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中医西医 - 人在大明,从做豆腐开始 - 爱打赌的饺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70章中医西医

在医学院内部,从来就没有官职高低之分,只有师生的身份之别,所以这些学生从不称呼吴子山的官职,而是称他为“吴先生”。“吴先生安好。”

“同学们安好,都坐下吧。”

课堂秩序井井有条,这让吴子山非常的满意。

作为医学院的创始人,其实吴子山很少给学生们上课,因为他太忙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孙神医和那几个临时招来的老郎中给孩子授课。

今天难得有机会,吴子山准备给孩子们好好的普及一下医学基础理论。

“今天这堂课由我主讲,咱们就说一说血液循环。”

作为培养医学工作者的摇篮,必须要讲述血液循环的理论。

虽然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无比精密,好在仅仅只是传授最基础的理论,只需要让孩子知道心脏、血管、毛细血管,已经心循环和肺循环的粗浅知识也就够了,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

“人体周身密布大大小小的血管,血液顺着血管流动,而血液流淌的动力就来自于心脏的跳动。所以,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就是以心脏为中心……”

刚刚讲到这里,一个学生就举起了手。

医学院不是私塾,从不把知识视为金科玉律,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质疑。不懂就问才是求知求学的正常方式,所以在老师讲课之时,只要是有听不懂的就可以随时提问。

“周至敦同学,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那个名叫周至敦的学生站立起来发问:“吴先生,您说人体血液以心脏为中心,这好像不对吧?”

不对?

怎么可能不对呢?

人体的血液全都流经心脏,置换氧气和营养物质,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而且是非常浅显的道理,怎么会不对呢?

“心、肝、脾、肺、肾是为五脏,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是为六腑。五脏为阴六腑阳,阴阳中又分阴阳。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若是阴平阳秘则身体康健,若是阴阳失调偏盛偏衰则为疾病,五脏六腑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何来中心之说?”

作为一个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对于血液循环这么粗浅的知识肯定烂熟于心,但吴子山却被这个学生提出的一个最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

按照这个周至敦的说法:人体的五脏六腑各有各的作用,并不存在哪个器官就是“中心”的说法,你却说心脏是血液的中心,这就不对了呀。

这个问题虽然简单,却涉及到了一个让吴子山一直想解决却始终无法解决的难题:中医和西医的观念冲突。

孙神医给这些孩子们传授的知识是:阴阳调和,五行生克。

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石,是一整套完善的医学理论,是用“横向”的方式来描述人体状况。

而吴子山的西医理论则是按照机能的不同,把人体“纵向”分为几个不同的系统:比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等。

在孙神医授课的时候,肯定要遵循“阴阳五行,表里调和”的中医体系,而吴子山却使用了“系统化”的分类方式,必然让学生们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听信哪一种理论。

中西医之间的理念冲突一直存在,争论了上百年都没有得出一个准确的结果,很难说哪个更好。这种学术上的冲突反映到教学层面上,就会产生自相矛盾的理论。

两位先生传授的知识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这还怎么学?

以吴子山的知识水平,不可能做到“调和中西”的程度,根本就无法解决这个“世纪难题”。好在他讲述的仅仅只是最粗浅的基础理论,不涉及那些“上纲上线”的“中西之争”(借用本段文字回复部分读者的中西之争吧),完全可以用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来解释说明:

“这位周同学,你知道牙疼是怎么回事吗?”

“回吴先生的问,学生日前就曾经牙疼过,孙先生还给学生开了些药,服用之后就不疼了。”

“孙神医……孙先生医术精湛,治疗区区牙疼必然是药到痛消,你可记得他用的什么药物?”

作为一个“医科专业”的学生,周至敦当然能记住那个非常简单的药方:“孙先生给学生用的药方是栀子、黄连、生地和木通。”

“你知道孙先生为什么要给你用这四味药吗?”

“孙先生说,牙疼的病根就在于心火上行,导致牙龈肿痛,故而使用寒凉之药,只要去了心火,自然就不会再痛。”

“这就对了,这就对了。”吴子山用循循善诱的语气说道:“孙先生说牙疼是因为心火上行所致,那他为什么不用丹参、沉香、豆蔻之类的治心之药呢?”

“这就是因为所谓的心火并不是说心脏有了什么毛病,也用不着治心。孙先生说的心火,其实就是炎症,当然要以清凉消炎为主……”

能把中医的“心火”和西医的“消炎”联系起来,尚且可以说明中西医之间的共通之处,吴子山也就只能做到这一点了,至于更高级别的理论层面,那真的超出了他的知识范畴。

所以,这一堂原本讲述血液循环理论的课程,就临时变成了以讲述“炎症”为主,毕竟中医说的“上火”和西医说的“炎症”有太多的相同之处,基本可以看做是一回事,说起来也更通俗易懂一些。

但是,吴子山也就仅仅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将中医和西医融会贯通,吴子山没有那么高深的学识,他永远都做不到这一点。

同时,这也反映出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医学院传授的知识,太过于散乱,太过于碎片化了,根本就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成体系的教科书。

医学院已经建立了一段时间,学生数量也很多了,却没有统一标准的教科书,完全就是凭借老夫子自身的知识进行教学,基本就是想到哪里就教到哪里。

有的老师使用《药经》,有的使用《本草》,吴子山又试图传授现代化的医学理论,难免有些自相矛盾之处。

连一本统一标准的教科书都没有,这是万万不行的。

编撰教科书,已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