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不如学医吧
杏儿拎着满的一大包糖炒栗子往回走,刚刚拐过一个街角,就遇到钱六一的老婆
钱六一的老婆拎着一筐鸡蛋,满脸都是垂头丧气的表情,身后还跟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这少年生的敦敦实实虎头虎脑,那个眉眼像极了钱六一老实憨厚的样子。
“钱大嫂,”杏儿主动给钱六一的老婆打了个招呼,看了那个少年一眼,笑嘻嘻的说道:“若是我没有猜错,这应该是你儿子吧?”
这少年的样貌面容简直就是玻璃工匠钱六一的翻版,当然是他的儿子。
“你们这是……”
“哎——”还没有开口,钱六一的老婆就先叹了一口气:“这不刚刚从你们家里出来么。”
“你去我家了?”
“去了,还见过了吴老爷……原本还打算送吴老爷一筐鸡蛋,他却说什么都不肯收。”
杏儿最清楚这位“钱夫人”的性情脾气,她就是那种典型的市井小民,平时把一文钱看的比磨盘还要大,若不是有事相求,万万不可能拎着怎么一大筐鸡蛋去给吴子山送礼。
整整一大筐的鸡蛋哦,钱夫人这辈子都没有这么大方过。
这一次她之所以这么“豪爽”,完全就是为了儿子的前程。
钱六一已经在制药厂混了个作丞的职位,虽然仅仅只是个微不足道的九品官,但九品官也是官哦。对于这个底层的家庭而言,完全可以看做是一次“质的飞跃”。
既然钱六一能到制药厂去拿俸禄,钱夫人也想给儿子弄个吃皇粮的差事:毕竟儿子已经十四岁了,过不了几年就要娶妻生子。要是能谋个吃皇粮的差事,肯定能娶个好媳妇,后半辈子也就不用发愁了。
所以,钱夫人“不惜血本”的弄了一大筐鸡蛋,专门来给吴子山送礼,希望吴大人在制药厂给她的儿子一个差事。
每个月给多少“工资”都无所谓,只要能在制药厂做事就行。
但凡能在制药厂弄个吃皇粮的差事,随便熬几年总有机会升迁,说不准还能混个一官半职什么的。
钱夫人为儿子打算本就无可厚非,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虽说吴子山确实就是制药厂的一把手,但他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就给一个半大不小的少年弄一个正式的“编制”。最要命的是,钱六一的这个儿子不仅手艺稀松平常,而且还不识字,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怎么可能给他一个正式的吃皇粮的编制呢?
所以,吴子山用非常坚决的态度拒绝了钱夫人的要求,让她把这一大筐鸡蛋又拎了回来。
“哎,”又是一声叹息,钱夫人苦着个脸说道:“我家这娃最是笨嘴拙舌,手艺也学不好,又没有安身立命的本事,等我和他爹不在了,他的日子可怎么过呦?”
“原本还打算让吴老爷赏个差事,谋个吃皇粮的铁饭碗,可是……任凭我说破了嘴,你们家吴老爷就是不肯,哎……”
想给自家这个半大不小的儿子弄个编制,哪有那么容易哦!
“我还以为多大点事情哩。”杏儿嘻嘻的笑着:“不就是想给你儿子弄个吃皇粮的美差么,这事不难。”
听了这句话,钱夫人顿时好一阵狂喜,赶紧拉住杏儿的手:“若是杏儿姑娘能给我家娃儿谋个吃皇粮的差事,我……我这辈子便是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了哩。”
“我听老爷说起过,制药厂那边的差事确实不大好说,你就别想了,但可以想想别的门路。”杏儿笑嘻嘻的给钱夫人指出另外一条道路:“不就是想吃皇粮么,那就做个治病救人的大夫好了。”
治病救人的大夫?
“我家老爷已经向朝廷奏报过了,朝廷已经允了我家老爷的所请,很快就建立一所官办的医学院,到时候一定会招收大量的……”杏儿的语气稍微停顿了一下,歪着脑袋想了好半天,才终于想起那个名词:“朝廷会招收大量的医学生。”
建议官办医学院的报告早就打上去了,终于得到了朝廷的正式批复:在今冬或者明春,就建议一所官办的医学院。
其实,杏儿也就仅仅只是知道这个“小道消息”而已,至于具体的细节她知道的并不多。但这一点都不妨碍她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这个事情描绘成自己想象的样子:“我听老爷说,只要是在医学院学满四年的学生,就可以分派的各地州府去做官医……”
虽然钱夫人和杏儿全都不明白所谓的“官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但既然有一个“官”字,那肯定是要吃俸禄的哦。
只要是吃朝廷的俸禄,那就是朝廷的人,必然会有一个正式的编制。
对于钱夫人来说,她并不是很关心儿子的兴趣爱好,也不在乎儿子到底从事哪个行业,她只是认准了一个硬标准:朝廷的编制。
只要有了正式的编制,儿子就有了一辈子的铁饭碗,至于儿子从事的职业是什么,根本就不重要。
“我还听老爷说,他会亲自给医学院的学生上课……”
听了这句话,钱夫人顿时喜上加喜,猛的一拍大腿:“吴老爷亲自上课?那可真是太好了哩。”
在钱夫人的心目当中,那些高中进士的读书人全都是文曲星转世,他们是天子门生当然可以为官为宦。若是吴老爷能亲自给自己的儿子上课,那就算是吴老爷的“门生”了哦,吴老爷肯定会大力提拔,说不准还能混进太医院呢。
毕竟吴老爷是太医院的一把手,他不提拔自己的门生还能提拔谁呢?
对于钱夫人这样的市井小民而言,家里能出一个太医,绝对是做梦都不敢的美事。
只要成了太医,就可以伺候皇上了,多么光宗耀祖的事情哦。
其实,吴子山极力倡导的医学院,并不是为了培养太医,而是为了培养基层的医生,建立起一套自下而上的医疗卫生体系。按照吴子山的构想,那些从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就应该深入民间,到乡村地头上给老百姓治病,同时普及最基础的医疗卫生常识。
这和钱夫人想象的“太医”,连一文钱的关系都扯不上。
所谓的“当官”“当太医”,完完全全就是钱夫人一厢情愿的天真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