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坐失良机
按照高福的理解,晋王之所以会下达这么不对头的命令,必然是有人嫉贤妒能,在晋王面前搬弄是非,说了成虎臣的坏话。所以晋王才会在关键时刻下这样的命令,断绝成虎臣立大功的机会。
“晋王殿下的脾气你们是知道的。”现在的文纵云,已经感觉到冷了,他极力蜷缩着身子,裹紧了身上的披风,“殿下对你二人素来信任,没有人进你们的谗言,纵是有个把小人搬弄是非,殿下也不会听从。”
文纵云说的很明白:你成虎臣是晋王手下非常重要的将领,晋王还是很信任你们的,不存在听信谗言的说法。
事实确实如此。
成虎臣本就是晋王的人,他立功就等于是在给晋王挣面子,就算听信了别人的谗言,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下这种命令。
那就更不对了呀!
晋王也是知兵知战的人物,怎么会白白浪费这么好的战略机会?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也不知道。”文纵云下意识的看了看四周,完全就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高福顿时心领神会,马上对身旁的那些亲兵说道:“你们全都退下。”
“是。”
“左右已无杂乱人等,就只剩下你我三人,有什么要紧的话,就请文长史当面明言吧。”
文长史压低了嗓音,小声说道:“我也觉得晋王的这个命令有些反常,究其根本,可能与太子有些关系……”
太子?
太子朱标乃是国之储君,在朱元璋多年的栽培扶植之下,太子一党的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可以看做是“小朝廷”,已经是实际上接管了大明王朝很大一部分行政权力。
这是成虎臣和高福都知道的事实。
但太子从未插手军务。
军务乃是国之根本,尤其是关系到北伐,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朱元璋不是庸碌的昏君,不可能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太子遥控前线军队,那是要出大事情的。
太子插手北伐的具体军事调动,这就更加的不对了呀。
难道说……
高福和成虎臣相互对视一眼,虽然什么话都没有说,却已经眼神完成了一次交流,明白了对方的心意。
难道说太子和晋王已经生了嫌隙?想要借此机会打压晋王?
为了皇位,兄弟可以反目,父子可以相残,这种事史书之上比比皆是,从来都不稀奇。
现在的晋王,已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太子可没有朱元璋那高的威望,难道这就是兄弟相争的序曲?
毕竟成虎臣和高福的职位太低,他们还没有资格参与这种高层的争斗,但是作为晋王系的人马,他们不得不这么想。
“据我所知,晋王殿下很快就要来前线了。”
晋王要来了?
那真是太好了。
只要晋王亲临前线,就可以亲自坐镇指挥,即便是太子的命令也可以不顾,因为成虎臣和高福只服从晋王。
但是在晋王真正到来之前,成虎臣和高福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果继续前进,明显就是违背了晋王的命令,若是听从晋王的命令,也不符合晋王的利益,还会断送大好的局面。
无论怎么做,都是不对的。
“不如……”文纵云给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这么大的事情,不论是东宫,还是晋王,必然还会有进一步的命令,咱们只需在原地待命即可。”
原地待命?
那是绝对不行的。
这次横穿大漠原本就是一记险招,是极大的冒险之举。获胜的根本就是不停的高速运动,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做大范围的迂回和穿插。
若是原地待命,不仅会错失良机,还很有可能会招致更大的风险。
这几千人没有补给,没有后援,在原地待命就是等死。一旦蒙古大军重新调整了部署,必然万劫不复。
所以,成虎臣从单纯的军事角度出发,认为要么就冒险继续前进,要么就遵照晋王的命令立刻返回。
原地待命是肯定万万不能接受的。
这一次,一直都和成虎臣很默契的高福,没有和他形成一致意见,而是支持了文纵云的说法:原地待命。
“绝不可原地待命,那是在送死,高监军你也是知兵的老行伍了,怎么会……”成虎臣已经有点急了。
“我当然知道原地待命的千般不对,”高福说的语重心长:“我这是为你好哇,你仔细想想……”
进则违背晋王的命令,退则损害了晋王的实际利益和整个北伐大局,若是晋王真的和太子争斗的话,到时候无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样子,成虎臣必然会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唯一的办法就是原地待命,继续等待进一步的命令。
在事态完全明了之前,不做任何动作,只有这样才有机会保全成虎臣。
因为这已不是军事行为,而是上升为政治事件了。
在这种事情上,严重缺乏政治经验的成虎臣,显然不如高福更加深谋远虑。
军事本就是政治的外延,政治才是军事的内核。