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第二工厂 - 人在大明,从做豆腐开始 - 爱打赌的饺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77章第二工厂

虽已是星月漫天的戌时末刻前后,差不多相当于是晚上九点左右,县衙后堂之内依旧是一副灯火通明的热闹景象。“吴老大人不远千里自京师而来,下官不胜惶恐。”白县令端起一杯酒,“此第一杯酒,权做下官为吴老大人接风洗尘。”

这个白县令约莫三十二三岁的样子,满身的斯文书卷之气,是那种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传统官僚。

科举入仕,说来简单,但却千难万难,十年寒窗苦读就不必说了,很多人读书读了一辈子,到死都是个老童生。象他这种二十几岁中举人,三十来岁中二榜进士,仅仅只过了两三年就放了知县的实缺,其实根本就是官场上的“年轻一代”。

从隋唐开创科举以来,尤其是到了南宋时期,并不是说只要“金榜题名”就一定能当官。在很多时候,就算是中了进士,那也仅仅只是拥有了一个身份,可以享受“减免赋税”“见官不跪”等等福利待遇,要想真正进入官场,必须等待朝廷开缺。

像白县令这种,刚刚履足官场,就做了知县的,看起来只是个微不足道的七品芝麻官,其实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了。毕竟知县也是独当一面的地方官员,因为自身没有什么背景和靠山。从地方上开始做起往往意味着升迁的机会更多一些。

“下官再敬吴老大人一杯……”

“行了,行了,”吴子山笑道:“我此次前来,并无上命,白县令不必说什么下官不下官的。”

我这次来,并不是为了朝廷公事,所以你也不必在意我的官职比你更高。

“吴老大人说的是,那晚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这个白县令的年纪,明明比吴子山还要大几岁,却以晚生后辈自居,一口一个“吴老大人”的叫着,搞的吴子山很不自在。

奈何官场上的风气就是这个样子,官大一级都能压死人,更何况吴子山是个拥有四品冠戴的五品官呢?

尤其要紧的是,吴子山是太子身边的“红人”,时常能见到皇帝和皇后,对于这种小地方的县令而言,绝对就是“直达天听”的大人物了。

“自从白县令接任家岳以来,地方上还好吧?”

这位白县令是接替岳父沈霖沈大人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层关系,白县令才算是“攀”上了吴子山的门路。

虽然吴子山只是随口问问,但白县令却不大好回答这个问题。

治理地方是要看政绩的,他才刚刚接任没多久呢,能有什么政绩?

若是随后吹牛皮的话,吴子山原本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他最清楚这个小县城的风土民情,强要说什么“安居乐业”“市井繁荣”的牛皮,根本就瞒不过吴子山。

“子山兄弟啊,这里还是老样子。”在一旁作陪的张四哥哈哈大笑着说道:“夏赋才刚刚征缴了一多半,又要治河又要去往长城大工,还有许许多多鸡毛蒜皮的小事,白大人也很艰难呀。”

张四哥说的这些问题,以前吴子山的岳父在任之时同样存在,总的来说这个白县令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官僚,既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政绩,也没有什么恶名,只是象当年的沈霖沈县尊一样,继续维持着原本的样子,仅此而已。

虽然这个白县令的能力非常一般,而且显得有点太年轻,严重缺乏治理的经验,但他却很善于做官。

因为是第一次和吴子山见面,为了让酒桌上的气氛更好,特意让张四哥他们几个和吴子山很熟的衙役作陪,顺便帮他再“巩固一下”和吴子山之间的关系。

“白县令,你说的那个青霉……凤仪散之事……”

吴子山终于说起正事了。

白县令很清楚的知道吴子山就是为了这个事情,赶紧说道:“那私制凤仪散的窝点就在临风坳中,晚生这就召集三班衙役,若是人手不够,还可以到州府衙门去调兵,定要将贼人一网成擒尽数剿灭!”

剿灭?

剿什么灭?

我只是想看看那边的情形,弄清楚到底是谁在生产青霉素,又不是进山剿匪,调的哪门子兵哦!

“只是去看看?还是吴老大人思虑周全。”白县令说道:“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定然要先摸清那贼人的底细,才好大军围剿……”

那只是个制取青霉素的工厂,又不是贼窝子,我只是想搞个清楚而已,你说的什么兵法呀。

“吴老大人想何时前往?”

“定然越快越好,要是方便的话,我希望今天晚上就……”

“方便,晚上方便的很,”白县令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阿谀讨好之意:“吴老大人不辞劳苦,欲夜探贼人巢穴,晚上必定竭力配合,效犬马之劳。”

在这个白县令看来,只要能剿灭那伙“私造凤仪散的贼人”,就是大功一件,只要他能跟着过去,也能分润些功劳。到时候朝廷有了封赏,也能捞点好处。

在这个事情上,白县令显得比吴子山还要热切,说干就干立刻就拿出了雷厉风行的架势。

“晚上已准备妥当,”白县令的脸上全都是兴奋的神色,就好像一个出征在即的士兵,“晚上在前方为吴老大人带路……”

带路?

带什么路啊?

这里是我的“老家”,我比你还熟悉呢,根本就用不着你给我带路。

虽然吴子山不认为这个白县令能发挥什么作用,但他毕竟是本地的父母官,又是一副立功心切的样子,也就只能和他一起去了。

当天晚上,吴子山、白县令、张四哥等衙役连夜出城,在夜色的掩护之下,朝着临风坳一路急行。

这临风坳位于城北二十几里处,是句注山的余麓,原本只是一片低矮的丘陵地带,一直到了元朝末年,因为附近的乡民开垦荒地,在逐渐形成村落。

这个小小的村落在夜色当中显得极是安宁,完全就是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象,但村北口却是一副灯火通明的景象。

那是一大片新起的工坊,数不清的工匠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熊熊炉火硬生生的映红了半边夜空,从烟囱里冒出五颜六色的烟雾,夹杂着刺鼻的味道。

俨然就是一座大型的制药工厂!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