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时代在变
“子山兄弟,”张四哥的脸上带着“我很不好意思”的表情,“有个事儿我想和你商量一下。”“啥事啊?你说吧?”
“你我两家本是隔壁而居的好邻居,有这堵院墙咱们是两家人,若是拆了这面墙咱就是一家人了……”
吴子山用狐疑的目光看着张四哥:“四哥呀,你到底想说什么?别兜圈子了,有事就直说吧。”
“这……这事还真不大好说出口……”
“你个孬货,子山兄弟又不是外人,有啥不好开口的?”四嫂子一把就将张四哥拽开,直接就对吴子山说道:“是这么回事,你四哥在衙门里当差,其实也赚不了几个小钱,日子一直过的紧巴巴,子山兄弟也是知道的。”
四嫂子虽是女流之辈,却不是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属于典型的农家妇女,性情直爽作风泼辣,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之主”。
“我琢磨着雇几个人手,弄个洗毛坊……”
所谓的洗毛坊,其实就是清理羊毛的手工作坊。
这小小县城位于晋北,因为土地贫瘠,单纯依靠田地的那点粮食很难维持生计,普通人家总是习惯性的饲养些牛羊牲畜,而羊毛则是一项很常见的副业。
刚剪下来的羊毛,存在太多的杂质,需要经过清洗整理才能使用。
这洗毛坊,其实就是毛纺行业的上游工艺,从业者通常都是一些家庭妇女。
“四嫂子要弄洗毛坊?这是好事哦,刚好可以贴补家用。”
“确实是好事。”四嫂子比张四哥爽快多了,像个男人一样和吴子山说起了弄洗毛坊的难处:“要想弄洗毛坊,就得垒几个泡池子,还要弄些浸缸什么的,我家的院落只有巴掌大小,实在腾不出那么大的空闲之地。就想占有子山兄弟你家的院落……”
洗毛坊这样的作坊,需要很大的“空间”,偏偏张四哥家的院子又没有大,所以就打起了吴子山的主意。
这两口子希望能拆除两家之间的那堵院墙,占用吴子山家的一部分院落。
“我和你四哥商量过了,也不白占你家的院落,每年给你六缗钱的租金……”
“四嫂子啊,你可拉倒吧。”吴子山哈哈大笑着说道:“什么租金不租金的,我也不缺那点钱。既然是四嫂子想搞家庭创业,我肯定是支持的。”
“反正我家的院子也不小,我也没什么用,你想占多少就占多少好了……”
“我就说了嘛,子山兄弟是四品大员,堂堂的朝廷命官,怎么会稀罕咱家这点小钱哩?”吴子山爽快的答应下来,让张四哥非常高兴。
“四嫂子,你弄这个洗毛坊,一年能赚多少哩?”
“只要是勤勉些,一年到头至少也能有二十缗,这还是净利……”
二十缗钱,差不多相当于十五六两银子呢,对于普通的百姓之间而言,绝对是一笔相当不错的收入了。
一个家庭作坊式的洗毛坊,真的能赚这么多吗?
“若是以往的年月,根本就没有这么好的行情。不过今年不同以往了,城外新添了好几家毛纺作坊,肯定需要很多羊毛哩……”
今年确实不同以往。
随着朱元璋的崩逝,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崭新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崭露头角。
朱标顺理成章的登基之后,虽然大体沿用了朱元璋时代的法令和政策,却已经显现出了改变的迹象。
老百姓们从不关心朝堂上的国家大事,他们只关心和自己利益相关的鸡毛蒜皮。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朝廷已经正式放开了内地和蒙古之间的贸易活动,虽然这种纯粹的贸易还有许许多多的限制,双方的货物终究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互流互通。
在盐茶布匹等传统商品大量流入草原的同时,草原上盛产的毛、毡等畜牧产品也在冲击着这个小小的县城。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数量众多的毛纺作坊如同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
这样的毛纺作坊其实还很原始,就是利用草原上的羊毛进行加工,赚取一点“加工费”。
哪怕仅仅只是这点少的可怜的“加工费”,也要进行好几次分配。比如说四嫂子准备弄的洗毛坊,就是把清洗、整理好的羊毛送到城外的毛纺工坊,让他们作为原料使用。
“我听亲戚说,城外的那些毛纺工坊,都是把纺织好的毛货交给隆丰号、兴隆号这些大商家,然后行销天下……他们赚的更多,我们这些小门小户的只是赚几个辛苦钱……”
“既然毛纺比洗毛更赚钱,四嫂子干嘛不直接弄个毛纺工坊呢?”
“吓!”四嫂子用鼻子发出一个很夸张的声音:“毛纺工坊是需要大本钱的,光是一架罗织机就要七十多两银子,还要囤积羊毛,雇佣更多人手,没有三百两银子想也不要想……乖乖老天爷啊,三百两银子啊,哪有那么多本钱?”
“本钱好说,若是四嫂子真有这个心思,我可以借给你们三百两。”
“子山兄弟此言当真?”四嫂子的眸子里闪耀着兴奋的目光,一把抓住吴子山的手:“子山兄弟真肯借给我三百两银子?”
“当然。”
“那真是太好了,”四嫂子兴奋的大叫起来:“有了本钱,还弄什么洗毛坊?干脆直接就买两架罗织机,自己纺毛自己织,免得又被别人赚一道……”
“你个妇道人家胡说些什么?”在这种大事情上,张四哥显得过分的谨慎了,他毫不犹豫的给四嫂子泼了一盆冷水:“那可是三百两银子哦,万一亏了,就算是咱家砸锅卖铁几辈子都还不起……”
和相对保守的张四哥相比,四嫂子明显更具有商业头脑:“弄毛纺工坊,只要不偷懒就不可能亏。别人借着高利贷都敢弄,子山兄弟不收咱们的利息,又什么不敢的?”
对于普通的百姓之家而言,三百两银子绝对可以算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但吴子山却并不怎么在乎这点钱。
这个行业赚的就是辛苦钱,只要不出什么大的事故,就不存在亏本的可能。凭张四哥一家和自己的私人交情,就算是借给他们几百两银子搞创业,也不算什么大事。
但张四哥还是过分的保守了,就算吴子山已经答应要借钱给他,他还是没有那么大的胆量。
“平日里你咋咋呼呼的,净说些不着边际的大话,遇到真正的事情了,胆子还不如针鼻儿大哩!”关键时刻,四嫂子这个“一家之主”拿出果断决绝的做派,一锤定音做出了最终的决定:“既然要做,就要做大的,子山兄弟,你说的那三百两,啥时候才能借给我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