情从来都没有这么好过,所有的焦躁和郁闷全都一扫而空,兴致勃勃的坐在船头看着远方的大火,就好像是在欣赏一出“火烧赤壁”的精彩大戏。
没过多久,猛然又传来一声轰鸣。
这一声轰鸣比刚才的那一声还要响亮,就算是这么遥远的距离上,也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一团巨大的火光正在冲天而起。
好像是有什么东西爆炸了。
烧吧,烧的更雄烈一些才好呢。
东南风还在微微的鼓荡着,把卷上高空的灰白色余烬慢慢的吹拂过来,如同冬日的飞雪一般簌簌落下,落在楚王的身上……
“看这火势,一时就救不得了,估摸着朝廷……伪逆的粮草军需已焚毁大半……”
就在楚王兴致勃勃的“隔岸观火”之时,楚世子提出了一个小小的建议:“伪逆营中起了大火,不如咱们再给他添一把柴。我估摸着伪逆营中必然大乱,如果我军这个时候出去袭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