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迟疑不决 - 人在大明,从做豆腐开始 - 爱打赌的饺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47章迟疑不决

虽然吴子山没有和燕王朱棣打过交道,对于这个人也没有什么好或者不好的印象,但他知道历史啊。在原本的历史上,燕王发动靖难之变,一举打到南京,终结了建文朝,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

这样的人物岂是那么好对付的?

这个齐泰虽然是兵部侍郎,但他仅仅只是一个侍郎罢了。

在兵部当官,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武将,事实恰恰相反,齐泰只不过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而已。

让他去对付燕王,就等于是让一个新手菜鸟和一个满级神装的大神对线,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虽然齐泰说的头头是道,听起来确实很有道理,也很符合当前的形势,但朱标却并没有完全听信,只是淡淡的说道:“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朕再考虑考虑,好了,你们退下吧。”

没有让齐泰这个眼高手低的家伙去和燕王对线,这绝对是一个明智且又正确的选择。

“吴爱卿,你留一下。”

“是。”

众人退下之后,朱标很随意的谈起了另外一个话题:“吴爱卿啊,此次考评,你的评语是什么意思啊?给朕好好的说道说道。”

对于那些朝廷大事而言,朱允炆和朱允熥的这次“考试成绩”似乎只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所以朱标只是“很随意”的问起而已。

作为两个皇子的“副科老师”,在这次考试当中,吴子山给朱允炆和朱允熥二人的评语全都是——优异!

虽然同样都是“满分”,但给他二人的评语却有些细微的差别。

给朱允炆的评语是:敏捷,好学,宣仁。

给朱允熥的评语是:敏捷,好学,务实。

说朱允炆“宣仁”,说朱允熥“务实”,看起来好像都差不多,但却存在细微的差别。

给朱允炆的这个评语是非常中肯非常客观的,因为这个评语和方孝孺给出的评语基本一致。

作为两个皇子的“班主任”,方孝孺也说朱允炆“宣仁”,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善问周达曰宣,诚意见外曰宣。

这个“宣”字,就是说朱允炆很善于学习,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对待事物真诚,很讨人喜欢的意思。

一个“仁”字,则暗含孔孟之道,是说他深知圣人之法。

至于给朱允熥的“务实”二字,看起来好像不如“宣仁”更有亮点,但却意味深长。

朱标不可能注意不到这两者的区别。

“允熥殿下切实务,知变通,明治理之法,所以才给了个务实的评语。”

“允炆殿下深谙孔孟之道,明忠孝仁义之礼,素知儒家精髓,修身有术。”

吴子山说朱允炆“修身有术”,这句话太值得玩味了:古人最讲究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他修身有术,其实就是在说他不适合治国平天下。

也就是说,吴子山更加偏向于朱允熥。

朱允炆循规蹈矩,表现的就好像是个乖宝宝一样,总是对那些儒家学说奉为金科玉律。若是真的立他为太子,不失为一个太平天子。

朱允炆切中实务,不玩那些虚头巴脑的圣人教诲,而且他灵活变通,要是遇到什么事情总是能想到最实用的解决手法,若是立他为太子,则可以灵活应对,就算是有些变故,想必也能应付过去。

吴子山是唯二两个知道朱标真实身体状况的人之一,他很清楚的知道这个评语的重要影响。

当朱标把目光投向吴子山的时候,眼神之中似有别样的深意……

毕竟储君乃是国之根本,朱标早就想立太子了,但是在太子人选的问题上,他还是比较偏向于朱允炆更多一点。

毕竟朱允炆的“仁”更像朱标。

但朱标也很清楚的知道朱允炆的缺点:他过于务虚了!

吴子山一个“务实”的评语,把朱允熥在朱标心目当中的地位稍稍提高了一点点,但这并不足以让朱标改变主意。

这并不是因为朱标不看好朱允熥,而是还存在一个更加深层的原因:外戚。

朱允熥身后的势力,其实就是外戚。

不管是常升他们那些人也好,蓝玉也罢,全都是朱允熥的母族中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外戚。

想当初,朱元璋还在的时候,对这一批人大力提拔,就是为了巩固朱标的实力和地位。

外戚是当年的太子一系人马当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不管是朱元璋时代,还是朱标王朝,外戚都仅仅只是力量的一部分,仅此而已。

但现在的局面已经变了,当年的朱标系人马当中,冯胜已经死了,傅友德又要调往外地,其他那些重要的功臣宿将正在渐渐凋零,以蓝玉、常升为代表的外戚力量渐渐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局面。

若是立朱允熥为太子,一旦朱标不在,年纪轻轻的朱允熥还能压得住手握重权的蓝玉和常氏一族吗?

外戚干政,外戚作乱的事情,在史书上屡见不鲜,篡汉的王莽,创立了隋朝的杨坚,哪一个不是外戚?

殷殷青史,不得不防啊。

这样的帝王心术,朱标不得不考虑,但却不能说出来。

毕竟蓝玉是他的妻舅,常升是他的小舅子,都是当年最铁杆的太子一系人马。

昔日最大的助力,已隐隐成为一个隐患了……

如果是铁了心的立朱允炆为太子,必然要毫不留情的削除蓝玉和常氏族人……现在的朱标,已经完全明白了朱元璋当年以残酷手段清洗功臣的原因。

这是为了朱明王朝的千秋万世计,不得不如此。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